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的構建
時間:2022-08-29 08:26:09
導語:“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縱觀國內的高校思政教育,大多數僅僅停留在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教育研究上,而對培養大學生在理解和領會憲法精神上構建“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意識上缺少深入的研究。運用憲法學、法理學和社會主義法學理念的相關理論,培養大學生構建“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對于推動我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憲法至上;法治;大學生;思維意識;構建
一、培養大學生樹立“憲法至上”法治思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我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
大學生在學習理解好憲法知識后,在假期的“三下鄉”等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就可以把“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意識帶進社會,這對憲法知識和其它法律知識的普及起到了引領、整合及推動的作用。再者,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和接班人,他們之中一些人以后會成為國家的工作人員,也有些或許會走上重要的領導崗位。早樹立并構建“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意識,能為他們以后依法執政、執法為民的意識打下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所以說大學生“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和法律素質的高低對于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推動我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大學生認識和利用憲法價值來指引自己的行為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而治國離不開憲法,法治國家的構建更離不開憲法價值的指引。憲法的價值是法的價值的一部分或者特殊表現形式,那么我們可以從法的自由、秩序、正義的價值角度去理解憲法價值。由于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價值之間難免會發生沖突和矛盾,面對利益衡量和價值衡量應怎樣選擇呢?例如:某同學感染了傳染病毒。為了避免大范圍傳染其它同學,臨時對其采取隔離措施,限制了其活動的范圍,這時候自由和秩序就發生了沖突。作為大學生,如果我們有法的意識,自然會配合處理,否則就可能會大鬧起來,進而影響了社會的秩序。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自由雖然是法的最高價值,但是,秩序是法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在憲法價值的指引下,為了更大的社會利益,必要時大學生可以放棄和犧牲自己小的利益。
(三)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意識和增強法制觀念
法諺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作為青年大學生,如果信仰法律,這將會使他們更加主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他們也將會以《憲法》精神作為個人社會行為的指南和個人的道德底線。其次,大學生信仰法律,對建設法治校園、對大學生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校紀校規、增強法制觀念、形成良好的品德,對大學生運用法治思維方式去解決、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高校如何培養大學生構建“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意識
(一)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宏觀學習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主要體現在“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其中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而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就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可以在思修課的教學實踐中加入解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教學環節,這樣可以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法治理念,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憲法至上”的精神內涵。其次,高校要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知識貫穿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環節中。可以說大學生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是大學生樹立“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和提高大學生法律信仰意識的基礎。
(二)強化法的規范作用對大學生行為的微觀指引
從法理學的角度去看,法的規范作用分為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強制作用、教育作用這五個方面。大學生如果沒有法的規范作用作為的指引,缺少法制觀念,必將會出現更多的馬加爵、藥家鑫、林森浩案件。從大學生的這些犯罪案例來看,他們的行為暴露出大學生對法的規范作用的理解缺失。高校在這方面的做法,一是可以舉辦如“法律講堂”這樣的連期講座,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系統解讀一些重要的部門法,如《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等部門法,這是從微觀上幫助大學生樹立“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意識。部門法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識,讓他們認識觸犯法律的行為和制裁措施,提高他們的法律信仰意識和對程序法的了解。最重要是,還可以增強他們如何救濟權利的意識和程序及措施。二是高校可以以活動為載體普及憲法和其它法律知識的教育,如開展憲法和其它法律知識的競賽活動,組織觀看如央視的“法律講堂”“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并寫觀后感。通過這些措施可以讓大學生在遇到問題需要處理時,學會用“法的規范作用”作為指引,使大學生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習慣。因此,“強化法的規范作用”是大學生構建“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的關鍵條件和核心要素。
(三)以點帶面,營造良好的學法氛圍
典故《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培養大學生構建“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時應要重視學法氛圍的形成,可以以活動作為載體,將構建“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融入其中。首先,高校應發揮學院法律協會社團的作用,開展“模擬法庭”的活動,以點帶面;還可以重心下移,如舉辦“送法進宿舍”活動,舉行“法律知識競賽活動”,還可利用傳統的海報宣傳、橫幅宣傳、標語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和方法可以為高校營造良好的學法氛圍,爭取讓大學生對憲法法律知識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轉變教育思維,創新普法的教育方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學生出現多元的思想情況,高校在教育實踐中,應要研究創新普法教育的方式。我們知道,對大學生的培養不應僅是高校的責任,全社會各級機關、部門單位也有責任。在構建大學生“憲法至上”思維意識的培養和教育上,高校不要局限于學校的教育資源,其實還可以聯合社會共同推進、協同創新。因此,高校在平時一是可以聯系當地的法院,帶學生去傍聽審判,或讓法院的審判走進校園進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威懾力和權威。二是建立網絡法律宣傳平臺。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要筑好網絡陣地,以增強教育的覆蓋面和輻射力。如建立法律知識微信公眾號、校園法律網絡論壇,通過這些網絡平臺可以宣傳憲法知識。
三、結語
培養大學生構建“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意識,無論是對國家法治建設還是對大學生個人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深深知道,法治思維并非與生俱來,其包含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需要通過后天的培育才能逐漸養成。因此,培養大學生構建“憲法至上”法治思維意識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只要在這領域多努力,一定能取得顯著的教育成果。
作者:蔡宗堅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2]杜洪波.2015年國家司法考試理論法攻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OL].
- 上一篇:私有財產權保護憲法學思考
- 下一篇:農業技術推廣現狀與對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