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視域下大學校園文化論文

時間:2022-05-11 02:51:04

導語:中國夢視域下大學校園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夢視域下大學校園文化論文

一、時代背景下校園文化的現狀

1.信息時代各種思想涌入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和影響。大學校園的開放、自由是眾多經歷高中勤學苦讀學生們向往的天堂,現代高校越來越倡導自主學習,留出較多時間給予學生自學的空間。如果學生真的能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的話必將在青春時光收獲頗多。然而,信息化的影響,雖然給時代帶來了新紀元式的革新,給整個時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對于不會辨別篩選信息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和嚴峻的考驗。網絡涌入生活,已成為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一方面由于學生不會過濾信息,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有的學生沉迷網游世界,荒廢學業,浪費時間,浪費大好時光,讓人痛心不已。在課堂上有的同學更是有恃無恐,低頭玩手機,樂此不疲地聊天、玩游戲。業精于勤荒于嬉,學生對于網絡毫無抵制力,形成與手機網絡形影不離的局面。另一方面,錯誤的思想、懶散的學風在學生中形成不良影響。懶散的學風在很多高校中彌漫擴散,很多大學生甚至認為不掛科、不逃課的大學時光是一種遺憾。這些錯誤思潮在高校校園中的影響不可忽視,影響和干擾了大學健康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可見,肅清校園不良習氣,營造良好學風,給學生一片純凈的學習環境,一個濃郁的學習氛圍,已經刻不容緩。

2.教學理念定位偏頗,導致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感低。大學教師在大學校園文化的積淀形成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大師云集、精英輩出的高校,其學術底蘊和涵養及其大學本身所具備的魅力和召集力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應該是多重并舉的,而不是單一獨立的。現在高校很多教學理念均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以及教學中的其他環節均沒有受到重視。教師的地位不受重視,其編制、待遇等現實的問題都使高校中的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持懷疑或消極態度,以致在崗位上無法安心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中輕教學重科研的理念一直在蔓延。這一觀念使在一線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教師在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之后,極少關注教學所達到的效果,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個人的科研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前的教學管理理念有失偏頗,這導致教師地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以被人尊重與肯定。為了提升自身地位與待遇,高校教師只有通過個人科研上的成就去彌補。事實上,高校教師的真正身份應該是集科研、教學于一體,同時在課堂及校園文化建設中教書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學校產生認同感與熱愛感。如果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自身難以對職業、對學校認同熱愛,就很難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3.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比較片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功能虛無弱化。校園文化制度,即校園內的各種規章制度,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觀念,以及在這種觀念下制定的具體的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即規章制度的綜合體。建立規范、科學、合理、人性化的校園規章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當前的校園文化制度建設,一方面,過多重視校園活動的形式與規模,很少關注其實施效果。大學里的大樓林立,校園宣傳欄里的宣傳海報,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的學生社團活動,急功近利的創業都簡單地歸于校園文化。有些浮躁的活動只流于形式,而片面的制度建設往往只在于營造氛圍,而沒有關注后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制度建設停留于有形校園景觀建設,忽略滲透式的校園精神影響。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包括了學術精專、品質高尚的教師隊伍,積極向上、朝氣蓬勃、尊師重教的學生隊伍,以及優美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中的人文氣息,這些都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景觀是校園文化的外在呈現,而大學校園精神傳承才是大學校園文化精粹與靈魂所在。縱觀校園文化制度建設,其多是形式上的規定,而對于深層次的內涵部分幾乎很少體現。

二、中國視域下對校園文化的創新啟示

1.以夢想指引校園規劃,讓校園煥發生機與活力。在中國夢大視野下,校園文化建設應高瞻遠矚,進行科學的規劃。打造個性化校園,營造濃郁校園文化氛圍。一是校園建設營造個性和特色,打造校園標志與風格建筑。校園標志建筑不應盲目追求排場,不一定要花費巨資,追求高大上的華麗建筑。供學生晨讀的湖邊、開展班級活動的草地、可供漫步的校園小徑都可以成為一所大學校園文化一景。保留校園傳統文化景觀,可體現出一所大學悠久的歷史與傳統韻味,也可煥發出歷史的厚重與歷經時光雕琢的恒久魅力。另外,學校的校訓、校徽、校歌及杰出校友等也伴隨著學校的發展成為歷史而逐漸形成并積淀為學校不可割舍的組成部分,這些也會成為激勵學校師生的重要部分。二是校園建設需整體定位,重點打造人文藝術景觀。校園文化的根本任務是“以人為本,教人育人”,“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出校園文化人文化、開放化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其促進學生了解自我、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良好趨勢。建設好教學場所、圖書館、科技活動場所,讓學生喜愛并樂于在這些場所學習。另外,傾力打造學校文學社團、校報、網絡、宣傳窗口,設立勵志格言墻,加強網站建設,學校微信平臺等,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和課外生活,將他們的注意力從網絡的虛擬世界中自覺地分散出來。人文藝術與科學景觀的建設,讓學生感同身受地融入文化的氛圍中,增強其對大學校園文化的認同。大學校園文化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需要校園的一草一木、一代一代師生向上的風貌共同凝練而成。有了規劃的方向,有了辦學的定位,才能使校園文化不斷發展,并引領大學校園精神與靈魂的鍛造。

2.揚起夢想的風帆,引導學生珍惜青春,活出閃亮的人生。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學生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大學生不能指望通過空談使夢想成真,而應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提升文化自信,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好充分的思想保證、知識儲備、能力提升。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奮發圖強,而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主力軍,理應義不容辭,挑起重擔,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一方面,當代大學生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揚起夢想的風帆,確定人生努力的方向,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習的興趣及動力,調動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學風。有了勤奮上進的學風與班風,才能展現當代大學生真正的精神風貌,這也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精專的專業知識,以夢想引領,促進學生潛力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凈化學生心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代大學生應珍惜時光、珍惜青春,不渾渾噩噩地生活,不隨波逐流,為身邊的人不斷弘揚和傳遞正能量,努力成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人才而努力。大學的功能之一就是培養人才。積極向上、健康進取的人才無疑是一所大學的實力與魅力所在。如國內外的一些名校,精英輩出,給學校的聲譽增光添彩,這些都會讓大學極具吸引力與說服力,引莘莘學子慕名前往求學。優秀的學子是一所大學最引以為豪的產品,也是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精神的隱形體現。優秀學子成功勵志的事跡更對一所大學學風校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些更會融匯成一股強有力的、催人奮進的、銳意創新的教育力量。

3.以夢想開啟教師智慧之旅,真正成為樂業敬業愛業的知識分子。大學的榮譽不在于特定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名師。一個學校要站得住,就一定要培養出名師。正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者,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教師不僅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也對一所大學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形成有重大推動作用。一所高校如果自己的員工不熱愛學校,很難讓學生激起對學校的熱愛依戀之情。為了激發高校教師愛崗敬業的熱情,為學生樹立榜樣的力量,一方面高校要營造良好的科研教學環境。注重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優化,簡化教學行政管理,減少對教學的干預,提升教師的學術地位,還校園一片純凈的樂土,使校園民主、公平、公開,良性競爭,使教師在自身課題申報、機遇方面機會均等,同時在經濟待遇上提供寬松的條件,讓教師無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自身應始終具備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終身學習的能力。作為大學教師,雖然已經具備安定的工作環境,但是個人應設立未來發展的夢想,始終積極進取,奮斗不息,努力拼搏,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和學術研究能力,肯于鉆研,銳意進取,成為社會期待的精英一族,對于學生才會產生一種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所學校如果大師云集,對于學生來說,課堂就會是一場場學術盛宴,無疑會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

4.以夢想為導航,在富強民主文明氛圍中制定科學合理的大學制度。高校校園的運行離不開制度的制約與規范,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同樣離不開制度。校園文化包括方方面面,校風、學風、教風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如何讓學生在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如何讓教師沒有后顧之憂潛心教學和研究,這些都需要由制度去規范,讓一切都有章可循。一方面,需要在科學民主文明的氛圍中,制定和建立規章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集思廣益,征求意見,讓所制定的制度在一種自由、平等、公正的氛圍中有序運行,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管理特色;高效自律,與時俱進,結合時展不斷完善制度,使校園規章制度科學化、規范化、民主化,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切實落實制度文化,使各項制度切實可行。設立評價部門或監督部門,以保障制度的落實情況,不至于浮于表面,沒有落到實處。制度的建立及實施過程是一個集全校之力通力合作的過程,制度的合理可行、師生的自覺遵守、監督的公正廉明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一過程也是培養團隊意識,集體觀念及向心力與凝聚力的過程。開明、自由的制度會讓一所高校獨樹一幟,例如,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就以其自由開放包容的校園精神召喚社會無數精英,成為時代思想的前沿陣地。科學的校園制度會成為一種導向,引領學校朝正確的方向前進。總之,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需以夢想作指引,明確努力方向,使校園具有更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文化底蘊,成為精英的聚集地、文明的傳播地,培養更多國家的棟梁,在實現興校強校夢想的同時也為共圓中國夢貢獻智慧。

作者:俞師單位:廣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