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文化差異與翻譯研究
時間:2022-02-21 11:14:50
導語:“一帶一路”文化差異與翻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融,使得中西文化關系更加密切。在這樣的歷史契機下,如何將我們文化中的精粹發揚光大并傳播出去是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國歷史悠久,人類文明發展史時間較長,在不同的地域內,創造的文化有一定的差異,我國的傳統文化由時代傳承下來,這些文化與國外的文化不同,具有一定的底蘊,而將底蘊傳達就需要譯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對文化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在翻譯的時候還需要將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傳播,但是翻譯題材的選擇上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傾向性,還受到譯者意識、歷史文化、內涵等制約。(常荷雨,2018)
2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
2.1文化背景。我國與西方國家的發展背景不同,我國是農業大國,所以很多諺語都與農業發展有關。而西方國家更重視工業發展,這就導致我國很多諺語的意思無法得到充分的表達,外國人也無法真正了解由諺語、成語翻譯過來的詞語所蘊含的真正含義,如“對牛彈琴”被翻譯為castpearlbeforeswine,這種翻譯已經失去詞匯原來的意思;又如drawingwaterinabamboobasket,“竹籃打水一場空”也是一樣。英國人喜歡航海,所以其諺語較多來源于航海事業,如stillwatergoesdeep(靜水深流)、togowiththestream(隨波逐流)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會成為翻譯工作的阻礙。(葛釗,2018)2.2風俗習慣。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的生活中由社會群體創造的一種產物,我國與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地區的風俗習慣也不同,所以很多人都不了解地區文化的組成部分,并且很多地區的人們的生活就是根據某些風俗為基礎思想和原則,這對地區的生活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程光玲、崔瑞紅,2018)在我國,貓頭鷹為不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這就是不同的風俗導致的文化差異。還有,我國將龍奉為吉祥的神物,且很多帝王都是以龍為權力的象征,在我國有很多關于龍的成語,如“龍馬精神”“望子成龍”“龍吟虎嘯”“龍馬精神”等,這些都是褒義的成語,但是在英美國家中,龍被稱為兇殘的怪物,在英美的影視劇中龍往往也被妖魔化,很多關于龍的諺語也具有貶義。還有就是狗,在中國,很多關于狗的諺語往往被形容壞人做了壞事,如狗腿子(lackey)、狗膽包天(bas-tard)、狗急跳墻(Acorneredbeastwilldosomethingdesperate)等。但是在英美國家狗是人類的朋友,這一詞語往往是褒義的,如,luckydog(幸運兒);topdog(重要的人);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等,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風俗習慣的不同也會成為翻譯工作的阻礙。2.3社交禮節。我國與英美國家的社交禮儀也有一定的差異,在見面問好的時候,英美國家的人們喜歡談論天氣,但是中國人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采用這種方式與人打招呼。另外中國人與人見面的時候喜歡問一些私人的問題,如Whereareyouwork?Whereareyougoing?Wherehaveyoubeen?當我們與西方人接觸時問到這類的問題,西方人會認為:Itisnoneofyourbusiness.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在送客人的時候,中國人更傾向于使用禮貌的話語進行告別,如“慢走”“請留步”等,話語間充滿了對客人的關心。但是國外,人們就會使用簡單的告別語,如Bye、Good-bye、Seeyou等。上述社交禮儀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文化的不同感受。2.4思維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文化差異。東方人重視綜合、歸納、暗示和含蓄,但是西方人重視分析,挖掘唯恐不細致,描述唯恐不周到,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其在翻譯中的不同的理解。(高麗利,2018)但是在中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中,也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如,白色用雪(snow)來形容,金色用金子(golden)來形容,用狐貍來比喻狡猾的人,用猴子來比喻靈活的人。如中國人喜歡使用“一箭雙雕”一詞,而英國人會用“一石雙鳥”,俄羅斯用說“一石雙兔”,德語用“一掌雙蠅”來表達。當然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如東方的“像牛飲”,英語中用drinklikeafish來描述;中國人所說的一丘之貉,在英語中為birdofafeather;還有“水中撈月”—tofishintheair,“如魚得水”—likeaducktowater等等。
3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化差異會造成翻譯工作的很多的障礙。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會更加頻繁,這些文化上的差異也會影響到翻譯工作的進行,這對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以及文化的傳播都有很大的影響。文化差異的出現會導致人們對某些詞語、句子等無法做到準確地理解。所以在翻譯中就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禁忌等,在翻譯的時候要重視一面輸入,一面吸收和消化,在語言規范的基礎上留意其文化內涵和語言習慣,這樣才能被讀者所理解與接受。在翻譯的時候譯者也需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譯文的質量,體現譯者的職業素養。
4英漢翻譯如何求同存異
4.1直譯。為了能夠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達成求同存異的英漢翻譯效果,直譯是最為主要的方法。直譯指的是在保持原文內容不變的同時,兼顧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尤其是保留原文語言環境下所特有的象征形象、比喻手法以及民族特色等等。一般情況下,直譯翻譯中,不需要進行過多的解釋就能夠闡明原文的含義,但是應當注意的是,直譯并非死板的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例如Nofeastlastsforever直譯為“天下無不散之筵席”;Inwinethereistruth直譯為“酒后吐真言”;Itisallknownthatvegetablesandfruitsaregoodforhealth直譯為“眾所周知植物與水果對人的健康有益”等等。可以看出,中英兩種不同的文化在長期交融的過程中逐漸融通,形成了共通之處,在內容、形式以及心理的層面上互相接近,因此采用直譯的方法,才能既保留原文的韻味,又易于理解。4.2意譯。意譯也可稱之為自由范圍,指的是在保持原文內容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可對原文形式進行靈活變化的翻譯方法。很多情況下,直譯的方法無法表達出原文的含義,兩國之間文化差異巨大,為了確保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直譯為“一花獨放不是春”;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直譯為“說曹操,曹操到”;Themoreisconcealed,themoreisrevealed直譯為“此地無銀三百兩”等。英語語言文化中的一些說法和比喻在中文中卻并不存在,此時應使用意譯的手法,不拘泥于形式的限制,力求能夠便于理解和領會整體的含義,使原文的深層含義得以保留。4.3兼用。兼用即直譯與意譯兼用。實際上,意譯與直譯之間是相互影響、互相關聯的關系,彼此之間互相補充、協調與滲透,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通過直譯與意譯兼用的翻譯方法,能夠更加確切地表達出原文的含義,使文化交流與溝通更到位。例如,在將中文諺語“不到黃河心不死”翻譯成英文時需要注意的是:“黃河”是中國所獨有的,受中英兩國文化限制,如果將“黃河”簡單地直譯為Youwouldn'tstopuntilyoureachedtheYellowRiver,那么必然會造成國外讀者的理解困難;如果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其翻譯為Youwillnotstopuntilyoureachyourgoal,那么盡管翻譯出了中文的含義,但卻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基于這一情況,便可以采用直譯、意譯兼用的翻譯方法,將句子翻譯為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其中“心不死”采用直譯,為ambitionneverdies,其它部分則采用直譯,這樣,在有效傳達原文的基礎上,也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語言韻味。4.4借用。盡管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但實際上兩種不同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在文化發展、交融的歷程中,逐漸產生一些相似之處,包括在語言習慣、諺語、比喻手法當中,都存在著內容與形式的類似之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可以使用借用的翻譯手法,例如,Factsspeakslouderthanwords可譯為“事實勝于雄辯”。英文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對于中國文化、語言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當前使用的漢語詞匯中,有很多是借用了英文所生成的。例如:chocolate(巧克力)、coffee(咖啡)等等。4.5注釋。成語的形成往往與某一個典故有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詞匯進行翻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便于理解和溝通,就可以采用注釋法進行翻譯,作為輔助理解所用。例如,將“拔苗助長”翻譯為spoilthingsbyexces-siveenthusiasm后,為了幫助理解,可以通過注釋的方式對成語背景進行簡單介紹,并注釋為Afarmerpulledev-eryshootuptohelpthemgrowingup.Whenhissonheardthis,heranouttothefieldstohavealook.Tohissurprise,hefoundalltheshootsweredead。
5結語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語言翻譯也是文化的翻譯,中西文化的差異會影響翻譯工作的進行,而翻譯工作反過來也會影響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因此,作為譯者,一定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同時也要遵循翻譯的原則,熟練掌握翻譯技巧,這樣才能降低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更好的促進中西文化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常荷麗.中西茶文化差異對茶葉專有詞匯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福建茶葉,2018,40(7):304.
[2]程光玲,崔瑞紅.傳播學視角下的文化差異對報刊新聞翻譯影響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4):29-31.
[3]高麗利.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8(1):124-125.
[4]葛釗.中西文化語言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與賞析[J].文學教育(上),2018(5):162-163.
[5]張晨霞.漢英成語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分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1):84-85+11.
作者:楊鵬鯤 單位:大連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一帶一路”人才培養與儲備問題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措施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