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校園文化價值引導探析
時間:2022-10-31 09:12:06
導語:網絡環境下校園文化價值引導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日益成為多元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環境全球化、開放化、虛擬化和娛樂化的特點,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價值觀都無疑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校園文化的價值引導顯得格外重要。然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加強校園文化的價值引導。
關鍵詞:網絡文化;校園文化;價值引導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日益成為多元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網絡文化的商業化、娛樂化、世俗化、虛擬化卻無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從而使高校德育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擬從網絡環境的特點、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等方面探討如何對校園文化進行有效的價值引導。
一、網絡環境的特點以及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
(一)網絡環境的全球化。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不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之間的碰撞也越來越激烈。“我們把大門打開了,好的東西進來了,一些壞的東西也會進來,敵對勢力也會趁機做文章,西方國家一直沒有放松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對我們施加影響和進行滲透。”i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尚未穩定,對一些觀點缺乏理性判斷,網絡上的各種負面信息無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特別是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仰、民族認同感的形成造成了潛移默化的扭曲、腐蝕和消磨。這些都無形中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德育中的引導作用,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網絡環境的虛擬化。網絡這個模擬的空間雖然并非絕對虛擬,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它仍然不同于現實環境。正如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有一幅著名的漫畫,一條狗對另一條正在上網的狗介紹經驗說:“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同時,在虛擬的網絡實踐中,可以拋開其他社會因素,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參與各種活動,包括政治活動。而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實踐參與實際上更為復雜,需要考慮更多的現實社會因素。因此,一味地依賴網絡實踐活動會使大學生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從而導致與現實世界的錯位和對現實世界的困惑。
(三)網絡環境的娛樂化。大眾傳媒的重要功能就是娛樂,因而作為大眾媒體的網絡天生就有娛樂化的特點。在網絡上傳播的內容,軟新聞和娛樂資訊顯然大大多于硬新聞和嚴肅信息,多以視覺化、感性化、時尚化、趣味化的形式來吸引受眾的眼球。許多網站為了利益,甚至以煽情化、淺薄化、低俗化、色情化的內容來迎合受眾感性層面的需求。網絡環境的娛樂化使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容易沉浸其中而不關心政治,從而造成政治責任感的日趨淡化。
二、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的重要性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欲知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因此,校園文化不僅關乎全體師生道德品質的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未來社會文化的潮流。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是面向大學生,還是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因此,在網絡時代中魚龍混雜的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必須對校園文化進行有效的價值引導,才能實現大學的價值功能。目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主體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總體上牢牢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客觀現實中仍存在的某些偏失也不容小覷。其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側重于課堂層面。對于學生們日益豐富的網絡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其二,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在內的系統工程ii。然而,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人們卻片面強調物質形態的文化建設,忽視校園內在精神的打造。其三,政治文化突出。在大學校園里,無論是學校管理層面還是課堂教育,課外活動,大都與政治緊密相關。適度的政治文化對于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十分必要。但在過分強調政治文化,將導致校園文化形式內容的單調、僵化和結構的畸形,最終阻礙校園文化的深層發展。
三、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
文化的價值引領過程是具有一定價值取向的文化通過一定路徑傳播并影響他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過程。iii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用優秀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作為社會文化的制高點。大學必須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主流校園文化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成人成才。
(一)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全局。社會是一個多樣性的復雜價值系統。互聯網的發展顯然加速了中國價值觀念與體系的多樣化進程,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是,在多樣化的進程中是否還需要保持核心價值,倡導主流價值。iv人們對此認識就不一定清晰和統一。這就凸顯了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保持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樹立校園文化全員共建意識。大學師生作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缺一不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高校教師除了做好教學本職工作教育學生成才之外,還必須承擔起引領學生思想成長成人的職責。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
(三)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價值觀。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虛擬社會與現實的關系,既要善于利用網絡來滿足生活和學習的需要,同時又不沉溺其中。還應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利弊,學會獨立思考,提高判斷能力,有選擇性地利用網絡資源。此外,還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以誠為本的健康網絡交往觀。網絡的虛擬性讓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的不誠信行為也越來越多。網絡的間接性與安全性讓大學生迷戀網絡虛擬社會而逃避甚至害怕現實社會。因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導大學生適當控制對網絡的依戀,充分利用網絡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誠信的對待網絡交往,也更注重現實社會的正常人際交往。
作者:王曼曦 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公共基礎部
參考文獻:
[1]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4頁
[2]史浩,冀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中國高教研究,2005(5)
[3]呂素香.從大學亞文化現象談主流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思想教育研究,2013(3)
- 上一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環境的營造
- 下一篇: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建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