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1-09 04:21:15
導語: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活動為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而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水平卻令人擔憂。學生對知識的程度不夠,加之教學方法的滯后,使得學生發(fā)展受限。面理解農村地區(qū)教學水平的現狀,本文將以民族地區(qū)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為例,深度探究改變現狀的辦法。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中學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加快學生理論知識轉化的作用,在學生理論知識向實際生活過渡的層面上有著不同替代的作用。物理現象應用于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生活的質量,為國家科技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一、物理實驗的積極作用
初中學生的思維意識尚未成熟,對物理現象的理解無法達到深知本質的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用符合學生發(fā)展特點的方式,為學生解決自主學習的難題。實驗的加入生動展現出知識理論,加強學生對物理學原理的把控,在實驗中,學生結合教師演示的生活化材料,連接生活與課堂,提煉出符合生活實際的要素,透過對實驗探究的過程,滲透進綜合素質,提升能力與方法。具象化的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發(fā)散思維的運用,通過親自操作的實驗,往往會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在對知識的提取過程中,縮短思考的時間。
二、民族地區(qū)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
民族地區(qū)存在教育資源落后,教師素質偏低的現象,部分教師在選擇教學區(qū)域的過程中,避開民族聚集地區(qū),這是因為有些教師對于該民族文化了解不深,對民族生活難以適應,導致部分教師還未深入到教學中就產生了退縮心理。民族地區(qū)較一般的農村區(qū)域發(fā)展更為滯后,信息交流受限,影響教師對物理教學目標的施行。有些地區(qū)缺少物理實驗器材,實驗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反作用于日常教學,形成了物理教學踟躕不前的局面[1]。
三、改善民族地區(qū)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辦法
(一)選取恰當的教學導入,從實驗源頭入手。初中物理涉及的知識面廣,概念內容占據物理課本的大部分內容,學生進入初中后無法快速適應分科教學,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較淺,對于專業(yè)性的詞匯掌握不深。大部分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感知力不夠,無法架起與生活實踐的橋梁。基于上述的教學桎梏,教師應從實驗教學的源頭出發(fā),立足于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在實驗操作開始前為學生展示該實驗在生活中的應用,為其增添生活化的氣息。生活化材料的引入要充分以農村生活、民族文化為基礎,加入常識性例子,學生回歸自然環(huán)境,對理論的講授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引入“滑輪”這一概念時,教師搜集當地生活工具的名稱,查閱資料,了解每種工具所使用的物理原理,并打印成冊,方便之后物理教學的概念引入。在窗簾、吊車等生活常見的物品上都可以發(fā)現其身影,根據在生活中不同的作用,找到滑輪使用的共性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對滑輪的作用做大膽的假設,此過程屬于實驗中提出假設的環(huán)節(jié)。假設內容是實驗操作的大方向,也是探究的中心問題,對處理好生活實踐與實驗的關系起到促進作用[2]。(二)改善實驗現象,多角度刺激學生感官。有些實驗的現象不明顯,雖儀器內部發(fā)生著物理變化,但學生通過外部是無法知曉內部情況的。部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處理迷茫不定,沒有現象的支持,探究實驗結果毫無意義。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加大操作過程顏色對比程度、放大器材變化效果等,刺激學生的感官,將靜態(tài)的變化轉化為動態(tài)的形式,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從主觀能動性的角度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物理實驗。(三)構建趣味性的教學氛圍。初中學生尚處于對事物好奇的階段,教師利用學生的特點,巧妙設置實驗內容,在保證物理原理不變的情況下,對教材實驗進行改良,加入與生活相關的素材,提高學生的注意水平。例如,在講解“杠桿”這一課程時,可以在操場上進行一場拋沙包大賽,為學生提供木棍、石頭、繩子,讓學生自行選擇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輔助工具,比一比誰將沙包投擲得更遠。有些學生面對這些材料有些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此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提示學生想象蹺蹺板的使用原理,思考為何兩端的小朋友可以輕易被抬起,其中運用了什么形式的省力結構。學生根據教師思路的點撥,小組間交流思路,制作工具。通過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感受物理為生活帶來的便捷,有利于提高對物理學科的喜愛程度,降低出現困難后選擇退縮的概率[3]。(四)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學生在進行實驗過程中,難免出現操作失誤和操作結果與理論不符的情況,教師不急于為學生直接出示解決辦法,而是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學生的反思環(huán)節(jié)是對實驗操作的回想,也是重新提取理論知識的過程,此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問題出現的頻次,在學生學會一種物理方法后,詢問學生是否還能夠換一種思路去解決當前的物理問題,發(fā)散思維,便于學生建立起現象與本質的聯系。實驗多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在小組間與其他同學思維的碰撞,是鞏固知識結構的重要方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有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qū),要在充分了解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同時,對民族文化內涵有深刻認識。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學生在特有的生活氛圍內提升綜合素質,需要教師更加耐心地講授。結合物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在實驗中加入符合本地特色的素材,落實因地制宜的教學方針。
參考文獻:
[1]李興泉,陳多霞.山區(qū)中學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19,121.
[2]薛鋒,劉小麗.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3):85.
[3]頡培林.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9):83.
作者:趙凌生 單位:甘肅省臨夏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