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等值下粵菜菜名英譯分析

時間:2022-06-03 03:12:38

導語:語用等值下粵菜菜名英譯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用等值下粵菜菜名英譯分析

摘要:粵菜菜單是傳遞粵飲食文化的窗口,因此準確、貼切的粵菜菜名英譯能夠幫助廣東飲食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跨文化交流。下面首先分析歸納了影響粵菜菜名英譯的因素,然后從語用等值視角,以部分典型菜名為例,提出相應的英譯方法,包括借譯法、意譯法、直譯加注法、音譯加注法等,旨在提高粵菜菜單英譯質量,為有效譯介粵菜文化提供翻譯方法參考。

關鍵詞:粵菜菜名;語用等值;英譯方法

廣東省是一個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大省。隨著廣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不斷交融,廣東飲食文化也在走向世界,而粵菜菜單的翻譯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粵菜菜肴林林總總、絢麗多彩,其特有的菜式和韻味折射出豐富的粵飲食文化。為了準確、貼切地把粵菜菜名翻譯出來,有效傳遞廣東飲食文化內涵和特色文化實質,研究粵菜菜名英譯策略尤為重要。本文從分析影響粵菜菜名英譯的因素入手,以語用等值為視角提出相應的英譯方法,并提供了部分典型菜名的參考譯文。

1影響粵菜菜名英譯的因素

粵菜是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由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其中以廣州菜為代表。粵菜的命名融地方特色、傳統特色和歷史典故于其中,在英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關注到詞匯、句法和語篇等語言問題,還要兼顧文化信息的轉換,因此翻譯難度較大,誤譯較多。本文認為目前影響粵菜菜名英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1粵菜菜式的詞匯空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菜肴命名中所折射的飲食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從中品味到人們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傾向。粵菜的菜名中,有很多出現了廣東三大次方言,即粵方言、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詞匯。例如潮汕飲食文化中的“粿”,指的是糕、面條和煎糕;客家飲食文化中的“粄”,指用大米做成的糕點,略相當于北方人所說的“糕”(溫東芳,2013)。其方言文化體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但同時又造成了粵菜英譯的詞匯空缺問題,給譯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例如廣府早點“油炸鬼”是粵方言“油條”的意思,如果翻譯為“Deep-fryGhost”,會讓外國賓客感到莫名其妙;又如潮州菜“白果鴨母捻”中的“鴨母捻”是潮汕方言,是類似于中國北方湯圓的一種甜品,如果翻譯為“Duck’sTwist”,同樣會給讀者帶來誤解。1.2生搬硬套的誤譯。為了體現粵菜取材廣泛、制作精良等特點,同時激發食客的食欲和想象,粵菜菜名的命名往往采取豐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雙關等。菜名翻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傳遞有效菜肴信息,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不僅需要考慮到菜肴的制作材料、烹飪工藝等,還要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否則很容易會出現看著菜名生搬硬套的誤譯。例如“龍鳳大呈祥”這道著名的傳統粵菜,“龍”和“鳳”都是中國古老傳說里的神獸,在菜名里實際上分別指的是“蛇肉”和“母雞肉”,這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增加菜肴的神秘色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把菜名的“龍”和“鳳”翻譯為“Dragon”和“Phoenix”,便無法傳遞有效菜肴信息。如果把這道菜翻譯為“StewedHenandSnake”,這樣便能讓外國賓客了解其中的材料和工藝。1.3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粵菜文化的獨特魅力之一便是其取材之廣泛、品種之繁多。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成為宴席上的美味佳肴。粵菜的飲食文化追求“新鮮感”,而在西方的飲食文化中,營養是其追求的第一要素,因此難免在色、香、味、形的變化上略顯單調。兩者的差異使得粵菜的英譯難度增加,如果在英譯的過程中處理不當,很可能會讓外國食客們望而卻步,甚至心生厭惡。例如“撒尿牛丸”就不應該翻譯為“PeeingBeefBall”,“撒尿”實際上是體現“牛丸”鮮嫩多汁的表達,所以不妨將其翻譯為“JuicyBeefBall”。

2語用等值翻譯

翻譯是一種信息的跨語言傳遞活動,它既是不同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流,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古今中外的翻譯理論林林總總,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不難看出,所有理論追求的目標都趨于一致,那就是讓譯文效果盡可能接近甚至等于原文效果。而語用等值翻譯理論,對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較高的參考價值。2.1等值與語用學。1951年,俄國語言學家雅各布森(R.Jakobson)首先提出了“等值”這一翻譯概念。他在論文《論翻譯的語言學方面》中提出,“含有差異的等值是語言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語言學關心的基本問題”。1964年,美國翻譯家奈達(Nida)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認為“譯文的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并且強調最自然、最貼切的對等翻譯。后來,“等值”逐漸成為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的核心概念。1938年,美國哲學家莫里斯(Morris)提出語用學(Pragmat⁃ics)這個概念。在《符號理論基礎》一書中,莫里斯把符號學劃分為三個分支,分別是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句法學研究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語義學研究符號與所指事物之間的關系,而語用學研究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后來經過英國哲學家奧斯丁(J.Austen,1962)和美國哲學家塞爾(Searl,1969)的“言語行為”、美國語言哲學學家格賴斯(Grice,1967)的“會話合作原則”等理論的豐富后,語用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學科。如今,語用學在翻譯實踐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其對翻譯做出的貢獻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2.2語用等值翻譯理論。翻譯中有眾多有關等值的理論,其中主要包括語形等值、語義等值和語用等值三大理論。語形等值關注的是譯文語言表達的外在形式,如詞組順序等。但是在翻譯實踐過程中,要做到語形等值難度較大,因為兩種語言的外在形式往往相差甚遠。語義等值關注的是自然語言中的詞語意義,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機械的、脫離語境的處理方式。而語用等值是語用學的理論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它是語言運用價值(usevalue)的等值,即指語言使用時的話語意義,語言結構在語境中所表達的實際含義,而非符號指稱意義。語用含義是根據語境研究話語的真正含義,解釋話語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何自然,1988)。塞爾(Searl,1969)指出,一個言語行為不僅包含語義內容,而且還包含說話人的意圖。語義表達是要為實現語用意圖服務的,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要首先確保譯文與原文的語用等值,然后再考慮語義等值和語形等值。語用等值理論要求譯者不僅要關注語言的語境,還要把握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等因素,理解話語的特殊意義,并且使其在譯文中再現,從而獲得語用等值。語用學和翻譯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語言使用與理解。因此,從語用學的視角出發,認真研究語用學領域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結論,解決翻譯中有關語言使用的各種問題都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莫愛屏,2010)。

3語用等值視角下的粵菜菜名英譯

在翻譯菜名時絕不能是一一對應的符號轉換,而是要求譯文在接近或者等于原文效果的基礎上,既要注重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詞語的翻譯,又要注意“言外之義”的理解和表達(陳拔萃,2013)。粵菜的命名蘊含著豐富的方言文化、修辭文化,以及歷史文化內涵。因此,語用等值翻譯理論對于粵菜的英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此理論框架下,針對上文歸納的影響粵菜菜名英譯的因素,本文認為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處理粵菜的英譯問題。3.1借譯法。借譯法用于菜單翻譯方面,就是借助國外飲食文化的常見表達來進行翻譯。中外語言在表達形式上的不同之處和飲食文化中的不同之處,使得飲食文化間的交流產生可能。而這種飲食文化的交流反映在翻譯上就是粵菜菜名的英譯需要借助國外飲食文化的表達(鄭建軍、林羅玲,2011)。有些粵菜菜名包含的食材為中外食客所熟知,但菜名使用了方言或者是富有粵文化特色的表達。若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字字對譯、生搬硬套,或者貿然使用音譯法,會讓沒有廣東方言文化背景的外國賓客感到莫名其妙。而采取借譯法,選用菜品本身的英語通用名進行翻譯,既地道又通俗易懂,更能讓外國賓客接受。如“韭菜炒豬紅”中的“豬紅”是粵方言“豬血”的意思,可譯為“FriedPorkBloodwithLeeks”;“蝦糜”中的“糜”是潮汕方言“粥”的意思,可譯為“ShrimpPorridge”。又如“蜜汁叉燒”中的“叉燒”,實際上就是烤豬肉,可譯為“Honey-StewedBarbecuePork”;“蠔仔烙”,實際上就是生蠔煎蛋,可譯為“OysterOm⁃elette”。3.2意譯法。意譯是指表達原文內容但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一種翻譯方法。粵菜除了講究色香味俱全,還講究做得“好看”,叫得“好聽”,故菜名蘊含豐富的象征意義。但也因此,有些粵菜詞匯在英語文化中找不到對應的目標語。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通常采取的做法是避虛就實,將實質性的菜名理據英譯,損失其中的一些文化含義(劉清波,2003),以達到傳遞恰當有效信息目的,優先實現語用等值。此種譯法適用于以下兩種情況:①當菜名與菜品實際的食材完全無關,純粹是為追求藝術效果時,可以大膽舍棄原名,用平白的語言直接譯出菜品的原料、烹飪手法或工具等核心信息。如“雪衣上素”(VegetableDumplingswithEggWhiteWrap)”;“白雪藏龍”(LobsterinSteamedEggWhite);“芙蓉蝦”(FriedShrimpswithEggWhite)。②當菜名包含食材名稱,但運用了修辭手法時,可將隱含于修辭中的有效信息補回,或者把贅余的修飾語去掉。如“手抓琵琶骨”(BraisedSpareRibs);“釀鴛鴦膏蟹”(SteamedTwoCrabsStuffedwithMash)。3.3直譯加注法。直譯法是指在不違反英語語言表達和英語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在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的指稱意義,使得內容和形式相符(陳宏薇,1998)。此譯法是最為直接的翻譯方法,普遍應用于命名直白的粵菜英譯,能最大程度還原菜肴所要傳達的信息。如“鹽焗雞”(SaltBakedChicken);“鹵水鵝”(MarinatedGoose);“白灼蝦”(ScaldedPawns)等。但部分粵菜僅用此譯法很難表達出其獨特的韻味。這時我們可以嘗試著在直譯菜名的基礎上加以一定的解釋,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這種情況下,直譯實現了語形等值,而補充說明則實現了語義和語用等值。如“三絲炒米粉”翻譯為“FriedRiceNoodlewithThreeShreds(Pork,CarrotandGreenPepper)”;“四寶上湯”翻譯為“Four-TreasuresSoup(ChineseCabbage,Trepang,Mushroomandtenderloin)”;“燒味拼盤”翻譯為“AssortedBarbecuePlatter(RoastPork,RoastSucklingPigandRoastedGoose)”;“銀耳燴素”翻譯為“SautedVegetableswithWhiteFungus(HairWeeds,CarrotandCeltuce)”。這種翻譯既能積極調動食客去探索粵菜獨特的飲食文化,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3.4音譯加注法。與借譯法的“輸入”不同,音譯法是“輸出”,讓外國賓客直接接受漢語拼音名稱,了解菜品所帶有的特有文化。其實,一些經典粵菜菜品的英譯早已有采用拼音的直接“輸出”法,而且隨著粵菜飲食文化的積極推廣,也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同和接受。例如“dimsum”(點心)“shaomai”(燒賣)“wonton”(云吞)等早為許多外國人所熟悉。但是,對于菜名中含有人名、地名等富含典故要素的粵菜,單純使用音譯法,難以有效傳播粵菜飲食文化;同時,音譯法也不適用于純粹為追求趣味或彩頭而命名的粵菜英譯。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折中的辦法,即先音譯菜名,再在其后加上增譯部分或者直接加以解釋。如“客家釀豆腐”譯為“HakkaBeanCurdStuffedwithMincedPork”;“太史田雞”譯為“TaishiFlogwithWaxGourdandBambooShoot”;“年年有余(清蒸魚)”譯為“NianNianYouYu(SteamedFish)”;“步步高升(蒸蘿卜糕)”譯為“BuBuGaoSheng(SteamedTurnipCake)”。音譯加注法不僅以最大限度保留粵方言的語言風格,而且還填補了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中部分的詞匯空缺,這樣更有利于實現語用等值,有效傳遞粵菜飲食文化的特色。除上述四種翻譯方法外,直譯加意譯法、直譯加音譯法等翻譯方法也能從語用等值的角度嘗試對粵菜菜名進行翻譯。粵菜菜名的英譯方法靈活多變,同一道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翻譯。因此,粵菜菜名的英譯不應機械套用以上的某種譯法。這就要求譯者要充分理解粵菜菜名所隱含的文化底蘊,并根據菜肴本身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英譯方法。

4結束語

粵菜是向世界展示粵飲食文化的窗口,因此,做好粵菜菜名的英譯,對于促進粵文化與國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粵菜菜單與其他任何的翻譯文本一樣,無論使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翻譯理論,譯者都難以呈現完美的譯本。然而在語用等值理論框架的指導下,采取貼切的翻譯方法,可以做到盡可能準確有效地傳達粵菜菜肴名稱所蘊含的深刻而豐富的文化信息,使其所要傳達的信息的失真減到最小。因此,譯者應遵守語用等值為先、語形等值和語義等值為輔的原則,深刻理解粵菜菜肴所要傳達的有效信息,實現以粵菜名英譯為媒介積極傳遞粵飲食文化、促進跨飲食文化交際的目的。

作者:林丹琪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