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多元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11 03:42:08
導語:小學音樂教學多元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挖掘音樂文化因素,備齊文化大餐食材
每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都帶有民族、地域和時代的特征,也滲透著豐富的文化烙印。因此,學習音樂作品時,要把挖掘作品文化因素作為重要教學任務來對待。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音樂感知,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提升文化素養。
1.教材文化分析。
小學音樂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樂理、歌曲、樂曲和音樂欣賞等,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音樂作品,其創作過程都帶有豐富的文化信息。這些文化信息包括:作者文化素質、作品創作背景、內容文化因素、地域風情特質、時代因素等等。通過對這些文化因素的滲透分析,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化感知。
2.教師引導滲透。
教材是教學文本材料,教師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對教材文化因素的挖掘,當然是教師的職責。學生自身閱歷不足以實現自學,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面對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教師不僅能夠用演奏的方式給學生帶來聽覺享受,還要有正確的引導意識,將學生領進音樂的天堂,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給我們創造的不同精彩。
二、整合域外音樂資源,品味多元文化內涵
在音樂教學的文化因素中,域外音樂自然為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很多學生很早就開始接受一些西方音樂作品,特別是鋼琴、小提琴和一些西洋打擊樂,早已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音樂烙印。這些域外音樂文化因素具有超強的控制力,以至于讓很多學生產生一些認知錯誤。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1.優化教材資源。
小學音樂教材中,域外音樂作品占有相當比重,這說明域外音樂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我們要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有效整合優化,有選擇地進行相關學習。要讓學生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因素有更多的了解。
2.網絡搜集整合。
現代網絡技術已經極度發達,音樂教學也要充分利用這一重要媒體介質,為音樂教學提供更多優秀的網絡音樂資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造便利條件。要幫助學生建立網上學習音樂習慣和意識。學生自主學習音樂,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相關音樂文化的熏陶,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其健康成長都會發揮重要作用。為了豐富學生音樂感知,我曾經在班級里舉辦過一次音樂作品展示會。這個展示會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一些不同渠道搜集音樂作品,并從這些典范的音樂作品中感知文化的厚重。我給學生一周時間準備,要求學生搜集的音樂作品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最好是能夠在一個時期影響比較大的,然后在周末集中進行展示。展示時,學生將音樂光盤、文字資料、U盤等,都帶到班級里展示。這里有世界名曲,像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門德爾松的《春之歌》、肖邦的《夜曲》,也有一些國內的老民歌,像郭蘭英唱的《南泥灣》、任桂珍唱的《繡紅旗》、《十送紅軍》等,還有不同時代的一些流行歌曲,像齊豫演唱的《橄欖樹》、費翔演唱的《故鄉的云》、陳紅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等等。在展示中,每一位同學還要簡單介紹這部音樂作品的相關情況,當然其文化背景也是重要內容。通過這樣的展示活動,很多學生都能夠從這個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教材上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這對豐富學生知識體系,開闊眼界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重視民族音樂學習,形成多元文化網絡
民族音樂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在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學習,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禮,這是教育人文回歸的重要體現。我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是厚重無比。這也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傳承。
1.教材文化解讀。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所占比重是比較大的。民族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民族發展歷史,學習民族音樂等于是學習民族語言和民族歷史。提到那些老民歌、老電影插曲,我們的父輩祖輩都會如數家珍,像《對花》《編花籃》《劉海砍樵》《打豬草》《天仙配》《英雄兒女》《日出》《珊瑚頌》等等。這些音樂作品不僅是百聽不厭的熱門歌曲,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曾經影響過一代人或幾代人的成長。
2.教師深情演繹。
音樂教師演繹音樂作品,這當然是教師的教學手段之一。雖然各種音像資料都可以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展示,但教師的親自表演,對學生的影響會更為深遠。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創造一種音樂學習的環境。在音樂課上,學生最喜歡教師演唱或者演奏一些教材中沒有的音樂作品。像流行歌曲,很多學生都會唱,因為曲調時代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口味和欣賞層次。《傷不起》這首歌也許是時下最流行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夠聽到這首歌,三歲小孩都整天“傷不起”。這本來是一首情歌,當然不適合小學生學習,但流行的力量是強大的。學生大多不計較歌詞是什么,只是對旋律感興趣。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接受正面的教育,我在班級中演唱了這首歌,所不同的是,我把歌詞都修改了。反映的是學生的生活,學習上的“傷不起”。學生聽過之后,反響很強烈。因此,我要求學生對流行歌曲進行改編,學生熱情很高。這歌詞的文化意味更為濃重一些,通過修改歌詞,學生所獲得的教育信息文化比重大大增加。
3.社會有益影響。
教育不只是課堂教學行為,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這音樂教學也是這樣,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課堂教育是有限的,還需要社會、家庭各個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讓教育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家長,在音樂教育方面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傳統民族音樂作品等方式,吸引家長參與。因為不需要具備什么專業知識,家長也會樂于接受。讓家長對學生進行相關文化教育,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小學音樂教育呈現多元化文化特征,也為音樂教學帶來更多教育契機,開展多元文化創新教學,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優化音樂教學資源,通過多種音樂活動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塑造。這也是小學音樂教育的歷史責任和最終歸宿。
作者:申曉松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
- 上一篇:城市文化發展論文
- 下一篇:數學教學中文化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