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踐成為加快小學生科學修養的搖籃

時間:2022-04-21 11:18:00

導語:讓實踐成為加快小學生科學修養的搖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實踐成為加快小學生科學修養的搖籃

【內容摘要】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如僅局限于四十分鐘的課堂,則難以使探究活動持續有效而深入地開展。今年我校申報了衢州市重點課題“農村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課內外鏈接的實踐與探索”。筆者作為課題負責人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立足學科知識,以經常性地開展“小制作”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有效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本文就開展“小制作”活動的四個主要環節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制作構思制作交流展覽

小制作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制作作品的探究性過程。北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3-5年級)中有七個科學小制作活動。學生在這些作品構思、制作的過程中,對科學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并能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是極有幫助的。

那么,如何開展“小制作”活動呢?根據筆者的經驗,覺得應該著重把握以下四個環節:

一、構思作品——將科學溶于生活

構思是學生開展科學小制作活動的第一步。為了幫助學生深入觀察,以問題促發奇想,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擬制作的作品進行科學構思,具體可以圍繞四個結合:

1、與日常生活問題相結合。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大自然與社會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大課堂,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他的終身學習和生存發展打下基礎。

2、與所學科學知識相結合。一般小制作都排在每個單元的后半段教學時間,此時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已有所了解,啟發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根據教材內容,聯系實際,構思所要制作的作品。

3、與學生興趣相結合。亞里士多德說:“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制作的選擇必須從小學生喜愛的作品開始,如制作紙汽車、造一艘船、制一架紅綠燈等。

4、與地域環境相結合。制作作品的材料選擇要立足于當地實際,以方便為原則,倡導節約觀、環保觀,作品的用途也要體現當地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

想象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要激發和鼓勵學生大膽構想,要保護小學生敢于想象的意識,使之成為提升科學素養的有效起點。

二、制作作品——讓過程提升素養

探究是開展小制作活動的中心環節。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小制作活動向學生提供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在構思好作品的基礎上,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合作小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小制作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解決辦法,然后形成制作方案,并依據方案落實小組成員各自的職責和任務,提醒學生有關安全注意事項,開展制作活動嘗試,并強調做好有關活動記錄。這個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創新發展的重要過程,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教師需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1、扶學生制訂計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功”,在科學教學實踐過程中,關注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但小學生的思維嚴密性不夠,生活經驗也不夠,有計劃地制作作品是順利完成活動的前提,所以必須由教師扶著學生制訂計劃。如造一艘小船,就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不斷完善計劃:第一是準備,決定造一艘什么船?需要準備哪些材料?第二是制作,應考慮到的問題:怎樣才能使船浮著?怎樣才能使船裝更多的東西?怎樣才能使船在水中平衡?第三是改進和完成,把船放入水中試驗,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2、放學生查找資料。這里包括兩方面的資料:一是知識的充實。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查閱書籍、調查訪問等,查找制作作品時解決計劃中問題所需的知識,對所學知識更深入地理解,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緊聯系在一起。如制作小船時,學生在解決計劃中的問題時了解到浮力與材料有關、與體積有關,穩定性與對稱有關。學生在興趣與欲望的推動下,還會認識超越教材的若干知識,例如本節教材上重點講的是浮力的知識,但學生想在船上設計船帆和指南針,這過程中他們了解到氣流、風力、升力等知識,還有地球南北磁性、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磁性原理等。二是材料的選擇。要鼓勵學生通過調查訪問,選擇恰當的制作材料。如制作一艘船時,學生除了書本要求的用橡皮泥外,還想到用紙、木板、易拉罐、廢盒子等,還有一位同學用積木搭好船后外面用彩油紙糊上,作品各式各樣。特別一提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材時要鼓勵他們就地取材,并最好能變廢為寶加以利用。

3、領學生制作作品。引領學生分組,并明確各自分工,合作交流,根據計劃所構思的船型,計劃中所提到的問題,利用準備的材料,有步驟地嘗試實踐,并互相交流計劃中提出的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完成作品的制作。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回、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制作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師、家長,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為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可以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4、幫學生試驗修改。作品完成后要放在實際情景中試驗,發現不足之處,查找資料,尋找原因,修改再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所用原理更深入地認識。如造一艘小船時,有一組同學用積木搭成一艘漂亮的船,但是放入水后,水滲進了船倉,他們后來用彩油紙把船糊好,成了一艘可入水的船。

三、交流提煉——辯論中提高科學品德

交流提煉是小制作活動讓學生提高認識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親身制作體驗,有了許多收獲和新的認識,但這些收獲和認識比較零碎,不夠全面,有些也許是錯誤的。在交流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開展辯論,去偽存真,去粗存精。交流后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從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交流還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的品德。

四、成果展覽——體驗成功與快樂

成果展覽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制作作品的成功與快樂,能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作品做比較,有些在制作中的疑問可能會有醒悟,參觀同類作品會產生聯想,會產生靈感。這是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重要手段,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開展成果展覽的范圍可以是班級,也可能是全校性的,還可以積極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有關比賽。如我校藝術節就要舉行全校性的科學制作作品展覽;近幾年我校學生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科技創新大賽都獲得優異成績,特別是江山市2007年中小學生科技創新大賽活動中有22個作品獲獎,其中五個一等獎,六個二等獎。通過展覽、比賽、表彰,學生的創作熱情更高漲、更持久。

總之,開展“科學小制作”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能克服課內沒有足夠實踐的材料和時間等方面的困難;有效提高學生探究科學的意識和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操作實踐和創新能力。科學小制作是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搖籃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

2、俞生堯,《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探究學習的策略初探》,教育信息報2007年第99期教師專刊第三版。

3、王一邁,《奇妙的探究活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李逸平,《探索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年;

5、陳長時,《利用地域特色開展小學科學“小課題”活動》,教育信息報2007年第89期教師專刊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