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0 10:50:12

導語: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社會文化群體,大學生肩負著傳承思想學術、創造文化成果、服務社會大眾的重要使命。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強化其愛國精神與民族認同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別是建設文化強國進程,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所謂人文素養,一般是指經由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和學習所具備的知識水平、研究能力,以及由此而體現出的內在修養和品質,如道德水準、價值取向、文化素質、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際交往等。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孔子及其所創的儒家學派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提出修己安人之學。他們不僅注重完善自我,還倡導關懷社會他人,關注天地自然,如孔子主張“為仁由己”(《論語•顏淵》),認為君子應當具備美好的德行和精深的學識;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四端”說,要求“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朱熹等學者也圍繞“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問題,闡述了治學、為人的途徑、方法。在《論語》、《詩》、《書》等儒家經典中,貫穿著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的傳統文化觀念,它們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共通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研習這些傳統文化典籍,通過內省自修,不僅可以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審美情趣,還能凈化心靈、健全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穩定的心理素質,從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傳統文化教育還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與民族認同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務實致用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植根于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構成了中華民族濃郁的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無數先進的中國人面對家國危機選擇了前赴后繼,自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體現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凝聚力是使成員保留在群體中的血緣、地域、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合力。具體到中華民族而言,即是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社會規范、價值準則的信奉,個體在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問題上所產生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個體與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在國際化的背景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加深大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倫理規范和價值準則的認知,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將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與民族認同感。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還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因此要善于運用傳統作為革新的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高校開展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增強大學生精神力量,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中應有之義。只有使大學生乃至全民族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滿文化創造活力,享有傳統底蘊豐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風貌,才能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其分析

近年來,教育部《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司[2000]36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先后出臺。在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熱”興起并持續升溫,“百家講壇”的熱播,傳統文化經典的暢銷,各種“讀經班”、“國學班”的層出不窮,都昭示著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條件已經初步形成。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前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教育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應該說,近代特別是自“五四”運動以來,傳統文化經歷了一段漫長而痛苦的調適期。而號稱“破四舊”的,更令傳統文化飽受摧殘。經此劫難,傳統文化在國人心目中也不復神圣尊嚴。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社會亟待發展與人才極度匱乏的矛盾,也使這一時期的教育在客觀上帶有一抹明顯的功利色彩。重專業知識輕人文素養,與單方強調道德說教而忽視文化傳承,成為傳統文化教育領域中的兩大誤區。在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群,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傳統文化觀念淡薄、相關知識匱乏等時代烙印,而當他們以家長、知識分子乃至教育者的身份參與到社會文化生活中時,無疑會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消極的影響。傳統文化教育趨于弱化、形式化,還有其現實的因素。由于一些高校領導單純看重招生率、就業率指標,未能正確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戰略意義與重要價值,而僅僅將其視為拓寬大學生知識面的業余課程,因此在設置課程時,往往沒有結合學校自身定位,充分考慮學生在專業、年級、興趣等方面的特點,在選擇教材講義時也過于單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國家財政在高等教育上的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大,但經費增長的幅度與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仍然存在矛盾。具體到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就體現在教研經費投入總量仍然很少,教研工作缺乏充分的資金保證,致使傳統文化教育難以行之有效地開展下去。在學科建設上,一些高校缺乏長遠規劃和宏觀布局,使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教研活動也舉步維艱。同時,師資水平的參差不齊也是當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應當說,在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師資中,絕大多數教師具備文學、歷史、哲學等專業學科背景,但也有部分教師本身“教非所學”,傳統文化底蘊欠缺,甚至對傳統文化存在錯誤認知和取向,而即便是知識儲備充足的專業教師,也往往因為同時擔負其他教研任務,而難以保證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傳統文化教研活動,長此以往,勢必會對教學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僵化,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許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僅停留在簡單的認知層面,而很難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隨著西方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不斷滲透,加之社會傳媒的推波助瀾,一部分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社會不良文化一味認同甚至趨之若鶩。上海交通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在過節問題上,68.77%的學生選擇喜歡過“洋節”;相較于對西方節日的熟悉,僅有50%左右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中國傳統節日的日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向,持樂觀態度的人數僅占29.91%[1]。有課題組曾就大學生信仰問題在某市兩所本、??聘咝U归_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被調查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責任感缺位現象,他們雖對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并高度認可其當代價值,但這種了解和認可也只限于理論和心理上[2]。另外,在美術等藝術類高校大學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漠視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欠缺等現象[3]。一些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不高,踐行傳統美德的能力較差,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出現了毒害室友、追求享樂等不良事件,從而折射出我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某些嚴重缺失。

三、高校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

作為傳承優秀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高校是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中樞。必須以高校教育為重心,聯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形成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合力機制。首先,結合學校定位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機制。研究性大學、教研型大學、專業院校等應明確自身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所處地位和應承擔的職責,對自身類型、辦學特色、辦學目標和水準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各類高校應建設好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課程教材、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要素在內的課程體系,并因地、因時制宜,選擇開設傳統文化類的通識課程,同時注重學科滲透,充分挖掘相關專業課程的人文內涵,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以使大學生具備較為系統的傳統文化認知能力與方法,增強其民族自尊心與文化認同感,增加文化創造活力。編寫校本教材或講義,開展研修活動。如外語類院??梢杂⑽闹v授傳統文化課程,立足本土文化,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增進國際理解。高??赏ㄟ^舉辦講座、文化沙龍、研修班等方式研讀經典,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以有力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評價體系應進一步完善,形成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其次,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研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繼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之后,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其中明確提出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各級教育行政機構和相關高校應積極貫徹黨的會議精神,加大傳統文化相關課題的科研力度,對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給予優先扶持和政策傾斜;組織優秀學術隊伍整理、點校重要的傳統文化典籍,并聯合專業出版社刊印出版;積極推進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產業化建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提高國內外文化交流水平,以孔子學院等機構為中介,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同時,不斷提升傳統文化任課教師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素養,鼓勵其參加各種形式的在職、脫產培訓,建設一支傳統文化學識深厚的專家型教師隊伍;完善教師聘任、培訓、獎懲制度,以充分保障教師權益。最后,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在眾多體現辦學理念和價值訴求的校園文化標識中,尤以校訓最為凝練,很多校訓都直接取自傳統文化典籍,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的“乾卦”和“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14,“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4]22。體現出對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的傳承。高校應不斷優化校園人文環境,完善校訓、校歌、校徽等文化標識建設。同時,可以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等為依托,引導高雅藝術進校園,開展有關書法、篆刻、戲曲等富于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借助國學網、國學論壇、高校聯盟等網絡平臺,推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以進一步豐富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當然,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還有賴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各級政府和黨組織應通過不同渠道宣傳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同時,以社區、單位等為中介,普及傳統文化知識,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家長的傳統文化修養,倡導家庭參與其中;大學生也應注意培養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對傳統文化充滿“溫情與敬意”[5],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發展和保護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歷史地看待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增強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尊重與包容。各類高校只有在合力教育機制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才能不斷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而有助于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李燕工作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教師教育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