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憲法視角探索

時間:2022-11-12 05:49:47

導語:道德經的憲法視角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經的憲法視角探索

本文作者:任海濤工作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法律系

成熟形態的“憲法與憲政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如果我們承認西方歷史上存在“憲法思想萌芽”的階段,那么從世界法律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其他人類文明早期也有產生“憲法思想萌芽”的可能。據考證,古巴比倫、古希伯來的法律中已經出現了十分豐富的“憲法思想萌芽”和“憲政因素”。①根據著名史家黃仁宇所提出的“大歷史觀”,我們應該在更加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時間跨度內來研究憲法思想,而不應該被現在已經成熟的、完備化的“憲法思想”形態束縛了思維。關于“憲法思想萌芽”的概念,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判定標準。我們從法律發生學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是英國的《大憲章》,該文件是為了限制最高權力而制定的;其他幾個早期著名的憲法性文件是《權利法案》、《人權宣言》和《獨立宣言》,這幾個文件明確確認了基本人權、規定了國家根本制度。因此,我們把有關對權力限制、人的價值的發現和保障、政權更替方式以及關涉根本國家制度設計的思想都看做是“憲法思想萌芽”。這樣看來,就會發現先秦諸子著作中蘊含了豐富的“憲法思想萌芽”。先秦儒、墨、法、兵、黃老等主要學派的思想都從《道德經》中有所借鑒,故研究《道德經》中“憲法思想萌芽”對于全面認識先秦諸子的“憲法思想萌芽”的源頭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政府職能論

傳統觀點認為老子思想與“無政府主義”、“自然主義”為伍,實則大謬。②《道德經》論道、論德的目的是為了論治國,老子關于政府職能的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老子不是主張“毫無所為”,而是主張為政者(政府)依道治國,與道合者必為,與道反者決不為,以求順道安民。故知“無為”是手段和形式,目標是“無不為”,這與否定政府存在價值的無政府主義有本質區別。1.無為而治的哲學依據。老子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18章,下引《老子》,只標章名);“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38章)。人類發明政治文明手段(德仁義禮)本來是要使人類社會更好地發展,但是這些手段發揮作用時,人類的思想和行為都因受到限制而走向了異化,這種“政治制度異化”是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思想的另一個哲學依據。無為而治的思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而具有空想色彩,但是這種思路對于重新認識和評價“政府職能”具有啟示意義。2.無為而治的內涵。無為而治的內涵不是無政府主義所主張的“毫無作為”,而是說要因循人民的本性、意愿、利益而為,不可逆人民的本性、意愿、利益而為。這種“為”順應了規律、人情,其結果是“大有作為”,即君主“無為”而人民自化、自正、自成,君主“無為”的最終目的是“無不治矣”(3章)。雖天下大治,而人民并不知道君主之“有為”,于是“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17章)。3.無為而治的具體要求。第一,剪滅妨害大多數人自由發展的破壞分子。老子主張對于作惡犯法者(為奇者),應該“執而殺之”(74章),這從表面上看來是使用“刑罰”,是有為,但是從更大的視野來看就是“無為”。道要求萬物依自然本性來生長發育,而“為奇者”破壞了大多數人依道自由發展的條件,執政者將這些“為奇者”鏟除,是為了使大多數人可以繼續依照自然本性發展,這樣才是“無為”的要求。第二,減少人為制度(德仁義禮)對人民的干預,讓人民順其自然地生活?!爸未髧襞胄□r”,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第64章)?!懊裰y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75章)。老子面對“禮崩樂壞”的亂世,過分夸大了人為制度的負面作用,該主張是偏頗的。但是,該思想對于正確認識政府職能具有重要意義,政府應根據規律來“有所為,有所不為”,違反客觀規律而對人民的行為進行不合理干涉的政府必然會失敗,老子的認識與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于“政府職能定位”的認識具有相通處。第三,反對過度剝削人民的行為。老子認識到了階級社會的本質是“損不足以奉有余”(77章)的剝削制度,并明確反對過度剝削,他認為“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75章)。第四,圣人(君主)應只思考宏觀問題,不能陷于雜務而不可自拔。老子言“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第47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廑);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第52章)?!笆ト?最高統治者)”,足不出戶、身不遠行,也可以知道天下事了,也可掌握天道,因為臣子們會把天下情況匯報上來。4.無為而治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統一天下,即“執大象,天下往”(35章),老子還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由此可知,老子游說侯王依道治國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天下王”。老子認為只要王侯依道治國,最終就可統一天下,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正”(37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32章)。老子又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54章),這段話也表明,老子心中的學道之人最終目標是要做天下主,將道推行于天下。而且,《道德經》一書中出現“天下”一詞達60次之多,因此可知老子的政治主張并非消極避世、退隱荒野,而是要統一天下。第二個目標是取信于民?!跋Q宰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焉”(23章)。如果統治者背道而行,道也會舍棄他,如果他們對道不夠誠信,也不會得到人民的信任了。因此,依道無為而治的目標是為了取信于民,從而為實現“天下往”打下接觸。

二“順道利民”的人權保障論

1.否定神的存在,提高人的地位。保障人權的首要前提是否定“神權至上”而肯定“以人為本”。西方國家在文藝復興時期才提出“否定神、重視人”的思想,而縱觀《道德經》雖曾提過“神靈意義上的‘鬼’”(僅見第60章),但是從世界觀上看老子主張宇宙的本源是“道”③而不是西方宗教意義上的“神”④,作為人格化的“上帝(帝)”也是道的產物。⑤老子的宇宙發生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在這個宇宙、人類、萬物生成的鏈條中,沒有上帝(帝)的位置。西方人的“上帝”與老子的“道”都生化了萬物,而又與所有的具體物不同,有人說“上帝是人格化的道,而道是非人格化的上帝”⑥,這是一種簡單、形象化的概括。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即提出無神論,對與認識肯定人的價值、保障人權提供了發生學上的理論支持。2.平等觀。一國公民,不因其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國家賦予其平等的基本權利義務,這是現代憲法基本精神。儒家雖鼓吹“仁義道德”,但是卻宣揚“親親,仁也”、“親親為大”、“愛有等差”等思想。老子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的思想,看似無情,卻是中國思想史上蘊含“一視同仁”平等觀的最早思想,⑦理想的統治者(圣人)對待所有的百姓就如青草和小狗那樣,沒有特別的優待或歧視。老子又說“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56章)、“天道無親、常用善人”⑧(79章),即認為統治者對所有人都應該同等對待,不能有所偏愛或者厭惡。道家圣人雖則不以“仁義”標榜,但是就其言論知其為“至仁無親”(《莊子•庚桑楚》)。老子提出的“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49章)、“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27章)等思想體現了老子對待天下人具有大仁義之心。3.自由觀?!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這一章有一個內在邏輯:侯王應該模仿“道”進行無為而治,則萬物(萬民之代稱)將自化,自化就會產生自然欲望,這種欲望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反社會的(如賊殺劫盜奸貪等),對于反社會的欲望就要用“無名之樸”(道的自然無為特征)進行“鎮”,于是欲望受到理性的控制,人可守靜而天下安定,人人自由生活。老子承認人有與生俱來的自由,主張侯王不要過分干涉正常的個人自由,但是一旦這種自由具有了害他性,則可以利用“無名之樸”及其衍生物“刑罰”手段來鎮壓。有人說這段話看不出老子主張使用強制手段(如刑罰),但是仔細思考“鎮”這個字,就會知道不是單純的道德感化可以實現的,結合另一處老子所說“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74章)“為奇者”就是作惡犯法者,老子說“可以抓捕處決”,兩廂結合,可知“鎮”的手段也可以是強制性刑罰。此外,老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個性差異,統治者不可強求統一,⑨這也是承認個人自由選擇的原因。4.民主觀。首先,老子認識到了人民是政權存在的根基,他說“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39章),這句話不是對社會現實的表述,而是對社會政治理想的表述。老子目睹了侯王自高自大、視群眾為草芥、使人民如牛馬的社會現實,而發出了這樣的呼喚,連用兩個“必”字更加表明了其堅定的態度。其次,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權利?!懊癫晃吠?,則大威(反抗斗爭)至”(72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74章)“民之生生,動動皆之死地,……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50章)。最后,人民有“推舉”統治者的權利。老子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13章),這里講的“托天下”、“寄天下”已經具有了把治理天下的權力交付給執政者的意思,那么以什么方式來交付權力呢?結合老子另一句話“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66章),可知“推舉”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里的推舉與《禮記•禮運》所載的“選賢與能”都是對上古時期“禪讓傳說”的一種追憶式思考。5.基本人權保護。老子主張廢除人為制度(德仁義禮),依道順民治理國家的目標是要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權。老子言:“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孝慈。此三者,以為文未足?;蛄钣兴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9章)。以往學者對這一段話都是批評其難以實現的空想性和社會退化論調,但是從老子的目的來看,這段話有積極意義,老子主張廢除“人為手段”(德仁義禮)的目的是什么?是利民、滅盜賊、復孝慈、使人少私欲,這種目標是對人民基本生存權的保護,雖其實現手段有待商榷,然其目的純良可鑒。司法權應該獨立行使,反對政治權力干涉司法權?!叭羰姑癯N匪?,則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74章)。

三“執道限欲”的權力限制論

老子認為從政者應該比一般民眾具有更高的個人能力和道德品質?!兜赖陆洝芬粫淖x者應該主要是從政者和王侯,這些人既然擔負著重要職位,理應對他們從道德和具體施政措施方面提出要求,這些要求也就是對他們權力的限制。第一,老子反對統治者奢侈的行為。執政者“奢侈”行為是違反人的本性的,故老子予以反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12章),凡是“色、音、味、獵”都是奢侈放縱的行為,都會使為政者治國能力下降,同時也是侵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因而是老子極力反對的。第二,為政者為民造福而不居功。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34章),為政者既然擔當了為民造福的責任,就應該具有高于常人的奉獻精神和謙卑品格,雖然這個要求很難實現,但是這種警醒應該成為從政者的座右銘。第三,要從修身開始,不斷將“道”的實踐推廣到更大范圍。老子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54章)。老子教導人學道修身,其目標是要讓學習者成為為政者,最終將“道”的實踐推廣到天下。第四,以諫言制度約束權力。進諫是臣之義務,納諫是君之義務。最高統治者也會犯錯誤,只有將“道”進獻給他,才能對其權力濫用有所約束?!懊姥钥梢允凶穑鹦锌梢约尤?。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62章)。這種思想已經蘊含了“人會經常犯錯,高位者也不例外,因此需要人監督”的思想,對于今天研究權力的監督和約束問題具有啟示意義。第五,為政者應該認真對待和行使權力、不濫用權力。首先,統治者不能視權力為兒戲,在處理國家大事時,態度應該穩健、凝重,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雖然有富足的生活條件,不能沉溺其中,而應該淡然處之、超然物表。⑩只有將國計民生大事作為自己關注的焦點,才能夠“燕處超然”。其次,老子反對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26章)的行為。再次,老子反對濫用刑罰,老子言“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最后,老子反對兼并戰爭,統治者為了滿足擴張野心,“以兵強天下”(30章),就會把人民帶入苦難的深淵。第六,謙虛為政、不搞內斗。自高自大者是難以得到群眾支持的,瑏瑡而搞內部斗爭也沒有好處。

四“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人道主義精神”雖不必明見于憲法文本,實則為憲法之精髓之一。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以殘忍方式去傷害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生命。在31章中,老子充分討論了戰爭問題:第一,戰爭是不詳之器;第二,迫不得已要戰爭,也要以精銳部隊偷襲為上策(銛襲為上),這樣可以減少傷亡;第三,治軍以喪禮處之,言其為不祥之事;第四,即使取得勝利也不值得稱贊,否則是好殺者;第五,戰爭結束,以喪禮吊念死難者?,伂崲瀾馉幹械娜说乐髁x精神在后世有所發展,戰國時《司馬法?仁本》載:“無毀土功,無燔墻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薄段究澴?守權》載:“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財貨,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以誅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后世曹操、岳飛、戚繼光繼承上述思想來治軍。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也始終秉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優待俘虜”、“撫恤烈屬”等人道主義精神和政策。老子又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遭報應);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薄肮噬茟鹫吖岩樱鹨匀娧?善用兵者,一旦勝利即刻罷兵,不以武力逞強)”(30章),其對于兵戰的惕怵之情由此可見。而老子說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瑏瑤,簡直就是對戰爭破壞人民安定生活的一種控訴!在那個“人人皆逐于力”的年代,能夠提出這種人道主義戰爭觀,其悲天憫人之心令人肅然起敬,其悲憫之懷已經擴展到了當時已知世界的全人類。近代以來的西方列強對后進民族進行屠殺、劫掠的罪行昭彰,而少有列強承認這段歷史,更沒有人來謝罪。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于侵略得來的文物津津樂道,毫無羞恥可言。與此相較,老子思想要進步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