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認識與反思

時間:2022-12-26 10:49:50

導語: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認識與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認識與反思

【摘要】校園文化應該是一個相互依存、互為促進的整體,潛移默化地發揮互動、滲透的功能,成為師生積極的學習生活方式,讓每個師生都能汲取營養,都能得到發展。本文從理解教育和文化的特性出發,提出了一些建設好校園文化的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育人功能;認識與反思;精氣神

觀察一所學校,最簡易的辦法是看兩張臉:孩子們的臉,老師的臉。其中最關鍵的又是孩子們的臉,因為它透露了這所學校的精氣神,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最真實、最鮮活、最直接的呈現。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共識。但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與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景區文化等文化的區別,也許我們認識不深,甚至有些淺顯化、庸俗化。校園文化的建設常常以園林化、企業化而自得,以最園林的學校、最精致的學校而自詡,卻往往忽略了校園文化的自身特性,忽略了學習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的人。

一、懂得教育,理解文化教育的特性

對校園文化的認識,首先是要懂得教育,弄明白教育是什么這個關鍵問題。葉瀾教授在《關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維審思》中說: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她從基于邏輯的判斷、基于歷史的審視和基于現實的反思的多維視角,認為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指出重知識傳授、記憶和重現的教學妨礙了學生智慧、個性與創造力的主動發展;重外在功利價值,輕孕育生命自覺內在價值的教育,無助于當代青少年的人格力量的形成與生命價值的實現。葉瀾教授從基于超越的角度,提出教育價值要走向內在生命價值,教育目的要走向培養生命自覺的人,教育內容要走向綜合、融通,教育過程要走向雙向、生成,教育評價要走向重“人”、重“發展”,實現“事”與“人”、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超越。一句話,關注學生的生命視角,把學生放在中央。但愿這樣的認識和建議,能夠吹動教育的一池春水。很多年前,清華大學附中韓軍老師撰文,列數了中國語文教育的十大偏失,振聾發聵。細細咀嚼,某些偏失不僅僅是語文教育單項層面的,更是學校教育總體層面的。理性地思考一下,這么多年來,我們的學校教育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似乎忽略了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我們偏了峻厲,偏了寫實,偏了統一,偏了技術,卻忽視了雍容,忽視了寫虛,忽視了多元,忽視了精神。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指出,“缺乏對世界、對人的摯愛,對話就不能存在”,只有“建立在愛、謙遜和信任基礎之上,對話就變成了一種水平關系”。弗萊雷認為,師生之間不是“權威———服從”的關系,而是“平等———互學”的關系。否則,教育就變成了一種存儲行為,而非“創造與再創造的行為”。我們常常用杜甫《春夜喜雨》的詩句詩意地闡釋教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直白的話說,教育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同適當的對象開展適當的影響。教育的特點是熏陶、浸潤和養成,教育應該成為學生成長的陽光、雨露和空氣,應該在學生心靈里銘刻有利于其一生發展的東西。

二、懂得文化,認識文化的育人功能

對校園文化的認識,我們還應當懂得文化,知曉文化的特性,才能去孕育文化精神,發揮校園文化熏陶、教化的育人功能。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顯性的物質文化、隱性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校園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人文氛圍和文化環境。學校文化要注重顯性文化的建設,更要建設學校的精神文化,形成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文化的功能是無處不在的。一般來說,學校發展常常呈現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校發展主要依靠校長的觀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階段,學校發展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機制;第三階段,學校發展主要依靠校園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教職員工的價值追求。學校發展的三個階段,呈現了從沒有規范到建立規范、再到超越規范的三個發展層次,是一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也是校園文化功能逐漸顯現的過程。90年前,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王觀堂紀念碑銘中,提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志也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本竦淖杂?、表達的自由、人格的健全,不僅僅是好大學的標準,也是基礎教育好學校的標準。缺失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的文化核心,學校無法成為師生自由生長的沃土,教育也無法保障和幫助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健康成長。事實并不容樂觀,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教育缺少對人的終極關懷,缺少對教育起作用的關于人的哲學,這就使我們教育過程中的目的與手段的不一致。我們的學校教育要把學生放在中心的位置,關注學生的差異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學會反思,營造師生成長的家園

理解了教育和文化,我們才能依照學校教育的特性去營造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有些常識是我們必須認識和遵守的。校園文化是積淀的產物。校園文化是基于學校自身特點的營造,而不是憑空的創造,盡管有著一些共性的東西,但是鮮明的個性才是校園文化的本質內涵。校園文化是基于師生生命成長的建設過程,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完善和改進;既要注重歷史和傳統的傳承,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因此,校園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全體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的產物。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一定蘊含著對教育本真的執著,對社會浮躁的淡定,對學校獨特個性的把握和弘揚。校園文化是渾然一體的。無論是學校建筑、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還是學校制度、價值取向、人文環境,都能綜合地全方位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不能片面地注重某一方面的建設,也不能人為地把校園文化割裂為科技、體育、藝術等單一的生活方式。它應該是一個相互依存、互為促進的整體,潛移默化地發揮互動、滲透的功能,成為師生積極的學習生活方式,讓每個師生都能汲取營養,都能得到發展。校園文化是基于學校教育的特性。學校校園文化要體現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教育性等要求,但是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恒不變的,不能以強調特色而去抹殺普遍的規律和價值。校園就是彌散在學校時空里的自由和無拘,是遵循師生身心成長規律的寬容環境。蘇霍姆林斯基說,校園應該是“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立自己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校園不應該只是少數所謂優秀學生展示的舞臺。學校的精氣神不是少數優秀學生支撐的,而是所有的孩子用他們拔節的生命鑄就的。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先生在《負暄瑣話》中講述了民國期間在北大紅樓里發生的師生故事。梁思成、顧頡剛、錢玄同、俞平伯、胡適,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大家,一個個本性率真的真人,營造了先生所說的浸潤師生的“學術空氣”。正是這樣的“空氣”,讓北大紅樓成了求學的樂園、思想的搖籃。正是這樣如同“空氣”一般無所不在的文化,讓學校處處蕩漾著美、詩意、真情和智慧,成為師生內心向往的地方,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反觀今天的學校,工業化企業管理多了,符合教育規律的人本管理少了。條條框框的制度管理是最省力、最表象化的簡單管理,表面上儼然整飭,但卻缺失了主體精神,管“形”卻不管“心”。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認為,當今的社會還沒有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識,我們周圍還缺乏基本的基礎教育規范,有些教育人甚至還對學校的性質功能和定位模糊不清。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個日積月累的長期工程,需要一任任的校長和師生的精心培育,建設基于尊重學生生命的、富有教育內涵和特性的校園文化。沒有對教育和文化的清醒認識,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就會走上彎路,甚至歧路。

作者:蔣鳳清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