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體育迅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08 10:34:00

導語:物理體育迅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體育迅速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簡要概括了目前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狀況,并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了引起我國大眾體育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認為我國大眾體育的迅速發展與整個國際環境的影響以及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的改善是分不開的。

【摘要題】體育研究

【英文摘要】Tosummarizethedevelopment

大眾體育(sportforall),也稱為群眾體育或社會體育,是構成整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大眾體育,自1995年以后的幾年時間,其發展速度,發展規模令人驚嘆。究其原因,這與整個國際環境,以及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正如《全國健身計劃綱要》中的一句話:“體育發展水平是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本文就著重對這些因素進行初步的探討。

1目前我國大眾體育發展概況

我國的大眾體育自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以來,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標志著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根據調查資料統計,現今我國有3億多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占全國總人數的30%以上。10億人次達到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人民的體質有了較大的改善。人均壽命已從解放前的35歲上升至69歲,中華民族以健康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全世界的面前。

目前,大眾體育已廣泛深入到我國社會各階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職工占全國職工總人數的40%,數以千萬的城市居民長期參加社區體育鍛煉,有60%的城市街道成立了社區體育組織,而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標準的建立,使得城市大眾體育的開展進一步規范化。爭創體育先進縣的活動也有效推動了農村體育活動的全面開展。我國少數民族體育也得到了積極的扶持,其內容形式已挖掘整理出1000多項。大眾體育在我國已經全面發展起來。

同時,我國也加大了對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自1984年以來,全國用于體育基本建設的投資以每年56.7%的速度遞增,場地的絕對數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國有55萬個體育場館,是解放前的103.3倍。平均2217人擁有一個體育場,1580人擁有一個體育館。人均擁有的體育場地已從1949年的0.05m[2]增至0.65m[2]。

當然,就我國大眾體育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仍然沒有滿足人們對體育的需求,其發展程度和物質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的大眾體育今后仍將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考驗,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2大眾體育迅速發展的社會因素

2.1國際環境因素

首先,國際上有關大眾體育發展的理念和歷程是開展我國大眾體育的背景,它為我國大眾體育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可借鑒的范本。

最先提出大眾體育理念的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但在1919年1月提出“一切體育為大眾”(AllSportsforAll)的口號。顧拜旦提出的口號奠定了國際大眾體育的理論基礎。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權,而不論其種族、性別、宗教與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地位如何”。并且,世界衛生組織莊嚴承諾“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推動人類身體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至此國際大眾體育運動成為國際大眾健康運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國際健康,是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選擇,它也進一步奠定了國際大眾體育運動的理論基礎。

19世紀的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極其偉大的變革,它在短短的100多年間改變了世界歷史的局面,大大加快了世界歷史的進程。20世紀初,為了促進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西方發達國家也開始重視對本國大眾體育的開展,并加大了對大眾體育的投入力度。各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拓展體育活動設施,尤其是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例如,1935~1941年,美國經濟在處于西方經濟大蕭條時,美國政府卻在這一期間投資15億美元用于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世界各發達國家對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除旨在滿足國民的體育健身需求外,同時也是各國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投資能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帶動許多產業的發展。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大眾體育的重要性,各國政府把大眾體育作為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工具。

20世紀中葉,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是生產力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新技術直接導致高技術產品進入消費家庭,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發生改變。人們從繁忙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余暇時間多了,消費意識得到極大的改變,人們開始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對自身的健康也越來越關注。在這樣的特定環境下,作為休閑娛樂的大眾體育蓬勃興起。

2.2政治因素

政治是開展大眾體育的社會保證。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它是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筑,是統治階級賴以指導和組織整個社會生活和經濟生產的樞紐,對人類社會及其社會現象,包括體育現象,具有重要的影響。

我國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體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人民服務。而黨和國家也一直非常重視人民的體育活動。建國初,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鄧小平同志在70年代也曾說過“中國的體育就是群眾體育”。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綱要》頒布兩個月后,緊接著全國人大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它明確規定:國家推行全民健身計劃。這為推進全民健身和維護人們參與體育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保證。

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改革全方位的深入,社會組織系統開始轉型,使以行政隸屬為主的縱向系統社會向以中介聯盟為主的橫向結構社會轉型。這使得基層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使區域性組織的重要性大大增強。同時,社會管理體制也在轉型,以政府包辦為主的管理方式向民間主辦的形式轉化。這樣使得權利下放到地區,從而推動了社區組織的產生。現今,大量的城市職工進入社區,企事業的單位功能減弱,社區服務功能也隨之加強。1986年,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服務工作正式啟動。1987年,在武漢召開的全國社區工作會議把社區服務推向了整個社會。社區服務的迅速發展促使了以豐富人們余暇生活為目的的社區體育的產生。社區體育的產生,標志著大眾體育翻開了新的篇章。

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大眾體育已初具規模。而我國政府也進一步加強對大眾體育的推廣。在1997年11月底的全國體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伍紹祖同志提出,到2010年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目標是:“人人享有體育權利,全民參與體育健身,提高國際體壇競爭能力,全面推進體育進步,為逐步實現體育現代化而努力奮斗。”這個目標提出了兩個新思想,一是“人人享有體育權利”,二是“逐步實現體育現代化”。這兩個新思想的出臺,奠定了大眾體育在我國體育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也加大了政府對大眾體育的扶持力度,必將推動我國大眾體育的蓬勃發展。

2.3經濟因素

經濟是大眾體育迅速發展的物質基礎。任何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包括大眾體育)的出現,都要在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開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作為精神文化的大眾體育,它的發展是以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為基礎的。

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就一直重視國民經濟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特別是近幾年,在國際經濟環境相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的國民經濟繼續穩步增長。(如表1)

表11996~200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

年份國民生產總值(億元)人均國民收入(美元)

199666850.5670.66

199773142.7730.30

199876967.2761.81

199980579.4790.81

200088189.6855.00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和家庭消費支出逐年上漲。人們在滿足了最低生活需求的同時,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人們的消費支出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如表2)

表2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平均每人全年)元

年份消費總支出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所占總支出比例(%)

19963919.47374.959.57

19974185.64448.3810.71

19984331.61499.3911.53

19994615.91567.0512.28

20004998.00627.8212.56

從表2中可以看出,消費支出中,娛樂、教育、文化、服務類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持續上升,這也意味著人們增加了對體育消費的投入。大眾體育不能只靠國家的資金投入,人們一定比例的體育消費,有利于大眾體育向高質量,高品位方向發展。

2.4文化因素

文化對開展大眾體育起著促進和指導作用。所謂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而體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一種身體運動文化,它包含在文化的范疇之內。作為體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大眾體育,文化對其影響也極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2.4.1傳統文化對大眾體育的影響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出具有獨特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是體育產生和發展的源泉,它潛移默化影響著一個民族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精神。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向往著健康長壽。而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養生理論就已經初步形成。著名的養生學專著《黃帝內經》就產生于戰國后期。這本書全面地論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自身、病理原因、疾病預防等有關生死壽夭的基本問題。而它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強調“防患于未然”,這種思想正是現今大多數中老年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之一。《內經》中還提出“節陰陽調剛柔”的動靜原則,要求機體必須保持一定的運動,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在理論上提出了以“中和”為動靜平衡的“適度”,指出這種運動應必須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就知曉了“生命在于運動”以及“運動適度”等重要的鍛煉原則。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一直以來形成了春耕夏耘、秋獲冬藏的生活節奏,許多民俗活動都受到這種生活節奏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有著許多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全國性的節令活動。象“人日”(正月初七)郊外踏青;立春的拔河;端午龍舟競渡;重陽登高等,至今為廣大人民所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一直影響著一些體育項目的產生和發展,例如深受人們喜歡的氣功、太極等。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仍在潛移默化地指導和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

2.4.2現代文明對大眾體育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著一場社會主義現代化變革。這場變革,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而且是現代文明的進步,是社會文化的巨大更新。人們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劃、價值標準等,都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人們的社會心理、性格、行為和身體也受其影響。在這場變革中,現代文明推進了大眾體育的發展。

首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了大眾體育的發展。由于生產勞動的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使得人們的體力活動日趨減少,而余暇時間相應增多,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個體需求和社會需要達成了一致,推動著以健身、娛樂和自我完善為主的大眾體育的發展。其次,人們的體育觀念正在發生改變。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價值觀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價值取向為38.9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的價值取向為36%。人們對體育功能的認識不再只停留在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而是將體育廣泛的應用于社會生活中,這更有利于大眾體育的推廣。

綜上所述,大眾體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產生、發展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也同樣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因素的影響以及國際大環境的推動。在這幾個因素中,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是本國大眾體育發展的首要問題。大眾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出現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上,而其發展水平也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我國大眾體育之所以近幾年發展迅猛,在一定原因上是由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其次,大眾體育的發展需要一個硬環境。這個硬環境包括了兩方面:一是適宜大眾體育開展的場館設施,二是適宜大眾體育開展的相關法律法規。這個硬環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對大眾體育的重視程度。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極其重視人民健身活動,大力推廣大眾體育。再次,大眾體育的發展還需要一個軟環境,這個軟環境是指適宜大眾體育發展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規則、價值標準以及思維方式等。而傳統文化觀念和現代文明方式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這個軟環境。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一些傳統體育項目也正是大眾健身的首選。而改革開放的二十幾年,也加速了我國現代文明的進程。上述因素都促進了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并開辟出我國大眾體育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建國.中國社區體育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規律[A].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42~50

[2]戴文忠,等.體育科學學科發展現狀與未來[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42~50

[3]周西寬,等.體育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44~68,208~244

[4]盧元鎮.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12~34,56~72

[5]孫葆麗,等.我國群眾體育的歷史回顧[J].體育科學,2000;(1):13~18

[6]鄧玉.論大眾體育及其文化導向[J].體育科技,2001;(3):1~3,7

[7]郭亦農,等.影響我國城鎮居民大眾體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2):1~4

[8]田雨普.關于我國群眾體育結構性完善的思考[J].福建體育科技,1997;(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