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河南段保護與建設研究
時間:2022-01-08 03:08:33
導語:大運河河南段保護與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用于通航的水利工程。以河南段為主體的隋唐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融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支撐了隋唐宋封建王朝鼎盛繁榮。大運河作為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智慧和創造力的標志,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且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高度重視中華文化和大運河保護建設工作,指出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他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2014年6月,大運河成功申遺。隋唐大運河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世界遺產保護要求,河南段作為隋唐大運河保護的關鍵區域,其主體和核心就是水利工程。隋唐大運河的修建涉及線路的規劃、水源的選取、泥沙的處理等諸多水利問題。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河南段水利文化遺產,就必須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從維持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出發,按照現代水利視角和思維,科學謀劃,系統治理。
1借鑒國外在河渠水系保護和治理方面的經驗
大運河的載體是水,大運河的根和魂也在水。隋唐大運河河南段文化帶建設,關鍵的環節就是運河水系如何恢復、保護和治理。過去幾十年,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認識上的局限,包括運河在內的水系基本上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和整治,普遍存在生態退化、缺水斷流、水體萎縮、淤塞嚴重、水體污染等問題。這些情況,發達國家在很多年前也曾經歷過。國外河流治理的轉折是在治河理念上的轉變。1938年德國的Seifert提出了生態工程措施,即完成傳統河道治理任務基礎上,以近自然的工程措施進行河道整治,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H.T.Odum將生態學的概念運用于工程,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于生態學工程措施的認識。這些理念對西方國家水系治理影響很大。恢復自然的生態治理模式、加強景觀保護以及文化建設,成為近幾十年西方發達國家等河渠水系治理的根本選擇。20世紀50年代末期,萊茵河又黑又臭,魚蝦絕跡,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為改變這種局面,德國利用整體生態理念推進水環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資源,減輕洪澇災害損失,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修復河流自然生態和自然景觀。經過河流綜合整治,以萊茵河為代表的德國河流,現在是世界上治理最好和最美的河流之一。美國在河渠修復中,向河道傾倒一些影響河道自然流動及河岸穩定的原木殘體或塊石,達到改善水文情勢、河岸穩定和營造生物棲息地的目的。1990年,日本政府頒布《近自然工法》,改變傳統的治河理念,要求治河工程尊重自然的多樣性、流域自然的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從單一目標的河川整治向流域全面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發展。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河流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影響,經歷了自然河流、防災河流、侵占的河流、河流公園、近自然河流等5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學習德國和日本等的河流改善措施,并開始河流生態修復研究和實踐。21世紀初,著名的清溪川綜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在河渠生態保護認識和實踐上還落后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期治水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已逐步認識到河流生態治理和修復的重要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的理念,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也是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合理規劃水源,恢復河流功能
運河是河流的一種形式。河流要有水源,而且必須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否則就不能稱為河流。河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1mm,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304億m3。河南的水資源量并不豐富,運河水源的取用,更需要精心規劃。隋唐大運河河南段,主要位于河南北部、東部和西部。根據流路和水量大小,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源有洛河、伊河、黃河、沁河、衛河等。其中黃河水資源量最大,伊河、洛河、沁河水資源量較大,衛河水資源量較小。從過境水量來說,黃河保證率較高,但黃河含沙量大,引水容易造成運河渠道淤積,但是通濟渠離不開黃河水,永濟渠也可以利用黃河水。洛河、沁河的水含沙量少,可以直接作為運河水源。利用南水北調進行永濟渠生態補水,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途徑。考慮到成本等因素,常態化供水,引用黃河水可能是永濟渠水源的主要途徑。引用黃河水,就需要解決好黃河泥沙的淤積問題,關鍵就是減少引水的含沙量。可行的辦法就是在離河不遠、引水方便、地勢低洼的地方設立沉沙池,讓泥沙在沉沙池中沉下來,然后將清水引到運河河道。沉沙池淤滿以后用作農田或林地等,擇地再開辟新的沉沙池。河渠的生命在于流動,正如人體內血液流動一樣,作為運河也不例外。由于河道條件的變化和公路、鐵路交通便捷可靠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一定需要恢復通航功能,但是它還有防洪、供水和生態功能等,運河不應該成為與外界隔絕的水體,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需要根據運河的寬度、水深、坡降等,計算并確定合理的最小生態流量或環境流量。
3樹立生態理念,保持河流健康
我國城市建設走了很多彎路。城市路面硬化導致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及樹木不易成活等,雨水被白白浪費。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發展方式,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理念對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運河作為河流的一種,其保護與開發,除了進行文化和文明傳承功能外,還有保持生態系統運行的功能,這是衡量一條河流是否健康的主要標志之一。運河是連通而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棲息地、過濾等生態功能。其關鍵就是保持合理的河床形態、水量與水質。在大運河的保護建設中,除靠近市區、橋梁等特殊地段以外,要盡力減少或避免用石塊、水泥等硬材料,以減少對河床的破壞。主要原因有:缺少淤泥層的硬化河渠,難以生長具有凈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魚蝦和其他水生生物,河水失去自凈能力,若流動性不足,水質只會越來越差;硬化的河渠阻止了河水下滲,減少地下水補給,在降雨量大時易造成洪水泛濫;硬化的河渠缺少天然植物作屏障,泥土和垃圾等容易直接進入河水,造成污染和河床需要不斷清淤的惡性循環;河渠兩側缺少樹木,受陽光影響,水溫變化大,不利于水生態平衡的建立;夏季高溫會導致傳染性病菌和病蟲在水中大量繁殖,危害人體健康;河渠兩邊若沒有灌木等野生植物,缺少生態景觀,受居民歡迎的程度也會降低。
4加強制度建設和規范管理,杜絕污水排放
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解決好水環境污染問題至關重要。運河水道相對較寬,而且處于地面以下,若不加強科學管理,很容易成為排污溝。近年來,由于農村水資源污染速度上升,水環境狀況令人擔憂,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時存在。點源污染占比少,主要是一些鄉鎮企業工業廢水的排放;面源污染占比大,尤以農業面源污染最為突出,包括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等的施用、秸稈焚燒和農業養殖中產生水污染等。此外,農村生活垃圾、周邊城市生活垃圾的轉移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農村水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部分。這些都對運河水質造成嚴重威脅。為控制水污染,2015年,國務院印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貫徹“安全、清潔、健康”方針,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為杜絕隋唐大運河建設河段成為“排污溝”,首先要在規劃上做好文章,規劃設計好進水口與出水口;其次是制定嚴格的河道管理規定,堅持落實各方責任,嚴格考核問責;三是要落實專人負責,把河長制真正落到實處;四是廣泛宣傳,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其水利的規劃、保護與建設是工程的靈魂和關鍵。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牢固樹立生態理念,科學規劃,系統治理,既尊重歷史,又兼顧現實,不久的將來,古老的隋唐大運河,一定會在中原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者:岳曉娟 于帆 方安麗 單位: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黃河水利出版社 3.新鄉黃河河務局長垣黃河河務局 4.鄭州黃河河務局中牟黃河河務局
- 上一篇: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分析
- 下一篇: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精品范文
1大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