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08-30 10:43:06
導語: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經過五千年的傳承與積淀,給現代社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流傳于后世。非遺文化是人類在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優秀文化精髓,是一種難以再生的文化資源,為了更好地進行弘揚與傳承,近幾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遺進校園”的模式,也推動了校園文化的良好建設。本文就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及融入校園文化的良好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遺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作用;策略
非遺文化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精神,是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既是傳播知識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學習與傳承之地,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將非物質遺產文化很好地引導入校園,能夠較好地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及教師的整體精神文化水平,塑造良好的校園風骨與靈魂,增強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能夠弘揚與傳承優秀的非遺文化。
一、非遺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提升了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顧名思義便是校園文化所傳遞出來的價值取向及思想導向能夠深入觀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及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合理的鋪墊。在非遺文化中,包含了全國各地當地文化的精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紐帶傳遞出萬物和諧、壽與天齊的美好意愿。無論是名震世界的“五大刺繡”,還是風趣幽默的“皮影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流露出古時候的人們對于美的向往與追求,蘊含著獨特意趣和境界的完美結合,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具有積極向上的審美教育意義。在將這類非遺文化引入校園后,學生與老師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到創作與展示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也能夠從中領會到非遺文化所傳達的美好精神品質,對于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二)增強了校園精神文化層次。將非遺文化在校園中進行宣傳推廣,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良好傳承,同時非遺文化中的美好精神品質能夠增強校園精神文化層次。教師與學生通過學術講座、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活動等方式,學習了非遺文化的相關知識,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底蘊,能夠增強廣大師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的責任與義務,讓廣大師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有效推動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在非遺文化中,諸如珠算、中醫針灸等項目,都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求知與創新精神,體現了他們積極進取的理想追求,在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時,能夠讓教師與學生認識到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端正對非遺文化的思想觀念,求知與創新精神也能夠帶動校園精神文化的提升,讓師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風氣,一方面提升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層次,另一方面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良好的弘揚與傳承。比如珠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與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了解了算盤的使用技巧,能夠折服于古人的高超智慧,同時珠算中所體現的運算技巧也可以被教師與學生用于日常教學生活中,從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讓校園精神文化從根本上得以提升,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的傳承與應用,呈現一種雙贏的局面。(三)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途徑。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不但能夠使校園文化建設得到推動,同時校園文化建設也能夠有效帶動非遺文化的良好傳承,使非遺文化以一種全新的途徑得以發揚光大。眾所周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專業性較強,涉及方面較廣,要想較好地對非遺文化進行有效地保護與傳承,就應當創新傳承的途徑,培養出傳承的新生力量。而校園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其主體是青年師生,他們的思想及行為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建設,也為非遺文化的良好傳承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匯總引入非遺文化,能夠積極推動非遺文化以校園文化為土壤而扎根發芽,通過高素質人才為載體進行良好的傳播與繼承。比如畬族文化的保護。畬族歷史悠久,畬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但隨著經濟社會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畬族傳統文化已經受到嚴重沖擊,許多畬族民間傳統文化形式正面臨著瀕臨消失的危機。作為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地,近年來,福安市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引導更多的孩子認識和關心畬族傳統文化。福安市民族中學以畬鄉為特色,在學校走廊上,布置了畬族歷史,畬族民族,畬族服飾,畬族文藝等宣傳畫,使校園文化洋溢著畬族文化的氣息。每逢畬族三月三節俗,同學們穿上失傳已久的畬族服飾,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唱畬歌,打畬拳,跳畬舞,手工制作畬族三寶(菅棕,烏米飯,糍粑)等活動,親身體驗非遺文化蘊涵的美,同時也傳承了畬族非遺文化。非遺進校園這一舉措,不但推動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也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得以創新,符合新時代的發展特點,非遺文化也能夠代代相傳,造福千秋。
二、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良好策略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非遺項目引入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繁多,其中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部分項目諸如奶娘催罡巫舞、沮水巫音等,由于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承載了較為強烈的當地歷史背景,學生在理解時過于困難,不適合充當非遺項目引入校園。因此,在進行非遺進校園這一舉措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項目。學生正處于身心飛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對于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非遺文化缺乏足夠的認知,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造成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繼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在選擇非遺項目時,要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普及面較廣、影響力較大,且能夠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幫助的項目,諸如列子文化、朱子文化及當地戲曲文化等,都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中領會到該項目傳遞出的美好品質及思想。比如朱子文化,學校可以邀請朱熹后人為學生進行關于朱子文化的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朱子理學的基本內涵,繼而將其中的精髓應用于現實學習中,從根本上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二)在校園中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宣揚非遺文化。非遺文化正是當地極具人文底蘊的傳統文化精髓,它以獨特的風格展示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校園文化活動是文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濃郁的非遺文化氛圍與良好的校園文化相融合,既優化了學校的育人環境,又充實了師生的精神培育。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后,要依托于校園內師生的力量,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創新非遺文化的表現載體。比如,學校組織學生四處走訪探尋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攝影采風、文學作品記錄等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對非遺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同時還可以設立各類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校園社團,在社團中定期舉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藝術創作比賽、展覽和演出,從根本上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愛國情懷,讓教師與學生為中華民族擁有如此優美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依托于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在校園中充分發揮其作用,讓廣大師生認識到非遺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從而進行良好的傳承與保護。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時展迅速的今天,我們更應當認清非遺文化對現代社會的重要作用,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非遺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從而讓非遺文化的精神內涵代代相傳,造福千秋。
參考文獻:
[1]蔣秋萍.“非遺”進校園的實踐與思考——以“廣繡進校園”為例[J].藝海,2019(03):107-109.
[2]趙爾文達.貴州傳統技藝類“非遺”進校園路徑研究[A].《人文與科技》(第二輯)[C].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2019:9.
[3]李紅.“非遺”進校園的實踐和思考——基于廣彩瓷燒制技藝的調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1):85-92.
[4]孫豐蕊.“非遺進校園”與“現代學徒制”——高職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與功能再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3):25-29.
作者:丁華 單位:福建省福安市文化館
- 上一篇:企業文化與信息化互動分析
- 下一篇:校園文化建設認識與反思
精品范文
10非遺文化匠心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