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教育與青少年審美價值觀探討
時間:2022-12-31 09:09:16
導語:大眾文化教育與青少年審美價值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眾文化”是當前文化市場上占比份額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審美雙面效應對青少年的審美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青少年對大眾文化的盲目接受容易導致審美品位低俗,審美能力弱化,審美主體意識缺失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以學校為主對青少年開展大眾文化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大眾媒介素養,向他們普及大眾文化研究理論知識,為他們解析大眾文化癥候,促進他們大眾文化審美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從而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關鍵詞:大眾文化;青少年;審美價值觀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以大眾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體驗過程?!盵1]它在我國興起于20世紀和21世紀交替的歷史性時刻,包括暢銷書、流行音樂、影視劇和廣告文化等多種流行文藝形態,是當前文化市場上占比份額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泛娛樂化”特征容易傳導膚淺庸俗的審美趣味,使“審美”變為“審丑”,對青少年的審美價值觀有著重大的潛在危害和影響。“娛樂”本來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休閑放松、追求精神平衡的一種正常需求,而“泛娛樂化”則是“資本操縱下的全球化產物,以微信、微博、網站、郵件等現代媒介作為最核心的載體,以粗俗搞怪的、搞笑娛樂的方式,向人們傳播淺薄的、無價值的信息,使人們達到精神上的快感、心理上的安撫。”[2]不同于幽默和諷刺依靠暗喻、反諷等精妙的藝術技巧使人發笑,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使人回味,“泛娛樂化”逗笑的主要手段往往是“解構”。
即是運用復制、拼貼等方法,通過悖離主流觀念,反叛傳統經典,破壞公律信條等方式構成矛盾沖突和陌生化懸念,形成使人發笑的心理刺激。對各種經典文本的惡搞、改編和濫用,大量“有意思沒意義”的娛樂視頻和影視橋段,都不僅在市井坊間廣為流傳,也深入到學校校園,“?;蟆敝鵁o數的青少年學生。從美學角度來看,“泛娛樂化”的大眾文化大多展演的是無深度、表面化的內容,呈現奇特怪異、荒誕不經的后現代風格,是一種“丑”的形態?!俺蟆钡膶徝佬秦撝档?,顯示的是人生不應有的價值取向,從負面角度揭示人生不應當如此,因此對“丑”的欣賞需要經過否定之否定的復雜辯證過程,揚棄應被撻伐的“丑”的內容,才能領悟到與“丑”相反的“美”。如宮斗劇中渲染的腹黑生存攻略,現代言情故事中反復出現的“男財女貌”模式,都是在宣揚一種負面的價值觀念,是應該被否定和批判的對象。然而在“娛樂”的外衣包裹下,“泛娛樂化”之“丑”非但不容易被拒絕,更難被發現和識別。對于涉世不深,缺少人生歷練和反思能力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所以應加強青少年的大眾文化教育,防止他們毫無戒備地接受“泛娛樂化”的大眾文化,在不完全懂得“審美”的情況下被動“審丑”,成為“愚樂”文化、“傻樂”文化的犧牲品。大眾文化是依托現代大眾傳媒進行工業化生產的流行文化,很擅于運用市場營銷手段打造時尚形象,制造熱點話題,吸引大批熱情沖動的年輕人趨之若鶩。在大眾文化的洪流中,如果青少年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被大眾文化任意裹挾的話,不僅會浪費自己的審美情感,影響自己的審美能力,更會損害自身作為人的主體地位。在圖像化的大眾傳播語境中,和急于利益變現的商業節奏催促下,大眾文化往往沒有時間和耐心在打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倒是樂于在簡便快捷的產品“包裝”上投入頗多。這就使得大眾文化的相關產品很有可能是表面光鮮亮麗,看上去很美,實則內里空洞無物,徒有其表而已。內心空虛、追求時髦的年輕人群很容易被這種虛假的“化妝術”欺騙,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和情感寄托在虛無的假象上,造成審美能力弱化,審美經驗淺表化?!懊馈弊鳛轶w現人的自由本質的感性形式,與理性認知之“真”,倫理道德之“善”是協調統一的,三者共同構成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元價值。然而陷入大眾文化營造的浪漫幻象的年輕人,總是忽略對與“美”協同一體的“真”“善”的追求,走上藝術欣賞,乃至人生追求的歧路。近些年來影視娛樂業所形成的“粉絲經濟”“飯圈文化”,作為大眾文化商業營銷的一個主要“癥狀”,顯示出的正是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控制性影響。狂熱的年輕粉絲們對包裝出來的“明星”亦步亦趨,緊緊跟隨,只被對方精彩“人設”所迷惑,根本不去探究其人的才學、品行、道德如何。他們奉“明星”為“偶像”,以此“充實”自己的人生,卻不知在虔敬的頂禮膜拜、忘我的投入奉獻中,已經喪失了自我,失去獨立自主意識,被虛妄的“偶像”剝奪了自己作為人的主體性。還有青少年崇尚的種種酷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流行文化的模仿。標新立異的外觀形式,隱藏不住虛假的自欺欺人,精神信仰的空虛,和依隨他人的盲目。審美價值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內心區分美丑的標準。人們對真假、善惡的分辨和選擇,體現著人生價值觀的取向,也對人生價值觀的樹立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人類審美的正確取向應該是在真善的導引下使人生美化、生活藝術化,享有藝術化的人生,這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目前大眾文化對青少年審美價值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除了國家層面在大眾文化的生產傳播方面嚴加管控之外,家庭和學校也應擔負相應的美育責任。但因為家長的審美修養和大眾文化素養的水平參差不齊,未必能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美育教育,所以還是要由學校教育擔負主要責任。大眾文化在我國興起至少已有二十余年,已經快速發展成為最有影響的社會文化形態,但關于大眾文化的美育教育卻是嚴重不足,與大眾文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并不匹配。正如有研究者所批評的那樣:“一方面,學生們平時接觸的文化幾乎全部是大眾文化,……另一方面,他們學習的課程中居然沒有大眾文化!”[3]這一方面源于美育教育觀念上認識不夠,另一方面是缺乏成熟的可推廣借鑒的教育模式和實踐經驗,讓教育者即使有心卻不知從何下手。
長期以來,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中高等教育,學校的人文教育基本是被經典文化、高雅文化所壟斷,即使有一些民間通俗文化的內容,也要經過一番“雅”化才能進入課本和課堂,大眾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然而學子們已然深受大眾文化的浸潤和影響,所以才有“高雅文化進校園”這樣的活動來強化高雅文化教育,以抵制大眾文化的洪流。但在筆者看來,僅是抵制還不夠,還需要對青少年的大眾文化情結進行疏導,否則只會加重青少年文化接受中的叛逆情緒。這就需要拓展傳統的以經典文化、高雅文化為主的精英主義的美育觀念,大膽嘗試“大眾文化進課堂”,對青少年學生開展正面的大眾文化教育,與他們一起揭示和探討大眾文化的問題,而不再是回避。關于大眾文化教育開展的方式方法,也并非完全無處可尋,無跡可考,事實上已有相關研究和實踐給出了經驗和啟示。在西方,大眾文化研究在高等教育中早已被納入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尤其受到重視。在我國,21世紀之初,大眾文化教育也開始進入了高校課堂。王一川主編的《大眾文化導論》和陶東風主編的《大眾文化教程》等優秀教材陸續問世,并不斷再版更新,為大眾文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教學參考。但是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國高等院校的大眾文化教育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實際進展比較有限。大眾文化課程一般只在新聞傳播學科相關專業開設,或者干脆沒有開設,更很少被列入通識教育計劃。高等院校的情形尚且如此,中小學就更加缺乏大眾文化教育意識,造成青少年大眾文化相關知識的空缺,為青少年接受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埋下隱患。當然,大眾文化教育應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設定相應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高校的大眾文化教育可以開設專門課程,理論性更強,而中小學的大眾文化教育則更需融入美育、德育相關課程,較多采用專題討論的方式。但總的來說,從保證教學效果,利于實現加強青少年普遍的大眾文化素養目標考慮,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個案分析的方法比較可取。而在教育內容方面,可以從培育青少年的大眾媒介素養,普及大眾文化研究理論知識,和解析大眾文化產品癥候幾方面入手,切實提升他們對大眾文化的審美辨識能力,涵養他們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培育青少年的大眾媒介素養是指向青少年傳授關于大眾傳播媒介的知識,增強他們接受媒介信息時的主體意識,提升他們接受大眾文化的自主性。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以網絡為核心的大眾媒介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眾文化就是依托現代大眾傳媒而興起和運行的流行文化。大眾媒介的網絡化、圖像化、數字化、虛擬自由、互動性強等特征為大眾文化俘獲受眾提供了有利條件。缺乏媒介素養的受眾是很好的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卻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心智不夠成熟的青少年更是容易隨波逐流,迷失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有國內研究者指出:媒介素養的核心理念之一,即是“受眾不是被動地接受媒介內容,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特征來確定、詮釋媒介訊息的含義,并對媒介施以影響”,[4]也就是說受眾接受信息要具備主體性意識。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波茨曼曾強調清醒的媒介意識對抵御媒介控制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秘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盵5]并且在他看來,唯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年輕人學習解讀文化中的象征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要做到這一點,學生應該學會怎樣疏遠某些信息形式。我們希望學校應該把這樣的任務納入課程之中,甚至成為教育的中心?!盵5]的確,像魔術揭秘一樣,向青少年揭示媒介信息傳播的外在流程與隱性目的,將有利于消除媒介宣傳對他們的神秘誘惑,增強青少年接受媒介信息時的主體意識。而在正確的媒體觀引導下,青少年也能對大眾文化生產與傳播有較清晰的認識,能夠主動自覺地規避和疏遠文化污染,發揮出自己的審美主體作用。大眾文化研究理論知識的普及是指向青少年學生介紹和講解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知識,增強他們的大眾文化理論素養,提升他們的審美思維和審美境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理解大眾文化的實踐立場,馬爾庫塞對發達工業社會中“單向度的人”的否定和警示,以及波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闡釋等理論知識的學習,都可以促進青少年理性思維的進步,加深對社會現實的理解與思考,培育他們唯物辯證思維的發展,陶冶他們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和闊大的人道主義情懷。而這也正是追求人類最高自由的審美精神的價值要求。
與大眾文化理論知識普及相配合,對代表性的大眾文化癥候解析必不可少。兩者結合,可以有效發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勢,切實提升青少年的大眾文化鑒別欣賞能力。大眾文化的癥候是指那些思想傾向不良,像疾病一樣影響大眾文化健康發展,具有負面影響作用的大眾文化現象。如影視創作上的諸種“神劇”,審美潮流上的“小鮮肉”“陰柔風”。因為有強烈的娛樂效果,廣大受眾不僅難以發現這些癥候,反而為其鼓掌喝彩,青少年更是容易深陷其中,盲目模仿攀比。在大眾文化教育中,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幫助青少年發現癥候,刺破它的丑惡,將有助于加深青少年對大眾文化理論的理解和吸收,增強他們大眾文化鑒賞的實踐能力,可以有效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傊?,在當今的大眾文化時代,對青少年開展大眾文化教育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這不僅關系到青少年審美價值觀的構建問題,更影響到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的價值取向。而以大眾文化教育促進青少年審美價值觀的培育,對青少年認識世界、人生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青少年開展大眾文化教育,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真善美協同一體的正確審美元價值觀念,增強他們的審美主體意識,提高青少年對不良大眾文化的免疫力,促進和保護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2]歐庭宇.“泛娛樂化”現象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J].理論導刊,2020(04):123-128.
[3]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修訂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4]劉佳.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J].新聞記者,2006(03):61-63.
[5][美]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章艷,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7,138.
作者:李婕婷 單位: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基礎課程個性化教學研究
- 下一篇:街道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及創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