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應用實例分析

時間:2022-08-12 10:21:56

導語: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應用實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應用實例分析

【摘要】研討教學法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起的開放式的師生互動教學平臺。本文通過研討教學法進行RLC并聯諧振實驗教學,以期找到提高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效果的新途徑。

【關鍵詞】研討教學法;實驗教學;RLC并聯諧振

研討教學法是一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方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起的開放式互動交流教學平臺。教師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標構造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問題,實際考察研究內容,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由普通的生活物理現象到物理規律,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這不但有助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適應新課標的教學目標。RLC并聯諧振電路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電路模型,因而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但傳統實驗教學中多數以RLC串聯諧振電路為研究對象,探討串聯電路的諧振現象,不但忽視了RLC并聯電路的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忽略了內部元件損耗而導致的系統誤差等問題,導致學生不得不面對大量復雜的實驗數據,從而影響了實驗效果。本文以RLC并聯電路諧振實驗教學項目為例,探索研討教學法對本實驗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傳統大學實驗教學的弊端

在傳統填鴨式實驗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要詳細地講解實驗原理、實驗目的、方法、具體實驗步驟、儀器使用注意事項、數據記錄及數據處理等,有些院校還要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把實驗從頭到尾給學生展示一遍。因此,學生只要機械性地重復上述內容和實驗操作,并將實驗數據記錄好,這堂課就算基本完成了。學生在這樣的實驗課中根本不用動腦思考什么,更談不上實驗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此,筆者針對一個課堂的RLC實驗項目開展了研討教學法實施教學。

二、RLC實驗研討教學法方案

(一)實驗情境設計。根據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方法的特點,筆者在長期的大學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總結以往物理實驗教學的一些優點,通過多方面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改革意見。在實驗開始前,教師應提問學生:何為RLC并聯電路,其特點有哪些。以此提問為起點,使學生在試驗中圍繞電路圖循序漸進。當學生了解RLC并聯電路之后,可以繼續提問:此電路是否是理想電路,若以此電路設計實驗,電路元件是否是理想元件?在設計實驗時,應盡量減少系統誤差,通過計算給出品質因數。教師應提前介紹品質因數,在學生腦海中建立起有關概念,為了加深這一印象,需要數據的論證,可用通頻帶法計算品質因數,分析品質因數,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分析電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教師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驗和公式使學生明白何為通頻帶、有何用。教學時,公式推導通頻帶法并非重點,可將學習壓力從數學推導轉到電路分析,既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又減輕了課堂壓力。事實上,通頻帶法只是一個分析實驗數據的方法,并非教學目標,因此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讓學生理解也就成為了一個教學難點。(二)實驗過程設計。按照實驗原理連接電路,對于各元件采取給定的數值進行數據測量并記錄。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應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進度,明確實驗目標。為模擬不同電路的品質,可選取不同的電阻阻值進行多次實驗。(三)數據處理過程設計??梢宰寣W生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這樣不但節省了實驗時間,還使實驗變得輕松有趣,這正是學生所樂于見到的,在做中學、學中樂,寓教于樂,既迎合了信息時代下教學形式轉變,也實現了課程革新。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盡量使用合作學習模式。對教師給出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然后組員給出各自的理解。最后,組員進行班內交流。教師對各小組的結論再進一步分析,從中找出更為合理的解釋,然后總結評價各組的表現,給予學生正向激勵。

三、結語

通過這個實驗,由定性理解諧振,到定量處理實驗數據,闡述RLC并聯電路諧振;讓學生在這個實驗中,用不同的電路和方法,得到不同電路的諧振數據和曲線,有助于學生理解品質因數這一定義。以研討教學法實施RLC并聯電路諧振實驗教學,極大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探索其他實驗題目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小艷,金平,楊毅.RLC并聯諧振電路的實驗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3(02):18-22.

[2]張新德.RLC電路及其基本應用[J].家庭電子,1998,(05):57-58.

[3]陳水生,鄭富年.關于品質因數Q的定義的探討[J].景德鎮高專學報,1998,(04):1-6.

作者:徐瑛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