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論新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8 09:12:00

導語:物理教學論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論新研究論文

科學的生命力在于創造性。教學論的生命力同樣在于創造性。“物理教學”在世界范圍內已出版的書刊有數百種。我們幾乎無法去全部瀏覽。雖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國際互聯網絡(Intemet)給我們提供了“文獻檢索”的強有力的工具;?VCT的大量制作,使我們擁有一張小小的視頻光盤,就可使用“電腦”而從中得到大量信息;但是,這一切畢竟還是需要“人腦”去處理。作者研究過霍金的名著《時間簡史》的光盤版,無論從科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令人大開眼界。信息科學的發展,必將使教學方法得到巨大進步。在“電腦”進步的同時,負擔有培養人的功能的教學論,理當有相應的進展。

然而,環顧全球的“物理教學”,物理學家、物理教學法專家、物理教師都在異口同聲的驚呼:“世界范圍內的物理教學效率低!”在中國,普遍的反映是:“物理難學!物理難教!”

怎樣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怎樣使物理容易學、容易教?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物理教學論”應當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在撰寫《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l997年)時,力求在結構上有所突破,內容上有所創新,實踐上有所啟示,研究上有所加深。嘗試構建新的體系。

從國際上“物理教學論”研究的內容看,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問題的解決、物理方法的應用,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作為一位物理教師,最為關心的也是這些內容。但是,如果僅僅就概念形成來論述物理概念的形成,僅僅就問題解決來論述物理問題的解決,僅僅就方法應用來論述物理方法的應用,這容易使物理教學論的研究停留在較低的經驗水平上。既然是物理教學論,就應當上升到較高的理論層次,必須探討物理教學的概念、問題、方法的理論基礎----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

研究教學中的認識過程,不僅要涉及一般認識論,而且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物理教學,必須研究發生認識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必須進而研究發展認識論。認識論是物理教學的哲學基矗我們認為,把一般認識論、發生認識論、發展認識論,三者統一,用以研究物理教學論的哲學基礎,才較為完備。

一般認識論是廣義的,是適合于整個人類的認識論;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狹義的,?適合于兒童(0--15歲)的認識論;本書作者提出的發展認識論,也是狹義的,是根據愛因斯坦關于科學創造的論述,提升出有關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認識論。

現代科學中系統論的發展,大大深化了對認識論的研究。從系統論的觀點去研究認識論,從認識論的觀點去研究系統論,必然給我們許多新的啟迪。作者在《系統科學與教育》一書中,將認識論與系統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特別是從物理學的原理及公理體系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系統學的原理及公理體系。系統論的原理能夠成為物理教學的科學基礎,這已為許多物理教師所接受。

物理教學中的結構論,是應用系統論思想研究物理教學的具體成果之一。系統論的整體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對物理學的知識而言,學生也只有認識物理學的整體結構,才能較好地掌握它,從而應用它,體現出物理知識的整體功能。雖然,中學階段,物理學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看,尚不完備,但是,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對物理學結構給予一定重視。結構論也是物理教學論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本書論述了物理教學的理論基礎: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一。

以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為基礎,來論述物理概念、問題、方法,其間還有不可忽視的起中介作用的模式、技術、藝術。以下三個公式是大家容易理解的:理論--模式--實踐;科學--技術--生產;哲學--藝術--創作。由這三個公式可知: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它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技術是科學與生產的中介,它在科學與生產之間架起橋梁;藝術是哲學與創作的中介,它在哲學與創作之間架起橋梁。由此可見,物理教學論必須研究對物理教學起中介作用的內容: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二。

上述思路,使我們形成了一個“物理教學論”的新的結構:第一是宏觀層次----一般理論層次----論述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第二是中觀層次----橋梁中介層次----探討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第三是微觀層次----具體應用層次----研究物理概念教學、物理問題教學、物理教學方法。這一新的結構,我們簡稱為“九章物理教學論”。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三。

本書前三章的“宏觀研究”,雖然著重于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研究、系統論研究、結構論研究;但,仍落實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模式,物理教學的結構,物理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而,在后三章的“微觀研究”中,又更為具體地探討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教學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前后呼應,形成整體。

要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使之容易教、容易學。非常重要的一環是還要進行“中觀研究”。研究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這在以往的物理教學論中較為忽視。作者認為,如果缺乏“宏觀研究”,物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不深,這是不行的;同樣,如果缺乏“中觀研究”,物理教學論的基本手段不強,也是不行的。

在研究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時,作者認為,重要的是掌握他們的原理、原則、方法,即,同樣要提高到“理論層次”,進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模式、技術、藝術,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具體應用。

“物理教學論”,不是僅僅具體地進行教材分析,提出教學建議;而是要闡述“物理教學的理論”。掌握了物理教學的理論,教師則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行創新。但是,我們又不能離開具體的物理教學。空洞地闡述教學理論;必須緊密地與物理教學實際結合起來。本書不得不例舉較多的實例,使之有助于理解理論和應用理論,作者力求做到:“宏觀研究”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要全,要深;“中觀研究”的模式、技術、藝術,要精、要新;“微觀研究”的概念、問題、方法,要全、要準。力求使這本“物理教學論”做到全、精、新、深、準----這當然只是主觀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