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文化建設分析

時間:2022-05-23 05:02:52

導語:黨史文化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史文化建設分析

摘要:黨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實踐成果,探析黨史文化、發(fā)揮黨史文化資政育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時期黨史文化自信建構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國際國內各種挑戰(zhàn),樹立正確的黨史文化發(fā)展觀,從黨史文化自覺、黨史文化創(chuàng)新、黨史文化自強等方面出發(fā),完善黨史文化研究和傳播機制、加強黨史文化人才隊伍和事業(yè)產業(yè)建設,可以為牢固樹立黨史文化自信、加強黨史文化建設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黨史文化;黨史文化自信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95周年成立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從而將文化自信提升到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樣重要的位置,顯示出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黨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自身建設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樣式在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時期我們應當繼續(xù)加強黨史文化建設,牢固樹立黨史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xù)奮斗。

一、黨史文化與黨史文化自信

黨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發(fā)展歷程中文化成果的展現。黨史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黨史文化基礎之上的最深層、最核心、最根本的自信。二者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一)黨史文化的內涵與表現黨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自身建設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積淀,包含了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偉大實踐成果。從黨史文化的外延來看,黨史文化具體表現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種文化樣態(tài)。物質層面的黨史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由經濟思想和經濟體系構成的經濟文化資源,比如工業(yè)、農業(yè)建設過程中的指導思想等。二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物質文化實體,包括博物館、紀念館、革命戰(zhàn)爭遺址、紀念園等。三是在中共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文化傳播載體,比如黨史人物傳記、報刊資料、黨史著作、影視作品等。精神層面的黨史文化是指黨史文化自身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主體精神內涵。比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共產黨員崇高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髓等。制度層面的黨史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建、發(fā)展、壯大過程中的各種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所形成的鮮明的黨史制度文化。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二)黨史文化自信的內涵與表現黨史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90多年的歷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自信。這種黨史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中華文化發(fā)展史和500多年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史基礎上對黨的價值追求和光輝未來的自信,還是對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和為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新貢獻的自信”[2]。首先,黨史文化自信表現在對黨的價值理念的自信。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政黨,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性與真理性的統(tǒng)一,在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之初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先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巨大飛躍。在黨的建設過程中彰顯了強有力的理論內涵,為執(zhí)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提供了指南。其次,黨史文化自信表現在對黨取得的卓越成就上的自信。中國共產黨作為歷史和人民的選擇,90年來經受住了無數次考驗,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在新世紀中國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世界大國形象得到提升。面對這樣的中國,我們有理由相信黨領導下的實現中國夢的美好愿景。最后,黨史文化自信表現在對黨的執(zhí)政前景的自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為民執(zhí)政的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國共產黨產生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政黨具有如此大的號召力、決斷力、執(zhí)行力。我們對于黨史文化的自信源于共產黨的遠大理想與人民理想的結合,“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1]。

二、黨史文化自信建構中面臨的挑戰(zhàn)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黨史文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具體表現在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黨史文化事業(yè)產業(yè)發(fā)展迅速;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等方面。然而,由于國際國內環(huán)境的變化,黨史文化自信建構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zhàn),需要我們予以警覺。(一)經濟全球化對于傳統(tǒng)黨史文化的內容形成挑戰(zhàn)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的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經濟聯系愈加密切,文化的交流也更為便捷。然而,經濟全球化自身所具有的屬性也使得我國文化建設面臨重大挑戰(zhàn),尤其是對黨史文化自信的建構帶來沖擊。首先,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其資本優(yōu)勢對我國進行滲透,向中國大量輸出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理念、價值觀念。觀念的改變則在一定程度的沖擊著人們原有的文化體系,比如,黨史文化中提倡的勤儉節(jié)約、誠實守信等觀念在利益至上理念的驅使下必然會導致一部分人失守。其次,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文化市場的全球化,西方各國利用貿易規(guī)則向中國推銷自己的文化作品、文化產品,一方面是為了賺取利潤,另一方面是文化滲透。如果我國自身的黨史文化產業(yè)和產品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那么西方的文化產品、產業(yè)則趁虛而入,無形中消解了黨史文化對黨員干部和公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F實情況的確如此,一些黨員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迷失了自我。最后,文化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國傳統(tǒng)黨史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yōu)越性需要不斷探索。(二)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滲透對我國黨史文化構建的主流價值觀帶來沖擊意識形態(tài)領域是各個國家之間斗爭的重要陣地。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是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本質反映,代表了西方的價值觀。近年來,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對我國的滲透不斷加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著“人權”“人道主義”的幌子干涉他國內政,制造顏色革命。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對我國黨史文化構建的主流價值觀帶來了巨大沖擊。就黨內而言,一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將人民利益拋之腦后,一心想的是如何升職、以權謀私;公仆意識、集體意識、奉獻意識等黨員所應具備的黨性修養(yǎng)逐漸弱化,嚴重背離了黨的性質和宗旨,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造成巨大損害。就黨外而言,一些人在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對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的歷史功績視而不見,大搞、抹黑民族英雄、丑化共產黨的形象。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各種“鍵盤俠”層出不窮,在網上各種謠言,詆毀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傳播負能量。對于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我們必須加強防范,應對挑戰(zhàn)。(三)黨史文化自身傳播內容與形式的不完善弱化了其教育效果黨史文化自信的建構不僅僅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就黨史文化自身傳播的內容與形式來說,也不盡完善,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史文化自信的建構。當前,黨史文化傳播仍然帶有強烈的說教意味,未能做到從現實出發(fā)。黨史教育中宣傳的人物形象過于完美,都是“高大全”的英雄榜樣形象,與現實生活缺乏聯系,使人產生距離感,弱化了黨史的教育作用。此外,一部分文化工作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迎合部分受眾的“口味”,對黨史內容進行肆意的篡改,不管不顧真實的歷史,造成了低俗化的不良導向,嚴重破壞了黨和國家的形象,給人們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給黨史文化自信的建構帶來難題。此外,黨史文化傳播的形式也存在單一化、沉悶化等問題,沒能很好的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使得原本豐富的黨史文化不能最大程度上被人們所了解。尤其是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原有的報刊、廣播、電視、展覽等一些黨史文化傳播方式略顯呆板,如何發(fā)揮網絡等新興媒體的作用,提升黨史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是一個需要不斷下功夫的重要課題。(四)黨史文化的研究工作面臨諸多難題黨史文化之所以能夠在90多年的時間內被人們所認可、接受,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光輝歷史和價值追求對人們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另一方面黨史文化研究者在黨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黨史研究工作也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需要黨史工作者克服困難、向前一步。從黨史研究者的數量來講,目前黨史工作隊伍的人才儲備狀況有待加強,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下,很少有人甘做“冷板凳”,從事科研工作,特別是一些人對于黨史研究這種帶有濃厚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研究更是望而卻步。從黨史研究開展的難度方面來講,應該說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黨史資料已經公開,有利于對過去未曾研究過的領域進行重新研究,但是還有許多史料并不能被研究者所掌握,因而對于黨史研究這門需要史料做支撐的學科來講面臨著一些困難。此外,在黨史研究新領域的擴展方面做得還不夠,不少研究者在做“炒冷飯”的工作,尤其是從文化史角度來研究黨史還有很大的空間繼續(xù)開展工作,需要研究者不斷發(fā)現新的視角,培養(yǎng)新的學術增長點,將黨史文化研究推上新的臺階,為人們堅定黨史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三、加強黨史文化建設,牢固樹立黨史文化自信

加強黨史文化建設、牢固樹立黨史文化自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為此,我們必須從黨史文化自覺、黨史文化創(chuàng)新、黨史文化自強上下功夫、做文章,樹立正確的黨史文化發(fā)展觀、完善黨史文化研究和傳播機制、加強黨史文化人才隊伍和事業(yè)產業(yè)建設。(一)樹立正確的黨史文化發(fā)展觀,強化黨史文化自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加強黨史文化建設,首先需要理史文化的內涵、發(fā)展歷程和發(fā)展趨勢,即實現黨史文化自覺,樹立正確的黨史文化發(fā)展觀。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曾指出:“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fā)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3]。文化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國廣泛重視。新時期必須深入推進黨史文化建設,充分認識到黨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將黨史文化建設提升到戰(zhàn)略高度。首先,深刻認識文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作用,不斷用思想文化的覺醒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向前發(fā)展,將黨史文化建設統(tǒng)籌于國家文化建設的大格局之中,不斷豐富黨史文化的內涵和表現樣態(tài),使黨史文化建設在國家軟實力的增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次,當前黨史文化建設要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進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強黨史文化研究,為黨史文化研究找準方向和指導,使黨史文化建設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總布局。最后,黨史文化建設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建設離不開文化的教化功能,全黨務必高度重視黨史文化建設,給予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從黨內黨外為黨史文化建設提供保障,從而為執(zhí)政黨建設提供助力。(二)完善黨史文化研究和傳播機制,推動黨史文化創(chuàng)新黨史文化內涵豐富,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價值。鑒于目前我國在黨史文化研究和傳播方面存在的問題,推動黨史文化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首先,深入挖掘黨史文化資源,深化黨史研究。從物質層面的黨史文化來看,要加強對黨史遺址和黨史文物的保護,加強對紀念館、博物館、紅色旅游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黨史公共領域的建設,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從精神層面的黨史文化來看,黨史研究者要注意加強研究,全面總結黨史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提煉新的問題、觀點。同時加強跨學科研究,“從文化角度研究黨史,無疑將激活黨的歷史與中國歷史、中國思想史等其他學科的聯系,擴大研究視野,豐富研究手段,開辟研究領域”[4]。其次,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有效結合,打造黨史文化傳播的立體模式。傳統(tǒng)媒體比如電視可以專門開設黨史文化的訪談節(jié)目、資訊節(jié)目、討論節(jié)目等;報紙可以開辟黨史專欄,介紹各種黨史人物、事件等;廣播可以采訪英雄人物的家屬、后代等?;ヂ摼W等新興媒體可以利用其傳播速度快、受眾廣等優(yōu)勢加強紅色網站建設、黨史專題報道等,從多方面、多層次擴展黨史文化建設的渠道。最后,促進黨史文化走出去。黨史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也要加強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鑒,只有在相互交流共享的過程中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黨史文化,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體會到黨史文化的魅力,提升對黨史文化的自信。(三)加強黨史文化人才隊伍和事業(yè)產業(yè)建設,實現黨史文化自強黨史文化建設離不開專門的人才隊伍建設,只有具備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深化黨史文化建設。從當前來看必須著力提高黨史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黨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成長成才的環(huán)境,積極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強黨史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應重點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黨史研究領域的“高、精、尖”人才隊伍建設。加快黨史文化精品工程建設,對于優(yōu)秀人才進行重點扶持,造就一批黨史專家、名家,做好黨史文化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基層黨史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培養(yǎng)一批基層愛黨敬業(yè)的黨史宣講員、聯絡員等,服務于基層黨建工作,讓基層人民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黨史文化的魅力。當然,除了打造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隊伍外,加強黨史文化事業(yè)和產業(yè)建設也是實現黨史文化自強的必然選擇。加強黨史文化事業(yè)建設要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建設好公益性黨史文化事業(yè);加強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使黨史類公益服務造福于更多大眾。加強黨史文化產業(yè)建設要創(chuàng)新文化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實現黨史文化產業(yè)的資源整合,形成黨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鏈條。當然,發(fā)展黨史文化產業(yè)應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發(fā)揮黨史文化資政育人的功能,從而實現黨史文化事業(yè)產業(yè)的協調發(fā)展。

作者:石超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1).

[2]吳桂韓.牢固樹立黨史文化自信[J].理論與改革,2016(5).

[3]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0-07-22(1).

[4]歐陽淞.關于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