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模式研究

時間:2022-02-25 11:51:57

導語: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模式研究

一、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問題研究的背景及現狀

1.時代背景: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帶來空前的挑戰。為應對挑戰,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教育信息化規劃。我國政府2010年的《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2]2012年,我國第一份教育信息化十年戰略規劃,提出了用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具體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明確指出學校信息化能力建設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要求制訂中小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基本標準[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小學校方面,以“三通兩平臺”為代表的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截止2018年4月,我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93%、多媒體教室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86%。“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參與教師超過1400萬人次,形成優課資源1300萬堂。1000多萬名中小學教師、10萬多名中小學校長接受了教育信息化專項培訓。通過“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解決了400多萬邊遠貧困地區教學點學生開不齊開不好課的問題[4]。應該說,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當前我國大多數地區的中小學數字校園的基礎建設已基本普及完成。黨的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也從之前的“帶動教育現代化”轉變為“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不僅表現在硬件設施和資源建設等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層面,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體制機制,促進教育變革。我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建設目標首次提出“治理上水平”,明確指出:“進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構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態環境,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顯著提升。”[5]2018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進一步指出要“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為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6]。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7]與之配套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進一步要求:“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創新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開展大數據支撐下的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推動以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8]2.研究現狀:呼喚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理論探究。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沒有檢索到以“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為主題的研究文章,但是關于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的文章非常多,這說明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更多的還是側重于信息技術、資源和環境的建設。以篇名“中小學校園管理”為關鍵詞模糊檢索,有109條記錄,但以篇名“中小學校園治理”為關鍵詞模糊檢索,只有22條記錄,并且都發表在2015年之后。這說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指導方針,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大家開始關注校園治理這個話題。但是相較于高校,關注中小學校園治理的不多。根據檢索到的相關文獻資料,在研究信息化條件下的中小學校園管理的文章中,張屹等(2013)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管理水平影響因素,指出校長利用數字化工具溝通力及領導力、教師運用數字化工具參與教學教研能力以及學生使用數字化工具交流的能力對數字化校園管理水平影響較大[9]。童衛芳(2015)通過分析在大數據背景下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的應用績效,指出要充分優化數字化校園建設績效,解決在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使數字化校園建設績效實現最大化[10]。

二、構建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多元主體結構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頂層設計與督導評價。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監督者。作為管理者,政府負責制定教育政策,但不能越權插手學校具體事務。2017年我國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把該放的權力堅決放下去,把該管的事項切實管住管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政府在數字校園治理方面,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要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科學規范的數字校園建設標準和實施準則,完善指標體系,使其具備可操作性。二是加強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力度,使其更新數字化教學管理理念,創新教學管理方法,推進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和管理工作。三是加強督導評價。利用教育督導信息化平臺,對中小學校加強教育督導評估,監督學校辦學方向和評估學校辦學效益。四是加大資金投入。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水平取決于政府投資的力度,建設一所現代化的數字校園需要大筆資金投入,平時運維也須要持續投入。2.學校管理者:推進信息化與提升管理創新力。學校管理者是學校辦學的骨干力量,承擔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主體責任。隨著政府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職能轉變,學校享有的自主管理權越來越大。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公立中小學校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而數字校園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屬于“一把手工程”。所以在數字化環境下,校長成為學校能否實現“共治”與“善治”的關鍵因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校的好壞,和校長最有關系。”[11]作為學校管理者,一是要具備面向現代化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促進技術在學校治理中的有效應用。善于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協調,平衡政府、社會、師生、家長等多方利益訴求,實現共贏。二是要進行管理創新,根據學校實際制定學校章程,加強制度和規范建設。完善學校制度體系,利用信息管理平臺進行扁平化管理,廣泛聽取和尊重師生意見建議,建立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透明度。三是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的深入融合創新。指導建設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校本資源管理平臺和校務行政管理平臺,促進教學創新和管理創新。四是加強校園信息化設施和外部信息化環境之間的整合,實現優質資源的互惠共享,促進管理信息數據的整合應用,創建良好的數字校園治理環境。3.教師: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及管理深度融合。教師既是學校治理的主體,也是學校管理服務的對象。教師作為最了解本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實際情況的群體,為促進學校治理的科學民主高效,應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參與學校事務管理,并為學校自身發展及外部公共關系的維護提供正能量。在學校治理方面,教代會作為發揮教師共治力量的重要舞臺,教師應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對涉及教師福利待遇、績效考核、課程改革等切身利益的事項進行討論決定。在教學管理方面,教師應熟練運用教學管理系統及時發現自己所教班級在整個年級中的實際狀況,從多角度、多方位對班級進行綜合的教學質量分析;及時了解和分析自己班級在整個學業階段的教學質量變動狀況;通過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分析,可隨時了解教學目標達成度,科學分析診斷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增強工作的有效性。4.學生和家長:數字校園治理的推動者與受益者。隨著“以生為本”理念的普及,學校事務的管理也越來越注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但由于絕大部分學生還未成年以及學業壓力較大,無暇專注學校的管理,其參與管理和監督職能大多由其家長代為履行。在數字校園環境下,作為“數字原生代”的學生,應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學會指尖上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學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事關學校長遠發展和自己切實利益的重要活動,并提供具有建樹的好建議、好對策。學校應向家長提供準確的信息,為家長決策提供有效參考。家長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和對學生成長的主要影響者,是聯系學校和社會的關鍵一環。在數字校園治理中,家長一方面應通過家長委員會或參與校務委員會等正式制度溝通,對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發表意見,并監督學校辦學行為。教育部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家長要參與學校的管理、教育工作,溝通學校與家庭,特別是對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家長有權提出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信息化的家校互通系統平臺,與老師進行即時交流,對學校和班級管理提出建議和意見,以此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動,深化家校合作。5.社會機構和團體:營造高效的信息化育人環境。社會機構和團體的責任主要在于對學校辦學的支持和監督。社會機構和團體可以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參與學校治理,給學校提供政府無法及時提供的幫助,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和育人文化環境。

三、中小學數字校園治理模式的路徑

1.理順政府、學校、家庭之間的關系。指出,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12]。現代學校制度要求政府改變治理方式,轉變職能,做好“放管服”工作。在我國傳統自上而下的變革模式中,政府是推動中小學校治理變革的重要主體,政府要履行自身職責,對中小學校教育資源的供給平衡、學校布局規劃、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制定教育標準等方式進行宏觀指導。中小學校應厘清自身辦學自主權的界定,依法治校,完善規章制度。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開放辦學,歡迎學校治理主體的參與管理,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家長和學校之間應平等協商、互相理解、相互支持,構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機制,共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政府和學校要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認識建立家長委員會的重要意義,把家長委員會作為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內容,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推進建立家長委員會工作。2.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是指在數字校園環境下,校長借助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化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與處理,支持其決策并激勵和影響全體師生員工,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超越的能力[13]。我國政府在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方面高度重視,并制定了相關標準。早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中,對學校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從“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四個維度進行了規定。2014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印發的《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明確指出:“校長是學校信息化工作的帶頭人、組織者和踐行者,信息化領導力是中小學校長必備素質能力之一。”[14]對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從“規劃設計、組織實施、評價推動”三個方面進行了界定。要求各有關校長培訓院校(機構)要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與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結合起來,切實提升中小學校長規劃設計、組織實施、評價推動學校信息化工作的能力。中小學校長應自覺主動參加培訓研修,積極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實現符合教育信息化時代要求的專業自主發展,推動學校教育現代化,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3.培養師生信息素養。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的之一是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的智慧化的“教”和學生個性化的“學”,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政府和師范院校應加大培養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未來教師力度,提高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中小學校要著力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樹立終身教育理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加強數字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依據政府制定的數字校園標準,結合本校辦學特色,建設好校本資源庫,讓教師在教學科研和課程整合過程中不斷提升信息素養。還要開好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時將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課程納入常規教學,加強STEAM創客教育。注重信息技術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信息鑒別能力及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技術技能的遷移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溝通協作能力,提高參與學校治理的效度。4.創新治理體制機制。中小學校要依據學校章程,構建學校利益共同體,創建由多方利益主體組成的校務管理委員會。同時,學校要利用信息技術對學校管理流程進行重組,深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重新界定崗位職責,打造扁平化組織體系。建立多元的監督、評估系統。學校要構建由黨政聯席會、教代會、工會、家委會、社區委員會組成的監督系統,對學校辦學行為進行監督。政府引入相應的教育評估機構對學校辦學效益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反饋給校務委員會,以期實現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創建校務管理委員會、內部機構改革和第三方監督評估,建立相互制約的平衡機制,可以有效發揮共同治理的效用,實現彼此制衡中的共同發展。5.營造良好數字化校園文化。在學校治理中,校園文化具有獨特的凝聚導向作用。校園文化能夠整合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取向和整體信念,將責任感和使命感賦予每一個學校成員。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也能夠使青少年學生接受正確的思想引導,影響他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中小學校數字校園的建設不是簡單的數字化環境的搭建與完善,更要追求從物理層、資源層、應用層到文化層的有效融合。以校園文化特色牽引信息化建設應用的方向,提供更多以人為本的服務,實現校園文化特色和辦學思想在信息化環境的重構與張揚。在數字校園治理中,通過技術的物質層與制度文化的精神層深度融合,積極營造良好的教風、學風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于學校治理具有正面推動作用。

作者:申國昌 陳曉宇 單位:1.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