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12-04 11:35:13
導語: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當前,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存在多方面問題,突出表現為:
(一)法治信仰缺失、法治氛圍整體淡薄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曾經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若是人們不認同法律,甚至喪失對法律的信心,那么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便不是通過法律來解決,也不可能會信仰和尊重法律。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法律不過是概念現象,人們對法律認知不夠,也沒有信仰法律。究其原因,不是法律不健全,而是缺乏遵守法律的整體氛圍。由于我國經歷了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人治社會,受其影響人治的因素就多了,無形中“法治”的思維就淡了,氛圍當然也就淡了。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普通的公民,遇到矛盾糾紛時人們想的更多的是找人情,托關系,想到的都是些人情世故的辦法,甚至有些時候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人們信仰的也不是法律而是權力、我國很多人的思想還是權本位思想和官本位思想,并沒有根據法律來進行一定的調整,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也沒有真正形成。
(二)法治應有的權威作用還沒有形成
法律因為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所以其神圣無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從實踐來看,對于法治建設人們的意見主要在于有法不依以及執法必嚴,這也將法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體現了出來。曾強調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制定的法律不夠多,相關的內容不夠全面,而是人們并沒有形成法制觀念,并且實踐中法律的貫徹執行也沒有到位。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文件比法律管用、權利比法律大,很多公民在維護自己權益時,寧愿進行信訪也不進行訴訟,認為政府的直接干預比法院的判決更有效。很多人都存在法不責眾的意識,這也導致了很多違法行為并沒有得到懲處。目前而言,我國法律還沒有切實樹立其權威。
(三)法治文化內容較為單一、手段落后,沒有形成完善的系統
就西吉縣而言,西吉縣進行法制文化宣傳時僅僅注重法律法規條文的宣傳,其完整性和系統性嚴重欠缺。采取的形式也使法制文藝匯演、法制宣傳、講座以及法律咨詢等辦法,這不利于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看看我們的周圍,滿街的都是商業廣告,法治廣告和欄目很少見。現在,我們很少消費法制類文化產品,即便是這些法制宣傳,也不是把宣傳法治精神作為主題。它們更多關注的是劇情的娛樂性,這對于廣大的公民來說,受教育的頻率和強度顯然偏低了。在網絡化的今天,我們的法治宣傳要充分發揮電視、網絡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通過網絡加強法治文化的宣傳。此外,還應該組織干部群眾參與到法院開庭審理、審判以及執行等活動中去,通過一些影響力較大、較為典型的案件講法,能夠讓群眾接受更加愿意接受發至宣傳教育。
二、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一)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
古人云,民以吏為師,體民而嚴吏。領導干部的舉動會給整個社會造成影響。“法律思維的一端連著信仰和價值,另一端連著說理方法和解決糾紛的藝術”。若是領導干部以及政府守法,那么老百姓也會守法。所以,領導應該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就十八大以來我們新一屆領導集體帶頭反“四風”來看,只要中央能夠下定決心,中央領導地方,領導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很多問題都能夠解決。各級領導干部應該轉變以往的人治思想,提高法制觀念,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法治的思維和方式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切實做好依法行政和依法決策,避免出現獨斷專行、以權代法的情況。這樣上行下效,很容易引導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
(二)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提升全民的法治文化素養
想要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其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大行其道時,我們必須反思是什么力量讓規則、理性失效?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石頭上,也不是刻在青銅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里。所以,應該在全社會樹立以憲法意識為核心的良好法律意識,進行通過法治途徑解決糾紛的觀念,讓人們在認同法治觀念的情況下,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并進行法律秩序的維護,確保公民都能夠根據法律做事,避免出現法律對我有利便根據法律辦事,法律對我不利便無理取鬧的情況出現,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法治風尚。
(三)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文化修養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從小進行教育、訓練和灌輸。法治信仰和人們的三觀有關,只有家庭、教育機構以及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其中學校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識養成不可能通過一個案件的旁聽或者是上一節相關的課程就能夠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便必須開始有意識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在意識樹立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形式應該較為活潑生動,選擇小孩子能夠接受并且喜愛的方式。對于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而言,給其提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熱愛黨等一些概念比較宏觀,小孩子很難理解,也無法完全的明白。但若是教師說讓孩子熱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教師同學、不傷害其它人,將這些最基本的規則傳授給學生,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把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就是在小學、中學、大學的課本里,法律要成為必修課,要成為一項重要的國民教育內容。學校需要將法制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這樣能夠讓學生從小便接受法制有關的教育,不斷的提高自己程序意識、規則意識、誠信意識以及責任意識,提高自己的法治文化修養。
(四)建設法治文化,加強制度保障
社會信用制度能夠很好的規范人的一些行為和相關的習慣,并且其威懾力非常強大。有些國家已經統一了信用體系,公民唯一證明記錄便是社會保障號,考試作弊會成為一個污點,盜竊也會成為這個人的污點,人一旦有了這些污點,就會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人生前途。所以在這些國家,大學考試根本不會作弊。因為它的制度已經形成有效的約束了,誰都不敢去觸碰這個東西。但是在我國,替考的、作弊的很多,就是因為考試作弊沒有約束制度,考試法也沒有。目前,我國算是控制住了酒駕,因為大家都不愿意入獄,更擔心自己會被刑事拘留或者判刑,從而留下污點。但是我國的信用體系現在還不夠健全,執法者以及相對人的約束都比較欠缺,社會信用嚴重缺失,而社會信用的缺失也直接體現了我國制度的確實。就這方面而言,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健全和落實各種制度。所以我們要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體系,將社會信用制度的作用發揮出來,對人們的習慣和行為進行規范。
作者:劉曉莉 單位:西吉縣委黨校
- 上一篇:宿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健身舞蹈群眾文化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