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育母語文化的意義與愿景
時間:2022-02-06 09:30:41
導語:聲樂教育母語文化的意義與愿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聲樂教育與母語文化關系十分密切。但在我國的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全球多元化聲樂教育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特點是我國聲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聲樂教育回歸母語文化的過程中,要盡量使母語中的民族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護與傳承。同時,要吸收國外先進的聲樂教育理念,完善以母語聲樂文化為內容的教育教學體系。
聲樂指的是融合了民歌、戲曲、說唱等形式的新的藝術形式。聲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一種,指的是音樂教育中聲樂的教學,聲樂教育的內容、形式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聲樂藝術的發展[1]72。母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也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音樂教育中母語文化的回歸就是重視聲樂教育的母語性、民族性,強調對傳統民族聲樂的學習。實現聲樂教育中的母語文化回歸,有利于傳統聲樂藝術的民族性傳承,能夠使聲樂藝術保持獨特的民族性[2]36-39。
一、聲樂藝術與母語文化的關聯
(一)母語文化的概念界定。“母語”借自英文“NativeLanguage”,可以理解為“本地的語言”或是“天生的語言”,也就是一個人從幼兒階段開始掌握的語言。這種語言一般不需要后天專門的學習,可以通過與周邊人的接觸自然而然地掌握。與母語相對的是“外語”,即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才能學會的語言。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對于很多擁有自己語言的民族來說,其民族語言就是“母語”,例如,維吾爾族的維吾爾語、藏族的藏語等[3]28-30。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幾乎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方言,這些方言屬于漢語的范圍,但是在某些語音、語調、詞匯方面與普通話有著一定的差異。而且有些地區的方言非常具有特色,并以此形成了有特色的音樂、文學等,如以陜北方言為基礎的陜北民歌[4]1-35。聲樂教育回歸于母語文化,也就是在聲樂教育中強調民族的“第一語言”,重視以第一語言為特色的聲樂作品的學習,在課程等方面強調聲樂教育的母語文化[5]2。對于我國實際而言,就是尊重并學習各民族、各地區的特色聲樂作品。通過母語文化的學習,拓展學生對聲樂教育的認識,了解具有各地區語言特色的聲樂作品。(二)傳統聲樂藝術的母語文化特征。語言是聲樂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能充實聲樂藝術的內容,聲樂藝術又能豐富語言的形式,二者相互借力,共同發展。在我國傳統聲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母語文化[6]79-80。第一,隨著母語文化發展,傳統聲樂藝術形式也不斷發生變化。社會文化影響著聲樂藝術形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較早出現的音樂形式“勞動號子”就是在傳統勞作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其次,我國較早出現的音樂作品《詩經》也是在傳統采風習俗的影響下創作的;再次,魏晉時期動蕩的政局形成了多樣的社會文化,也促進了聲樂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等。總之,社會政治的發展會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進而影響著聲樂藝術的變化。第二,傳統民族聲樂具有明顯的母語性。在語言上,很多傳統民族聲樂都是以母語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在表演風格上,母語的獨特性形成了傳統聲樂作品的特色。傳統聲樂藝術的母語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很多傳統聲樂作品都是以本民族母語進行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7]33-34。在傳統文化影響下,聲樂演唱講究“字正腔圓”。其次,大部分傳統聲樂作品的內容都以民族文化和風俗為主,以民族的五聲調式為基礎,極具母語特色。再次,在民族文化影響下,講究“聲情并茂”的演唱風格,符合我國傳統聲樂理念的要求。總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聲樂作品離不開母語及母語文化。在母語文化的影響下,傳統聲樂作品才具有其獨特的民族性,才能不斷傳承發展。(三)現代聲樂藝術的母語文化特征。我國現代聲樂藝術是對傳統聲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傳統聲樂藝術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時展,不斷創新發展。在發展中,我國現代聲樂藝術受西方藝術表演形式影響,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聲樂作品,如20世紀初的《長恨歌》等。在借鑒西方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現代聲樂藝術的母語文化特征有了新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科學性。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對聲樂藝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發展中,傳統聲樂藝術要在堅持母語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學習外來音樂形式,形成現代聲樂形式母語文化下的科學性,促進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第二,現代性。在不斷發展中,現代聲樂技術既繼承了民族語言特征,也吸收了西方現代化音樂形式,形成了獨特的現代聲樂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現代性[8]209-211。第三,藝術性。現代民族聲樂在演唱技巧上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演唱方法,音色更美、音域更寬,在藝術性上有了顯著提高。第四,時代性。也就是現代民族聲樂形式具有了明顯的當今時代的特征,并隨著時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在西方聲樂的沖擊下,現代民族聲樂中的民族性越來越不受重視,在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也越來越被忽視,現代聲樂藝術帶有了明顯的“西化”性質。
二、全球化語境下的母語文化與多元化
(一)國外多元化音樂教育范例。美國聲樂教育的多元化趨勢發端于19世紀初,原因歸結于大批移民的涌入,導致本土教育必須進行重大變革,以滿足人口多元化帶來的教育多元化需求。然而19世紀美國音樂教學的主流依然是德國古典音樂,直到19世紀末,音樂教育內容才開始向歐洲音樂傾斜[9]50-60。20世紀初,鑒于國內紛繁復雜的局勢,美國正式提出多元化教育理念。二戰結束后,美國將更多精力投向跨文化教育,意圖借此實現和平共處。同時,大量美國聲樂教育從業者開始接納黑人音樂,將其視為美國音樂的組成部分,并納入聲樂課程體系。20世紀末,美國頒布《豪斯賴特宣言》,闡明了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目標,強調除傳承西方音樂外,還應廣泛借鑒其他地區的民族音樂。二戰后的英國出于重建需要,同樣吸納了大量移民,勢必也使其音樂文化開始呈現多元化屬性,這也反映了這一時期音樂教育的多元化趨勢。英國音樂教育素來以歐洲古典音樂為主,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非洲、亞洲部分地區的音樂也正在逐漸豐富英國音樂課程體系。值得指出的是,英國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幫助學生獲得鑒賞和演奏多種風格樂曲的能力。德國作為歐洲古典音樂的發源地之一,雖然始終堅持古典音樂教學,然而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對于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教育部門已經開始尋求解決辦法,并已在其課程中加入更多多元化音樂元素。日本雖然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極其強烈,但對于外來文化也表現得十分包容。在明治維新后逐漸西化的過程中,日本對歐洲音樂文化表現出極高的接納度,同時將西方音樂納入各級教育體系,與西方音樂進行深度融合。綜上可知,雖然每一個國家對自身的音樂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但是也都正在逐漸接納其他民族音樂,多元化音樂教育已是大勢所趨。(二)我國母語文化與聲樂教育的多元化。我國的民間音樂研究起源于兩千多年前,隨著秦漢時期絲綢之路的興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加之我國本就擁有眾多民族,文化迥異,因此可以認為我國早已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國家,這種多元的文化結構為我國音樂教育提供了珍貴的素材。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教育事業同樣實現了快速發展。音樂教育體系更是吸納了眾多國外優秀理念。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我國音樂教育在堅持民族化的基礎上,正逐步向多元化邁進。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應以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為依托,逐步融入西方音樂元素。唯有充分挖掘傳統音樂的獨特價值,我國本土音樂教學的特色才能得以體現。除西方外,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音樂文化同樣值得借鑒,這些國家既廣泛吸收了外國音樂元素,又較好地維護了本土音樂文化[10]142。因此,在吸收世界音樂元素,實現多元化的同時,應當更加注意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由于我國多民族的特性,民族聲樂作品中已然包含多元性,同時母語音樂文化也體現出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文化特點。不論世界音樂如何發展、如何融合,我國聲樂教育都應當以民族聲樂為基礎,繼而尋求創新。不論對于哪一個國家而言,聲樂教育的基礎都應該是其母語和本土文化。因此,沒有母語文化,民族聲樂也就無從說起。在民族音樂發展的漫長歷史中,已有眾多學者對民族音樂與母語文化的關聯進行了深入探究。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經說過:“任一個民族的歌謠,都是其智慧的凝聚,都是屬于該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11]31-35德國在科技領域雖然領先于世界,具備極強的創新能力,然而其仍然將古典音樂奉若神靈;俄羅斯更是將民族音樂視為音樂教學的根本。音樂語言是中國母語文化聲韻的獨特表現特征。可見,深入了解母語文化、掌握民族音樂、傳承母語音樂(以聲樂作品為主)是發展我國母語音樂文化的重要前提。民族文化日益多元化,使得聲樂教育的多元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音樂教育多元化已是大勢所趨。總之,聲樂教育多元化是順應世界音樂教育理念的,而我國也應根據國情把民族本土音樂、母語文化作為今后聲樂教育之重點。從世界范圍看,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聲樂教育均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母語文化聲樂教育應著眼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融合形勢而進行深入探究,最終達到民族聲樂作品與母語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發展。
三、我國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回歸的意義
(一)我國聲樂教育中的母語文化優勢。我國聲樂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母語文化,因此聲樂教育中具有獨特的母語文化優勢。第一,民族特性是聲樂藝術應該涵蓋的特征,通過表現各種民族形式,傳遞民族精神是聲樂藝術的重要任務。母語文化代表著民族特性,母語文化的回歸能夠賦予聲樂藝術更具有民族特性,在“哈日”“哈韓”潮流中,我們必須保持傳統民族音樂的特點。第二,聲樂藝術起著溝通社會的橋梁作用,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紐帶,在社會民俗影響下產生,對于傳承地區文化、溝通地區間的聯系具有重要作用。母語是民俗活動的基礎,推廣母語文化,能夠增強民族意念,進而引發民族認同感。第三,母語是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是聲樂藝術的重要方面,這種母語化的民族聲樂反映著民族習俗,也影響著社會的道德準則,起著約束人們行為以及影響社會輿論的作用,能夠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總之,母語文化是我國聲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音樂教學中,教學者應將母語文化作為聲樂教學的基本準則,使民族文化、民族音樂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與傳承。母語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希望國家能使有關母語聲樂作品的傳統文化得以發展繼承,且讓世界各國有所認識接受。(二)我國聲樂教育必須回歸母語文化。實現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的回歸,是改進聲樂教育的要求,也是在國外音樂沖擊下保證聲樂藝術民族特性的必然要求。首先,在我國目前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缺失的現象十分嚴重,無論是中小學音樂教育,還是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都忽視了母語文化的作用。但是,對于聲樂藝術來說,母語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須強調聲樂教育中的母語文化回歸。其次,從世界范圍來看,很多國家在聲樂教育中都重視母語文化的重要性,這是世界聲樂藝術發展的一大趨勢,為了提高我國聲樂藝術的影響力,顯示我國聲樂藝術的鮮明個性,必須重視聲樂教育對母語文化的回歸。總之,不論在國外還是國內,人們都認識到了對母語文化回歸的價值。學校既是傳承母語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向學生介紹母語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將相關背景知識融入教材內容中,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及了解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優勢,并以聲樂教育為主來推廣與發展各地區的母語文化。
四、我國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回歸的愿景
(一)營造良好的母語聲樂教育環境。良好的母語聲樂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習者的思想觀念,使學生意識到母語文化在聲樂學習及傳承中的重要性。為了營造良好的母語聲樂教育環境,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營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環境。首先,可以利用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手段宣傳母語聲樂文化教育。現代媒體手段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創辦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選秀節目,鼓勵民間優秀聲樂表演者參與節目,并聘請專門的聲樂專家擔任評委,通過各民族音樂的展示及專家的講解,使人們意識到母語文化在聲樂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各地區相關的文化部門、音樂機構也可以舉辦相關的母語聲樂教育講座、社會活動等,通過形式各樣的活動,使人們了解母語聲樂教育,進而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母語聲樂教育環境。第二,在學校的聲樂教育教學中,可以開辦與母語相關的聲樂活動。首先,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鼓勵老師用帶有母語特色的聲樂作品指導學生,加深老師和學生對母語聲樂的認識。其次,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母語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各地“采風”,使學生身臨其境,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聲樂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內舉辦母語聲樂相關的比賽或表演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個人才藝,還能增強學生對比賽內容的關注,進而提高學生對母語聲樂教育的關注。再次,可以在學校開辦相關社團或是學生組織,讓學生作為宣傳主體,加強母語聲樂教育宣傳的同時,加深學生自身對母語聲樂教育的意識。第三,通過媒體傳播營造母語音樂文化氛圍。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中,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量大,網絡、電視等已成為傳播母語文化聲樂作品的重要媒介。學校應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構筑以母語音樂為核心的文化氛圍,從而培養學生對母語音樂文化的興趣。然而,在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通訊上的障礙,無法通過信息媒介進行母語文化宣傳,因此,應當通過相關音樂教育單位、機構、團體,籌辦活動或邀請講座來營造良好的母語音樂文化環境[12]4-9。總之,加強對母語聲樂教育的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母語聲樂教育環境,能夠促使人們深刻意識到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回歸的意義,進而促進對母語文化的回歸。(二)以母語聲樂文化為內容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健全的母語聲樂教育體系,完善的課程設置等,是切實有效地推行母語聲樂教育的重要保障。1.改變音樂教育意識,重視聲樂教育的母語文化回歸第一,相關教育部門要制定相應的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強調音樂課程中民族聲樂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出臺相關方案,制定明確的聲樂教育標準,從課時量、課堂內容等方面對聲樂教育做出明確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從制度層面保障聲樂教育中對母語文化的回歸。第二,從思想觀念上,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視母語文化在聲樂中的重要性,不斷整合聲樂藝術中的母語文化資源。首先,要充分整合我國民族聲樂教育資源,意識到母語文化在聲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相關工作者應該深入研究我國傳統聲樂的規律、特征及相關內容,提煉聲樂發展中的母語文化,為母語聲樂教育提供教育資源;再次,相關高校、音樂研究中心也應該深入研究聲樂作品,從教育者的角度,總結其中可以用于聲樂教育的有用資源。2.完善課程體系,調整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目前來看,我國很多中小學沒有設置音樂課程,有的學校雖然設置了相關課程,課時量也很少,教學效果較差,并且不重視傳統音樂的學習。在高校音樂專業教育中也很少強調傳統音樂的重要性,這不利于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要著力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完善相關音樂課程設置。首先,增加中小學音樂課程數量,提高音樂課程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比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意識;其次,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都應該合理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聲樂知識的比重,并重視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的賞析。再次,可以開設中國樂器、樂理相關的課程,也應該向學生講解中國聲樂發展歷史,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母語文化影響下的聲樂發展歷程[13]158-160。第二,不斷優化教材內容。首先,要編制母語文化相關的聲樂教材,在教材編寫中,在基本理論知識不變的情況下,設置與當地母語相關的聲樂作品為參考,并由教師著重講解。完備的教材能為母語文化相關的聲樂教育提供參考與指導;其次,要積極引導母語與方言音樂教育相結合,豐富母語聲樂教材內容,使學生了解更豐富的民族聲樂形式。第三,調整音樂教師師資隊伍,保證教師的專業性。目前很多中小學的音樂教師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無法保證教師的專業性,教學效果也沒有保障,高校音樂教師很多也不重視聲樂教育中的母語文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中小學,應該聘請專業的音樂教師進行教學,保證教學的專業性。同時,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供教學效果;其次,要重視教師自身聲樂知識的水平,保證教師在聲樂教育方面的能力。還要提高音樂教師對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的認同,并把這種認同在教學中傳遞給學生。(三)對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保持尊重、欣賞及學習的態度和立場。世界優秀聲樂文化對我國聲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借鑒國外聲樂先進的唱法、特色的內容等,我國聲樂得到了長期發展。因此,在促進母語文化回歸聲樂教育時,也必須對世界優秀聲樂文化保持尊重,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時,學習世界優秀的聲樂教育方法。第一,在態度上,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世界優秀文化,積極開展交流,促進母語化的中國聲樂走向世界。要注意以下原則:首先,在發展本土音樂作品時,應當更加注重民族音樂;其次,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習西歐發達國家,也要注重學習亞洲國家的聲樂形式,并不斷學習其他有民族特色音樂的國家的先進聲樂形式。民族音樂不存在優劣之分,不同民族的音樂各有其獨特之處,不能以某一時期的衡量標準衡量音樂作品的優秀程度;最后,要立足于我國實際,在交流學習中把握好標準,實現“洋為中用”,而不能僅僅“崇洋媚外”,明確我國聲樂教育發展現狀,不斷促進我國聲樂教育發展。第二,要加強對西方先進的聲樂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學習。首先,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聲樂教育理念,并充分運用這些教育理念,充實自我,開拓眼界,促進我國聲樂教育走向世界,實現民族與專業的共同進步。其次,要重視對其他國家聲樂教育方式的學習,幾乎每個國家在發展中都形成了獨特的聲樂教育方式,應該加強對這些特色聲樂教育方式的學習。再次,要學習西方聲樂教育中對本國家母語文化的重視,并以此為指導進行我國的母語聲樂教育。第三,在聲樂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國外聲樂文化的學習。在教材編寫中,要重視世界音樂的比例,并適當加入具有國家地域特色的聲樂作品,使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民族特色聲樂,中、外聲樂作品的教學比例以6:4為宜。
總之,對于世界優秀聲樂文化,既不能過分崇拜,忽略母語聲樂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隔絕與世界優秀聲樂文化的聯系,否則,不利于我國母語聲樂教育的發展。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世界優秀聲樂文化,借助世界優秀聲樂教育實現我國母語聲樂教育的發展。實現聲樂教育中的母語文化回歸,是保持聲樂藝術民族特性的需要,也是應對國外文化沖擊的必然舉措。近年來,我國文化發展中出現了盲目崇拜國外文化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母語文化的缺失。為了改變聲樂藝術中忽視母語文化的現狀,必須從聲樂教育入手,提倡母語文化的回歸。在聲樂教育中強調母語文化回歸,有利于保持聲樂藝術的民族性、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要實現對母語文化回歸,既要重視營造良好的聲樂藝術環境,也要完善學校相關課程設置,提高聲樂藝術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比重。同時,也要正確對待世界優秀聲樂文化,以母語聲樂教育為前提,吸收國外先進聲樂教育理念,進而促進我國聲樂教育中母語文化的回歸。
作者:黎丹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 上一篇:談談檔案館非遺文化保護
- 下一篇:可吸收縫線在婦產科臨床治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