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鄉村飲食文化史探究

時間:2022-06-03 03:17:05

導語:南方鄉村飲食文化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方鄉村飲食文化史探究

獲得孫犁散文獎的湘南鄉土作家黃孝紀,他又一部中國鄉存叢書已問世。這是他繼《瓦檐下的舊器物》后,第二部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常規出版、封皮古樸裝幀精美的散文集。翻開這部懷舊的書本,一看書目,一種濃郁的鄉土文化躍然紙上,甚至有種氣場,牢牢地抓住你看下去,書中吃食,非常接地氣,都是農耕文明的自給自足,其色、香、味、形,在這位實力派作家的筆下,描繪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有著曠野大美的霸氣,處處散發著泥土的芬芳。那些焦黃香脆的油糍粑、燙手軟糯香甜的燜紅薯、紅辣金黃的腌辣椒炒蛋下飯、豬雜炒酸蘿卜下酒,捉泥鰍、摸田螺的童趣……誰能抵擋?兒時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位開啟鄉土文學先河的奠基人,文字趣味橫生,那些摘桑葚、覆盆子,折臘梅花、捉蟋蟀的場景,正是我們孩童的主打生活,所以,一讀就記住一輩子。

寫食事的名家高手,汪曾祺先生算一個,他的《四方食事》一書,寫的是各地尋常食道、家常酒菜里的飲食文化,賺了幾多游客、讀者的口水?還有他的《黃油烙餅》《手把肉》《咸菜慈姑湯》《端午的鴨蛋》,一樣令人回味悠長……原以為看過大師字詞精準的名作,別家食事難以入眼,沒想到手持黃孝紀的《一個村莊的食單》,那些尚未雕琢的璞玉般質地的文字,也非常走心,干凈且美。看似作家是在為故鄉八分公村的飲食立傳,其實,他寫的也是我老家的食單,是我與許多人揮之不去的鄉愁。書中有些吃食,曾經也出現在我們的筆端,但我們沒有一味一味地捧起,將故鄉的“食、膳、饈、飲”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可黃孝紀做到了,與其說他是在記錄故鄉的粗茶淡飯,不如說他是在敬重回報那片養育他的故土,是為后輩了解這片故土留下了重要文獻。民以食為天。四川的李子柒,用視頻展示一道道鄉村美食,她鼓搗的各種谷物菜蔬,從采摘、擇洗、晾曬、挑水、劈架、燒火、掌勺等一一播放制作的全過程,如《用黃豆釀一壺傳統手工醬油》《用柴火烙出焦黃的玉米餅》《用山泉水腌制一壇酸筍》,這些,你有多久沒吃過了?在強烈刺激你味蕾的同時,也把你拉回到了寧靜的田園生活,這些都是百姓曾經的生活,而又遠離了的生活,所以使人流連忘返,所以,李子柒成了網紅。黃孝紀捧出的食單不一樣搶眼?他是用文字再現舌尖上的中國鄉村,該濃墨時濃墨,該重彩時重彩,該輕描時輕描,該淡寫時淡寫,還原了一道道吃食的制作場景。在他童年、少年生活的那個百戶人家的村子,日常中的飲食,都是自給自足,正如他所寫的“日常飲食所涉及的種種食材,幾乎都是出自故鄉自身的這方土地”。

那些山里的、地里的、田里的、水里的、欄里的、樹上的、藤上的食材,哪樣不是祖祖輩輩遵循二十四節氣勞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代代傳承口口相傳的?書里的每一味,都是零污染的吃食,無論是應季谷物,還是四時菜蔬;是家禽家畜,還是野生水生食材,都是順應天道自然生長的綠色食品,是農家人餐桌上的放心食物。就調味品,除了鹽,蔥、姜、蒜、香芹、辣椒灰、土醬油,哪樣都是自產自制的,油也是自家熬制的豬板油和打榨的茶籽油。一味一味,皆是情感,勤勞的母親,頻頻出現在作家的文字里,那是一個典型的農家主婦,一個用天然食材和簡單炊具,甚至就一口大鍋,不懂什么養鍋、顛鍋、滑鍋,就可烹飪出一家老小適口飯食的普通農婦,如村人愛喝早茶,這位母親每天早起的頭等大事,就是生火燒水涮壺泡茶,壺是匠人手工打造的銅茶壺,造型精美,算是家里最貴重的器皿了。茶葉都是自采自制的,不懂茶道、更不會有蘭花指的母親,可以弄出正茶、楓樹葉茶、山蒼子茶、金銀花茶、野菊花茶來。母親的形象,幾乎鮮活在每味吃食里。其實,她是一群賢良與智慧的農婦代表。農婦們,為了兼顧老小口味,她們帶著簸箕、粉篩等什物,端著浸泡過的黏米、糯米或高粱,去村里的碓屋搗粉篩粉,在這里鄰里互動,切磋手藝,制作出米餃粑、高粱餃粑、齋粑、蘭花根、套環、花片等風味小吃,犒勞家人。她們就是大廚,是美食家,是鄉村飲食的大功臣,是鄉村半邊天。

回頭看開篇第一輯寫食,就飯,作家以器具命名的飯,寫了鼎罐飯、缽子飯、甑蒸飯三種,再加一個糯米飯,都是米飯,可在黃孝紀的筆下,烹出了不同的飯香和口感,不同的米飯色澤,這是要文字功底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黃孝紀八年寫出“八公分記憶”系列六部,寫得快也罷,關鍵是他還寫得好,很好,篇篇佳作,部部值得品讀和收藏。一位隔壁村的老鄉,看了黃孝紀的單篇《紅薯燒酒》里用的陶器是他們村的,已經衰落,便留言:“看到家鄉的特產,看到老家的陶瓷,心情低落……這是祖傳的啊,希望后人能發揚光大,窯上村的人在此感謝黃作家!”另一位讀了《糍粑》嘆息:“現在機器打的糍粑,一沒手工打的原汁原味了,二沒了人情味。”一位看了《打糖》說:“如親臨打糖現場,似又聽到了兒時叮叮當當的敲糖聲,濃濃的甜香味撲面而來……”有人讀了《燙皮》感嘆:“小時候每家每戶都做燙皮,涼在長長的竹竿子上,現在沒見人做了……”真是,字字是真,句句是情,篇篇是念想,輯輯是鄉愁。但一口氣讀下來,就像赴一場鄉村盛宴。

一谷一物是底蘊,一菜一蔬是文化。那土灶的溫度,母親的勞作,米飯的噴香,熱鍋的菜香,地窖的酒香,這就是村人日常里的一日三餐。歷史文獻記載的,多為皇家貴族的精良飲食,感謝作家黃孝紀,在這個鄉村流變的時代,如此有情懷有擔當有使命感,為平民大眾,奉獻出了一部南方鄉村飲食文化寶典!讓那些消失的食事,全在紙上復活,成了一道道安撫民眾的精神大餐。

作者:劉麗華 單位:湖南省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