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時間:2022-09-12 09:00:58
導語:葡萄牙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內基礎葡萄牙語教學概述
我國葡萄牙語教學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目前我國有20多所高校開設葡萄牙語專業,每年葡萄牙語招生數量呈逐漸增長趨勢,但是目前國內各高校的葡萄牙語教學與英語、俄語、日語等語種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亟待解決。首先,師資數量不足。開設葡語院校增多,對教師的需求量加大,就目前各高校葡語教師情況看,年輕教師居多,缺乏教學經驗。80后教師占很大比例,平均教齡低于10年,學歷以碩士研究生為主,也有少數本科畢業生任教。總體來說,師資水平同其他語種和專業相比差距明顯。其次,是教材和參考資料不足。目前國內中文版的葡語教材只有北外的《大學葡萄牙語》一二兩冊和上外編寫的《葡萄牙語綜合教程》三冊,而從國外引進的葡萄牙語原文教材也很有限,只有《AprenderPortuguês》、《PortuguêsSemFrondeiras》、《PortuguêsdeXXI》等幾種。這些教材只能滿足低年級葡語精讀課的需求,而泛讀、報刊閱讀、視聽等課程都需要任課教師收集網絡資料編寫教材。同時,供教師使用的參考書籍和資料十分匱乏,學生課外閱讀資料有限,因此難以補充和擴展課堂學習內容。最后,大部分教師為葡萄牙語專業畢業生,缺乏教育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學習與培訓。由于沒有科學的教學法的支撐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常出現方法不當,影響教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葡語教師不僅需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還需要研究科學有效的教學法,同時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正確的教學方法。根據葡語教學大綱的要求,葡萄牙語基礎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向學生傳授葡萄牙語基礎知識,即語音、語法和基礎詞匯,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學生對葡萄牙語國家的文化和國情有初步的了解,培養學生用葡萄牙語進行交際的初步能力;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初步的獨立工作能力,可以勝任難度適宜的口譯和筆譯工作。由此可見,在基礎葡萄牙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每一個葡語教師都應該在語言教學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并且有方法地進行葡語國家的文化教育。
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紹一個國家的文化手段。文化也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傳播的,所以說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以文化為依托才能更深層次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反之,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會促進語言的掌握和運用。目前,全球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的國家主要有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紹聯邦區、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州等地區,分布在歐洲、美洲、非洲以及亞洲。因受到本國的歷史、宗教和文化影響,每個國家的葡語表達方式也略有差異。如學生在學習葡語的同時,加強對這些葡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語言學習效果倍增,運用語言能力大幅度提高。
1.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葡語學習的興趣
由于受我國與葡語國家政治、經濟以及貿易往來的影響,人們對葡萄牙語和葡語國家的了解還比較貧乏。剛步入大學開始接觸葡萄牙語的學生對葡語國家沒有系統和全面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從有限的日常新聞中獲取的相關信息,大多數學生并不知道葡萄牙語的使用范圍,也不了解與葡語相關的應用領域和就業前景。教師可以通過教授葡語國家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葡語的熱情,使學生樹立學好葡語的信心并確定努力方向。與此同時,在葡語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對話和課文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并融入相應的語法知識,使學生既可以了解葡語國家的自然概況,文化習俗和文化背景,又可以學習語言知識。教師可以將枯燥的語法規律和趣味性文化知識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培養漢葡語言思維的轉換能力
語言與思維有著緊密的聯系,一個民族特有的語言自然會反映出這一民族的思維習慣及文化心理狀態。葡萄牙語和葡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緊密關聯。只有了解葡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特點,才能夠更好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可以說,雙語思維能力是語言轉換的基礎。而雙語思維能力的培養源于對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在語言的實際交流中,所涉及的東西很多,涵蓋多方面、多領域的知識,僅僅具備語言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為什么說翻譯是個“雜家”。因此在教授葡語的同時,還應著力培養學生的雙語思維和轉換能力。在了解語言對象國文化背景并了解對方思維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漢葡雙語運用,才能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
3.提高葡語實際運用的能力
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交流和溝通,而溝通的前提又必須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交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缺乏語言對象國文化知識不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在葡語學習和用葡語進行交際時會頻頻出現誤解、語言使用不當的現象。例如:我們在漢語中經常會使用“某人得紅眼病”來表示“某人有嫉妒心”,而葡語中會說“alguémterdordecotovelo”,“cotovelo”的原意是“胳膊肘”的意思,如果沒有對象國文化背景知識,直接翻譯成中文則為“某人得了胳膊肘病”。再如,漢語中有“如魚得水”這一成語,意思是“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而譯成葡語時,若直譯成“comoopeixeobtémágua”,葡萄牙人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思,應譯成“estarcomooratonoqueijo(像老鼠呆在奶酪里)”。另外,葡語一些表達顏色的詞匯也會引申出與漢語不同的含義,比如“vinhoverde”不是“綠色葡萄酒”而是“酸葡萄酒”,“vertudoazul”不是“把一切看成藍色”而是“樂觀地看待一切”,“terfomeroxa”不是“紫色的饑餓”而是“饑腸轆轆”。由此可見,同一個語義在漢語和葡語中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同一個詞匯在漢語和葡語中的語義大相徑庭。因此就需要我們在學習和使用葡語的同時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社會背景,學習這個社會的文化知識,否則無法正準確地運用這一語言。
三、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在基礎葡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把語言和文化教育相結合,使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相互滲透,共同促進學生的葡語學習。可見,文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文化教育,使用什么樣的方法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項,這也是每一個葡語教師需要反復研究和慎重實施的重要方面。如果教學方法得當,教學效果將顯著提高;如果方法欠佳,主次顛倒,也會影響學生的語言學習。因此,教師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方法的科學性,同時還要避免因方法不當而顧此失彼。
(一)文化教學的基本方法
1.漢葡雙語介紹法
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文化介紹法,即授課教師講解相應的文化知識。但要注意漢語和葡語介紹相結合。教師可以用葡語講解比較簡單的、學生能聽懂的詞句,用漢語講解相對復雜、學生不易聽懂的詞句,用漢語和葡語的雙語交替講解可以使學生在聽原文故事、學習葡語國家文化的同時訓練葡語聽力。
2.材料閱讀法
教師可以利用紙質書籍、網上資源、以及葡語報刊雜志上的短文,讓學生自己閱讀,在閱讀中掌握文化知識、擴大詞匯量、培養語感。在材料選擇方面,可以選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的新聞等中國媒體的葡語文章,也可以選擇國外網站的葡語新聞。同時還可以選擇葡語兒童文學或童話故事片段。在語言風格和詞匯方面盡可能使其接近生活、接近實際并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3.趣味比較法
跨文化的比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之一。在引導學生把本國文化和葡語國家文化進行對比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安排學生對話,分組討論,辯論以及寫作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對比文化知識的同時,進行葡語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訓練。比如:讓學生分組討論中葡兩國的飲食習慣、婚姻觀念、宗教信仰等內容。
4.理解與認同
介紹、閱讀和比較的目的都是為了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因此在文化教學中,還需要引導學生對葡語國家文化的認同感,促進語言的應用能力。而所謂的理解與認同方法,就是培養學生的葡語思維能力。同樣的一段文字描述,漢語有特有的語法規則和句式特點,葡語有特定的表達方式和句型,漢譯葡時需要運用葡語的語言思維,葡譯漢時需要運用漢語的思維邏輯。這種理解與認同的教學方法也是文化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方法。
(二)文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1.教學方法盡量與教材內容相符
在文化知識的導入過程中,應注意選擇和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相符的文化內容,堅持適度原則。注重教學方法與日常交際的關聯性,并盡可能使教學方法與語言教學相融合。考慮到學生以學習語言為主,教師可以把相應的語言知識植入相關的文化內容的短文中,使其在學習文化的同時掌握語言知識,做到以語言學習為主,灌輸文化知識為輔,達到促進語言學習和理解的效果。文化知識可以發揮平臺的支撐作用,在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輕松并有興趣地學習語言。文化知識在文化教學中只扮演輔助性角色,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的開始,而非目的,文化教學應以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
2.注意多元化和多樣性
文化教育的內容還應具有全面性和多樣性。學生學習葡語目的是從事翻譯工作。而一個合格的翻譯必須具備廣闊的知識面,涉獵多領域的文化知識。只有了解文化背景知識,才能做好翻譯;只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積累,才能勝任各項工作。因此文化教學的內容需盡可能涵蓋人文、地理、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領域,使學生從各個方面了解葡語國家和葡語國家的各個領域。
3.循序漸進性
教師在進行葡語國家文化教育時,還應注意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先概述葡萄牙和其他葡語國家的概況,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性的文化認知。隨著課程的深入,由整體向局部細化,再進一步深化,還可以進行分類細化,對于某個文化現象進行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比如:對于剛接觸葡語的學生,可以先讓他們對葡萄牙語和葡語國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即哪些國家是葡語國家,然后引導他們分別了解這些國家的概況以及各個國家地理、歷史、風俗習慣等。隨著知識的進一步推進,引導學生掌握這些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與社會象征和現象,比如,葡萄牙的酒(vinho)、斗牛(tourada)、瓷磚(azulejo)、碎石路(cal、ada)、法多(fado)、蛋撻(pasteldenata);巴西的桑巴舞(samba)、貧民窟(favela)。隨著學生對語言的掌握,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文章,例如,有關介紹瓷磚文化或軟木文化的葡語短文,讓他們在閱讀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由此達到從整體到局部,再細化深入,促進學生葡語語言和文化的全面掌握與了解。
四、結語
目前我國葡萄牙語教學仍處在起步階段,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教學方法和規律。鑒于葡語專業的學科特點,應用方向和就業前景,葡語專業教學方法與內容應注重日常溝通,使學生能夠與不同葡語國家的人打交道。因此有必要讓學生接受葡語國家相關的文化教育,了解葡語的語言風格,文化內涵,風俗禮儀和社交規范等,以滿足未來工作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介紹葡語國家文化知識、開展文化內容教學,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語言對象國的文化,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力和閱讀深度,還能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互補充,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王晰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