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06 10:44:00

導語:物理課堂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不可否認當代大多數教師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師中心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手段。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間的關系明確,從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一種穩定結構形式。顯然,傳統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傳遞-接受”教學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基礎之上。

本人覺得,在教育思想觀念上我們要接受素質教育的理念,為不久的將來我國教育模式的完全轉變作準備。但是,基于我國目前的情況,一下子徹底地轉變過來,教師、家長及社會是接受不了的。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思想上有素質教育的觀念,行動上應該是有序地轉變,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就是一種體現。

一、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一堂物理課,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來看,都要求我們不能只注意體現物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只體現物理學的難、抽象等等,更應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使用一些相聲藝術,充分利用漢語言文學的寶庫,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課堂松弛有序,使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調節,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藝術的氛圍中學習物理,使他們聽得輕松,學得自然。同時能使學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對物理教師的親切感。物理學的許多內容已給我們提供幽默風趣的材料,我們應當充分的加以利用。

1、嚴密準確、邏輯性強

科學是嚴謹的,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教師的語言必須科學準確,符合邏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清晰正確的知識,而且使學生受到嚴格的物理語言訓練,形成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風氣。如在講“光的反射定射”時,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應說:反射角等入射角。因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決定的,兩個角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作為物理教師,要認真考慮自己的課堂語言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條理清晰,合乎邏輯。不能將日常生活俗語、方言當作物理語言搬到課堂,如將物理語言“熔化”、“沸騰”說成“化了”、“開了”等,應該避免。

2、抑揚頓挫,感染力強

所謂抑揚頓挫,就是教學語言應該是音量有高有低,語速有快有慢,富有節奏感。將表情、手勢、停頓、操作等無聲語言與聲調、輕重音等有聲語言恰當地配合起來,使教師的講解有聲有色,更能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從而使課堂氣氛有節奏、有旋律、有起伏,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不斷地把學生的學習情緒保持在最佳狀態。魯迅先生在日本不乏很多好的老師,但是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魯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認為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課堂語言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要之處,適當提高聲音,促其注意;關鍵之處,稍作停頓;需熟記的內容,不妨和以聲韻,以利記憶。這樣,就可以增強感染力,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在語言藝術方面,還應包括必要的形體語言的配合,教師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轉身,一個停頓,一個徒步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語言魅力是無窮的,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它,使其能充分發揮其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3、生動形象、直觀性強

所謂語言直觀性,就是指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既活潑、有趣、逼直,又深入淺出、易于接受。語言直觀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師能深入淺出地選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濕潤,降低學生思維的難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如在講“右手定則”時,可以采用割麥子來比喻:將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麥子直立方向分別喻作感應電流方向、導體運動方向、磁感線方面,不但講明了電磁感應中三方向之間的兩兩垂直關系,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形象理解。再如,在講到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時,我利用電影《劉三姐》里“拋繡球”的故事,并準備好“繡球”進行實驗。拋“繡球”時,只有當“繡球”和接球人的連線是“繡球”在該時刻的切線方向時,才能夠接到“繡球”,這個方向就是“繡球”在該時刻的線速度方向。實驗后,學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且記得牢。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課堂上來,只要運用恰當,通過幽默的描述、生動的語言,聲情并茂的講解,學生興趣倍增、情緒高漲,容易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意境。例如:牛頓第三定律可以用成語“以牙還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語言來表述。楞次定律可配以成語:“恩將仇報、以怨報德”等。自感現象則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4、幽默可親、趣味性強

原蘇聯教育學家米.期洛特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課堂講解中運用幽默,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講解的內容變得有趣,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融洽師生間的關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規律的特征,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還可以巧妙地處理偶發事件,使教學轉入正規。

如在講“照相機”時,我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時頭頂地、腳朝天,問他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學生聽后發出笑聲,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牢牢地記住了成像的特點。

5、巧于點撥、啟發性強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指明了教師要抓住恰當的時機進行啟發、點撥。這要求教師的講課語言要跟當時學生的思想聯系起來,與學生的接受水平盡量貼近,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靈活機動地運用教學語言,使學生接受所學的內容。如在講“聲音的發生和傳播時”巧設導語:“耳朵的功能是能夠聽到各種聲間,那么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中的呢?廖廖數語,就將學生引入了知識的殿堂。再如,講述“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時,在學生了解了摩擦有時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后,問: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減小有害的摩擦呢?讓學生思考。教師再舉例啟發:鞋底為何有凹凸不平的花紋?要使自行車盡快停下來,應該怎么辦?就這樣,教師的話語輕松地敲開了疑惑之門,引出了思維之路,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情景要既有難度又有梯度,恰如其分的難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跳出來摘桃子”才有味。如教師給學生設計如下一課題讓學生思考:給定一段足夠長的不可伸長的細線、小鐵球和一塊秒表,請學生測定課桌的面積。以課桌的長(a)寬(b)作為擺長,系住小鐵球在豎直平面內作小角度(<50)進行筒諧運動,測出兩個單擺的周期T1和T2,所以課桌面積S=ab=T12T22g2/16π4

二、豐富教學真情實感。

如果我們對物理教學無真情實感,只是做一個知識的傳聲筒,這樣能否感動,學生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事實證明,這樣必然使學生感到學物理太枯燥乏味。這種不動感情的教學決不是好的教學只重威嚴的教師也不可能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霸蠻強逼課堂強灌,只會出庸才,出不了人才,更出不了天才。因而我們一定要豐富對物理教學的真情實感,象藝術家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們站上講臺,就要情滿于講臺,意溢于講臺,這樣才有物理教學藝術可言。如我在講授“電磁感應”一節內容時,介紹了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貧寒的家境,艱苦的工作環境,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培養了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樹立他們遠大的理想,不畏困難和對科學堅定的信念。任何學科的教學,要想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都離不開好的課堂環境,對于內容比較抽象、枯燥的物理課來說,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尤顯重要。課堂情境的創設者是教師,一堂課上得好與壞,這跟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步驟、方法以及創設的課堂情境有很大的聯系。我們的課堂要讓學生的心情激蕩,使他們感到物理學知識神圣,有魅力和詩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圍和環境中,迸發激情,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意愿。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往往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

三、充分挖掘物理自身的美

物理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之美。教師要努力去發掘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教學將它藝術地展現給學生。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欣賞物理的美的話,物理學仍只是一堆事實和公式的堆砌,物理學習也只會讓學生望而卻步或索然無味,學生最終的體會也只是物理難學。只有教師通過立美活動,在知識教學中融合美的發現、美的表演、美的意境,使學習在一種主動探究的愉悅心境中進行,使物理教學成為求真與立美的統一。物理課堂教學就是要充分去展示這些美。

例如物理學中的對稱美。許多物理問題中存在著各種對稱,幾何光學中成像規律的對稱,物像互換對稱是一種美;電磁振蕩與機械振動的類似;天體運動和原子核式結構的相似;直流電路與自來水供水系統的類似,水向低處流,電流向低電勢流,自來水廠內水往高處流,電源內部電流也是由低電勢向高電勢處流。如此的相似對比也體現一種對稱美。而許多物理問題中同樣存在著對稱性,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利用對稱來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美感。

解:我們可以用隔離法求出摩擦力為0(解法略)。但也可以根據對稱性和牛頓第三定律,也可得出摩擦力為0,因為2、3二木塊的位置是對稱的,所以受力情況應相同,若2受到3的摩擦力有,設方向向上,則同樣3受到2的摩擦力應不為0,而且方向也向上,但這不符合牛頓第三定律,故摩擦力必為0。

利用物理本身的對稱性來解決物理問題,可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的美,學生利用此法解出的題目也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還有一些物理問題,通過分析可以讓學生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或意想不到的簡單,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的另一種魅力,另一種美。

例2:如圖3,用水平力F推質量為m和M的物體A和B在光滑水平面上運動時,求:A對B的作用力。

解: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我們可以求出。然后提問:若地面粗糙的,則A對B的彈力是變大?變小?還是不變呢?大部分同學認為肯定是變的,但我們通過計算機卻發現卻沒有變化。

例3:有4個相同的燈泡,按如圖3接一變壓器上,已知原副線圈的匝數比為3:1,在AB兩端接上一定電壓的交流電時,L1L2L3均正常發光,則此時L4將:

A、比L1L2L3暗;B、被燒掉;C、正常發光。

解:大部分同學從電壓角度考慮,認定L4將被燒掉,但由于L4并不是接在原線圈兩端,而是串聯在原線圈的電路中,根據理想變壓器的電流比,可得L4正常發光,這又出乎許多同學的意料。這些出乎意料的結果,也可增加對物理美的感受。

例4:如圖4,質量為M的木球和質量為m的小鐵球用細線連在一起,放入水中以速度V0向下作勻速運動,某時刻細線斷裂,木球開始作減速運動而鐵球作加速運動,求當木球停止下沉時鐵球的速度為多大?

若按牛頓第二定律求解,我們可以分別求出木球和小鐵球的加速度,進而求出下沉的時間,再求出的鐵球速度,但如果把木球和小鐵球看成整體,它們在細線斷裂后所受合力仍為0,系統動量守恒,即。此題卻是出奇的簡單。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通過這類題目的求解,既提醒大家考慮物理問題要全面,不能單憑直觀感覺,同時也可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問題潛在的美。神秘的對稱,驚人的簡單,美妙的和諧,均是物理學中無窮的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享受到物理的美,使我們的課堂也更加完美。

四、做一些小實驗,以提高課堂的藝術氣氛,展示物理的真實美。

高科技、高精度的實驗儀器可以演示出精確的結果,但有些儀器太復雜,直觀性、學生的參與性又較差,實際效果不一定好,而一些簡單明了的小實驗可以起到演示實驗現象,揭示物理規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的效果。

例如講光的直線傳播時,高中教材中用雙眼定位問題,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學生上講臺來演示單眼用手指點粉筆頭的實驗。這個實驗儀器簡單,效果明顯,學生興趣很濃。在講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時,拿一手電筒,一塊平面鏡和一張白紙,先讓學生回答光照到平面鏡上亮還是照在白紙上亮,學生可以有不同看法,如果認為平面鏡亮,我們可以演示照到白紙上亮(全班同學均可看到),若有同學說白紙亮,就讓平面鏡的反射到該同學那里,然后再揭示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特點。

再如“摩擦力”一節,如果能以小實驗的形式引入課題,由全班同學推選力氣大的和力氣小的同學各一名進行奪瓶比賽,比賽中力氣大的同學抓住涂有油脂的一端,力氣小的同學抓住沒有油脂另一端,結果力氣大的同學反而沒有把瓶拉過來。從這一生動的現象入手,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始料不及的結果的原因,或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象用直尺作自由落體運動測定人的反應時間;用不同質量、不同擺長的單擺定性演示單擺周期跟擺球質量,擺長和振幅的關系;用雙股音叉演示聲波的干涉現象等實驗,均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五、注意糾正學生常見錯誤的藝術性

學生在學習物理中往往有錯誤或錯誤習慣,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需要將其糾正,但我們若只不過是反復提醒學生注意,而不采用巧妙的辦法,則學生們很難改正。

例如,用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和動能定理求解動力學問題時,必須進行受力分析,矢量問題還需建立坐標。但許多學生拿到題目后首先考慮的是怎樣列出計算式,而不是認真審題,認真畫圖分析等。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可以出這樣一個題讓學生計算:建筑工人在高空作業時,為了安全在背上系上一根保險帶,現讓你當一回工程師計算一下保險帶至少應能承受多大的拉力才能保險。若工人質量為50kg,保險帶長2.45米,保險帶從拉直到人完全靜止用時0.1s。經過計算很多同學會得出3500N,此時你可以告訴他,你這個工程師是要負法律責任的,請仔細運算。在這個提醒不會有同學發現有錯,應該是4000N,他的理由是剛才忘了人的重力。但事實這并不是一個遺忘的問題,而是出在解題不規范上。在這種情況下再來提醒怎樣分析題目,列式前要做哪些工作,學生容易聽進去,印象也較深。

五、注意身邊的物理

學生每天都會碰到物理問題,根據學到的物理知識,有些可正確解決,有的卻可能“歷史”的原因已形成錯誤概念而不能解決,我們要充分利用數學內容進行解釋。例如:為什么推動一個物體比推著一個物體勻速運動要困難。二個人在田徑場上均用30s鐘,一個沿直跑道跑100M,另一個在環形跑道上跑了200M(一圈)誰的平均速度大等問題,學生也會感興趣的,教師在舉例時應量注意我們身邊的物理,使學生感到物理離我們并不遠。

例如講微粒散射實驗時,說明原子內部是“空”的,我們可以把原子放大為一個標準田徑場,則原子應比乒乓球還小,沒想在田徑場邊發射一些小球,能碰到這個放于中間的乒乓球的概率有多大?講原子發光時,可以將能級比喻成在河中的梅花樁,在樁與樁之間跳躍時,給予的能量必須不多不少,否則將掉入河中。講高度的相對性時,可以問學生敢不敢從三樓的窗臺上往下跳。若學生說不敢的話就告訴他們只要朝里跳人人都敢,這就是說三樓窗臺相對地面高度很大,但相對三樓樓板高度卻很小。講核能時,可以讓學生計算一下一個人的質量相當于多少能量,講萬有引力定律時,可以讓學生計算二個人之間的引力有多大。

另外,現代媒體的出現,給我們又增加了一些現代教學的藝術,如利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某些小設計,小發明直接展示給學生,可提高學生學習物理成功感受,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