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校園文化四維模式培育探討

時間:2022-06-09 09:55:07

導語:大學生校園文化四維模式培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校園文化四維模式培育探討

一、用精神文化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校園文化中具有精神文化的特質,是學校各種風氣和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責任感,讓大學生在感受校園文化內涵的同時,領悟校園的精神。

(一)用校風模塑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校風是校園文化的高度凝練,是一所大學的精神核心,為生活在其中的大學生營造著良好的精神模塑力,正是這樣一種力、一種精神將社會責任內化于大學生的心靈,并能夠用這種精神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將這種無形的力激活。首先,從環境營造的層面看,校風是一所高校軟環境的最有效展示,這種軟環境會讓在其中求學和生活的大學生受到影響,尤其是對于那些平時比較散漫的大學生來說,良好的校風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環境的約束,并能夠通過努力使自身與校風要求的標準相協調,培養社會責任感。其次,從心靈模塑的層面看,校風對于大學生的改造不僅僅停留于學習和生活環境的營造,也能夠通過精神層面來影響大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靈魂深層次的元素被激活,把個體的人與集體的人和社會的人進行辯證統一,使自己的身心發展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性。再次,從實踐指導的層面看,校風也可以用一種實踐指南的方式來影響大學生,尤其是針對一些具備一定思想覺悟的大學生來說,如何將個人的思想素質轉化為現實的行動是一項重要課題,而校風正是為大學生實踐提供必要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合理利用所學理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用教風教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風一方面反映的是高校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的是高校為大學生提供的育人質量和服務質量。教風既可以通過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可以通過提供高水平的育人質量和服務質量教育大學生。首先,通過教師的教書育人來教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并將其融入于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讓大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教學工作中體現出的責任意識,并內化于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其次,通過高校的管理育人來教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校良好的教風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科學優質的管理來體現,通過合理的管理來培養優秀的大學生,尤其是管理過程中體現出的科學性、民主性、高效性等,為學生日后工作作風的養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次,通過高校的服務育人來教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等教育為大學生提供的不僅僅是教育,更應該包括優質化的服務,通過服務來教育學生責任意識,學會客觀嚴謹、熱情周到、務實進取等,增進學生對學習和工作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認可與責任。

(三)用學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與校風和教風相比,學風更加具體,且與大學生的具體實踐息息相關。學風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感悟的過程,通過學習和感悟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他們優秀的個人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意識。首先,在學習習慣中表現出的責任。作為當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需要學習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事的原則,身邊的人和事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通過學習來培養自己的品格、態度和責任。其次,在生活習慣中表現出的責任。生活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細心觀察與實踐,實事求是做事,用熱情和激情投入到生活中。再次,在行為習慣中表現出的責任。行為習慣就是學生實踐的具體,在實踐中能否做到知行合一,能否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能否做到以社會責任為前提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這種學風培養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二、用制度文化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以高校的具體規定為表現形式,是高校正常運轉的根本保證,維護著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在高校發展過程中,需要依托一定的制度作為保證,使在其中的廣大師生能夠遵循發展的規律,從而維護制度的權威性。

(一)以制度文化保證學風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高校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有完備的制度作為保證,使高校能夠在良好的制度保證下發展,保持優良的學風。首先,要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學習風氣。良好的學風是學生能夠實現成長的根本保證,當代大學生由于受到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存在浮躁情緒,不能踏實完成學業,作為高校要完善日常規章制度的建設,使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和目標,勤學善思,銳意進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其次,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優良學風建設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再次,要強化學生管理體系建設。學生管理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班風。

(二)以制度文化推動道德建設

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培養,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通過多元化載體建設培養四有青年。首先,要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道德體系建設要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積極關心國內外大事,明確責任和使命,實現報效祖國的奮斗目標。其次,要加強大學生的公民素質教育。以道德教育為準繩,構建大學生成才模式教育,使大學生辯證看待社會熱點問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做有責任的公民。再次,要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豐富學生對道德的深刻理解,客觀看待自身的角色,勇于擔當,做有作為的青年。

(三)以制度文化培養責任意識

大學生的責任問題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要以完善的制度作為保證,讓高校成為學生實踐社會責任的場所,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增強責任意識。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機制。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構建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的格局,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納入到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多元化培養方式,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大學生責任評價機制。“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園文化之中,是適應社會的變化,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現實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評價機制和長效機制?!保?]高校要積極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平臺,通過金秋助學、三關愛等活動來深化學生對責任的理解,并將活動的考核列入到大學生責任評價指標體系之中。

三、用顯性文化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顯性文化是指校園中的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的自然環境、校園內部的規劃、校園的建筑風格、綠化、雕塑等共同形成的文化環境?!芭钌橹胁环鰟t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4]所以,校園中顯性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中良好的物質文化,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使大學生的生活更加舒適,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個性,從而增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一)以物質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校園中的物質文化應該表達出學校對學生負責的內涵。校園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包括校園的整體綠化是否方便學生的生活,甬路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習慣,運動場的設計是否合理,圖書館是否創造了良好的閱讀環境,教室是否寬敞明亮,寢室是否舒適等。學生是校園的主體,他們在校園里生活,如果能時時刻刻體會到校園中的園林綠化、樓宇建筑都是依據學生的生活習慣設計的,圖書館安靜整潔、環境優雅,寢室布局合理、舒適衛生,那么他們就感受到了學校為學生負責的態度,感受到了自己是校園的主人,感受到自己應該承擔的一種責任。只有學校對學生負責,學生才會對自己負責,進而對社會、對國家負責。學校環境的布置與設計體現出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不僅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國家、對社會負責。學校正是用這種博大的胸懷教育著學生,應該主動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好好學習,以后才能對國家、對社會負責。

(二)以主題景觀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

校園中的景觀設計應該體現出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后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很難在社會上有所成就。樂于奉獻,敢于承擔責任,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作為為國家輸送人才的高等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現代化的校園中總有幾處主題景觀,或是建筑,或是雕塑。學校通過對景觀的設計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使學生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感受到來自美景中的深刻寓意,達到受教育的目的。在校園內設置以愛國主義、敬業奉獻、服務社會等為主題的景觀,時刻提醒學生要承擔起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讓學生在這樣的景觀中陶冶情操,耳濡目染,自然會在心中建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一個愛崗敬業的人,一個甘于奉獻的人,一個服務社會的人才會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承擔起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四、用隱性文化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校園中的隱性文化包括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建設,校園內學生的精神生活以及“書香校園”工程的開展等都屬于校園中的隱性文化。“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保?]校園中的隱性文化對大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四維模式”響。高等學校應該注重校園中隱性文化的建設,用隱性文化來感染學生,達到育人效果。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利用校園中的隱性文化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一)社團活動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大學生的社團活動就屬于校園中的隱性文化,社團活動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擴大交際范圍,提高社會參與的能力。社團活動是校園精神風貌的直接反映,也是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鍛煉的主陣地。社團活動直接反映出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所以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團活動也值得重視。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成立服務社區的社團,如機電專業的學生可以成立家電維修社團,為社區居民免費服務;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成立計算機技術普及社團,免費為社區居民普及計算機知識等。

(二)“書香校園”工程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書香校園”工程建設也是校園中的隱性文化,是很多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以倡導讀書、鼓勵讀書為主題,用文字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書香校園”工程建設是很好的載體。推薦學生閱讀有關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書籍,比如《把信送給加西亞》、《別找借口》等,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社會責任感對于自己的重要性。開展以社會責任感為主題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社會責任感教育。還可以通過思政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什么是價值,做什么是有價值的,只有明確價值,才能明確責任。同時努力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綜上所述,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應該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校園的內涵,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作者:喬佩科工作單位: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