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分析

時間:2022-09-26 04:19:51

導語:高師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分析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集中體現,傳統文化代表著能夠維系國家凝聚力、傳承民族精神、展現文明特質的主體文化積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在以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若干途徑之中,作為由古至今中國古典教育主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文化教育,因在延續傳統、培育人才、發展文化等方面所發揮的突出核心作用,而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主渠道,肩負起保存、傳遞、選擇與創新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時至今日,伴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以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如何在各種思想文化交融爭鋒愈發頻繁的情況下,繼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文化自信,進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便成為新時期中國面臨的一項嚴峻任務。為此,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先后頒行多項文件要求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如2014年3月,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構建起系統化的文化傳承體系。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度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在此形勢下,以教師教育和教育科學研究為主要職責的高師院校如何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嚴格貫徹執行相關文件的指示精神,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發揮應有作用、體現獨特價值,便成為一項必須高度關注的時代命題,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一、傳統文化與高師院校的內在關系

傳統文化與高師院校之間存在的辯證統一的內在邏輯關系,根源于文化與高等教育的關聯。文化作為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便產生的亙古恒久的社會現象,與教育相伴相生。文化賦予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教育則給予文化存在的依據與更新的途徑。馬克思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出發,認為教育依存于一定社會的文化,教育是傳遞人類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這種規律性使得文化與高等教育之間形成了密切聯系,建立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文化決定、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又能動地反作用于文化。由是,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文化與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師院校,相互之間便建立起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一)傳統文化對于高師院校具有的作用。文化與高等教育之間存在的深層次關系,就要求高等教育在發生革新變化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文化因素在其中可能會發揮的作用。而在文化對高等教育變革具有的若干作用之中,就蘊含著傳統文化對于高等教育的內在深刻影響。正如美國教育人類學家斯賓格勒所言:“一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傳統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強烈地制約著教育過程的進行和人們養育子女的方式?!庇纱丝勺C,傳統文化對于高師院校具有突出的作用。具體而論,傳統文化對于高師院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價值體系、思想觀念、知識經驗、學術秩序等方面。1.傳統文化作為歷史上逐漸凝聚成型的文化遺產,具有積累性、連續性與承繼性,是包括教育在內的現代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因此,傳統文化必然會成為高師院校整體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直接作用于高師院校的學校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方方面面。2.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其存在形態與影響方式具有典型的隱性特征,更多體現在對學校領導者、教師、學生的價值體系、思想道德觀念等內在文化心理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高師院校的日常運行與改革發展。3.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性,體現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與特征,這就促使高師院校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發展路徑等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其他國家的高師院校產生顯著差異。4.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自古以來不斷形成完善的包括教學觀、教師觀、人生觀等在內的基本教育理論觀點,從而對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教育科學研究等專門職能具有重要影響。(二)高師院校對于傳統文化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傳統文化與高師院校的相互關系中,不僅是傳統文化對于高師院校具有作用,高師院校同樣對于傳統文化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體現在高師院校具備的文化與教育功能方面,即高師院校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課程教材、教師群體、學校文化等途徑,對傳統文化進行選擇、評價、傳承與創新,從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進而對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產生影響。1.高師院校作為具備文化功能的特殊社會組織與現代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現代社會文化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負有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并使之融入現代文化的職責。2.高師院校在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之時,必然要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內容、形式等做出具有現代性的評價,摒棄其中消極、落后的成分,吸納符合現代化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成分,從而使傳統文化能夠成為現代文化的積極構成要素。3.高師院校作為以孕育人才和科技成果為己任的特殊社會組織,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以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為基礎的,并在發揮職能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改造。4.由于高師院校具備教師教育與教育科學研究的特別功能,與傳統文化中注重倫理道德、強調師道尊嚴、講求“傳道授業解惑”的特性相契合,因此,在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但要求高師院校應在日常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學生活動等方面適度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還要求高師院校要深入研討傳統文化與教師教育、教育科學研究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傳統文化在現代高等師范教育中的功用,從而使傳統文化中與高師院校密切相關的成分能夠古為今用,發揮出現代價值。

二、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定位

傳統文化與高師院校之間存在的特殊關系,使得高師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體現出與眾不同的特別之處,進而使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定位。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定位,主要源自于高師院校的文化自覺。所謂文化自覺,依據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主要是指處在一定文化歷史傳統圈內的人對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系統反思與深刻認識。高等院校的文化自覺,主要表現在其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對于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全面認識、辯證思考及正確對待。這是關涉高等教育文化命脈的最核心問題,與高等院校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密切相關,不但對高等院校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作用,更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存續有重大影響。依此而論,高師院校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便決定了以教師教育為主要職責的高師院校,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和具有古典意蘊的傳統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現代意義,也就決定了高師院校如何確定自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定位。具體而言,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定位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高師院校具有傳承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高師院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是以自身的教育模式與教學、科研職能為載體的。作為負有培養高端人才職責的高等教育機構,高師院校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并借助教學、科研活動對學生進行集中性的傳統文化教育,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使用傳統文化培養、塑造學生,從而使傳統文化能夠為學生學習、認知、領悟,并可為己所用,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素養、道德意識與精神追求,進而有助于培養具備高尚品德及優異綜合素質的新一代教師群體。正所謂“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二)高師院校具有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國家的高等教育必須肩負的重要使命。高師院校不僅要傳承傳統文化教育,還要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既在學校內部營造出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使更多的學生具有學習與傳播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又要發揮高等教育引領社會文化風氣的燈塔作用,為傳統文化教育在全社會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物質與智力支持。(三)高師院校具有選擇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高師院校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與弘揚,并非不加鑒別、不做分析,而是建立在正確評價基礎上的選擇性傳承、弘揚。即高師院校要根據現代社會與教育的特點與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通過培養目標、教學體系、課程教材、學校文化等途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進行客觀評定與選擇。以此去除舊有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化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保留那些具有永恒價值、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部分,并對這些內容進行進一步加工,使之能夠與高師院校實現有機結合,形成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內容、形式與方法。(四)高師院校具有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高師院校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具有兩重含義。一是體現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方面。作為普通高等院校的高師院校因自身的高等教育屬性,而具備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創新的功能,由此創造產生新的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內涵。因此,高師院校有能力在繼承既有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超越與再創造,使之不斷推陳出新、歷久彌新,始終能夠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二是體現在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及科研功能方面。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需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要求,具備教育的一般屬性。高師院校作為專司教師教育及其科研的高等院校,具有從事教育科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基本功能。因此,高師院校有能力從教育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應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性研究,使其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還可以符合當代教育的新要求,從而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更新發展。

三、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實現

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不僅在于理論分析與書面呈現,還需要在現實基礎上應用具體的實踐途徑,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實現,以切實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征。(一)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價值實現的基礎就價值實現的基礎而言,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實現有較為扎實的多項條件作為基礎。1.黨和國家頒行的規章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據,指明了理論與實踐的方向。如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打造傳統文化教育骨干隊伍,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及教學研究,從而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人力支持、理論基礎和學理支撐。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亦強調,要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2.高師院校的教學、科研力量與硬件設施,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條件,能夠切實保障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3.高師院校由于肩負培養未來教師的主要職責,所以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還可以間接方式實現,即培養大批具備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能力的教師,助力全體教師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綜合素質,從而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質量與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實現高師院校的自身價值。(二)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價值實現的具體途徑就價值實現的具體途徑而論,由于高師院校具備的一般與特殊教育功能,所以具有多個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的途徑,大致如下所述:1.人才培養方面。一是通過科學規劃培養目標,將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精神滲透其中。注重提升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師德觀以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教學綜合素質與具體技能。二是在專業建設工作中,注意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發展有機結合。在專業培養方案設計、課程標準設定、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設置、專業實踐活動、專業教材編撰等方面,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比重;嘗試開展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的建設;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公開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的建設。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將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作為重點,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經典著作作為重要學習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尤其注意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2.科學研究方面。切實發揮高師院校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優長之處,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優勢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和相關科研力量,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科支撐。組織專門力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機構的建設,為基礎教育領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3.文化建設方面。通過開設傳統文化講座、舉辦文化節、組織學生社團活動、建設學校文化設施等方式,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層面充分滲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營造以傳統文化育人的學??傮w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與教育作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借助教育文化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4.社會服務方面。高師院校要合理運用自身的智力與物質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為社會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教育培訓、信息咨詢、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等社會服務,從而使大學教師及教材、課程、教育教學方法等教育資源,能夠為促進傳統文化在社會領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扶持幫助。5.職后教師培訓方面。高師院校要切實貫徹相關文件的精神與具體要求,加強面向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在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等職后教師培訓計劃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訓內容,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

四、結語

當前,在完善傳統文化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進程中,高等院校的作用顯得愈發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建設等方面,能夠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與物質保障。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的工作中,不僅可以發揮高等教育的一般作用,還在教師教育、教育科學研究等領域具有特殊功用。因此,為進一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有必要高度重視和切實體現高師院校在當代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從而使之為傳承中國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劉振宇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7-02-15].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室.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17-02-15].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顧冠華,沈廣斌.中國傳統文化與高等教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4]潘懋元,張應強.傳統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7(1).

[5]張應強.論傳統文化與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6]劉海峰.傳統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