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10:02:00

導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論文

一、西方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質量管理方法簡述

目前,西方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質量管理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信用文化、風險等級評定制度、貸款定價、貸款損失預測、貸款組合管理及貸款監督,其中銀行信用文化是各種信貸風險管理方法實施的基礎。

1.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鼓勵某種貸款行為的貸款環境因素的總和。它包括銀行的貸款哲學和政策價值取向、重要性的確定、管理溝通、貸款員的培訓等。信用文化是影響銀行績效和銀行經營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2.風險等級評定制度。風險等級評定制度是信用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風險等級評定可用于貸款定價、貸款損失準備、貸款監督等,它在整個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

3.貸款定價。風險評級的擴展是將其與貸款定價相聯系。國際上許多銀行都開發了貸款定價模型,模型中綜合包括了預期的貸款盈利率、資本充足度、資產回報率、產權回報率及風險調節率。每一種模型都是通過評估客戶的盈利能力來確定貸款的最佳定價結構。此法稱作客戶利潤分析法(customerprofitabilityanalysis)。具體是評估銀行與客戶業務往來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結合銀行既定的利潤目標,給客戶的貸款進行定價。

4.貸款損失的預測。預期的貸款損失是提供貸款的正常成本,可在貸款定價時予以考慮。銀行資產組合是不同程度的風險資產的組合,每種資產都有不同的違約概率。西方商業銀行普遍認為銀行所面臨的違約風險主要有預期內風險和預期外風險兩種,因此銀行的貸款損失由預期內損失和預期外損失兩部分構成。預期內風險是根據歷史資料統計計算的某一特定風險等級的資產在既定期限內的平均違約概率;預期外風險是在預期內風險之外的違約的概率。對于預期內損失,銀行根據風險成本計算法,對不同信用等級規定不同的風險調節率,從而通過在貸款定價時收取風險費用予以補償;對于預期外損失,由于其波動性和難以預料性,銀行是通過自有資本金予以補償的。銀行信貸對象的風險等級過低、貸款對象過度集中于某一兩個行業、區域和少數借款者等,都會導致預期外損失的發生。為了減少預期外損失,國外已有許多學者研究并提出了企業違約和企業破產失敗預測的定量模型。我國可以借鑒其合理的成分用來分析。

信用風險管理的關鍵就是要把健全的風險評級制度和對預期內、預期外損失的估計相聯系,在此基礎上作出貸款損失準備預測,并確定合理的貸款定價。

5.貸款組合管理。貸款組合管理的目標是將貸款分散在不同的經營項目上,以防止同類企業過度借款,從而保證存款人的儲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場風險多樣化,并降低銀行利潤的不穩定性。自從馬可維茨提出資產選擇理論以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已在金融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西方商業銀行將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應用于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中,并日益重視貸款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銀行貸款風險中的作用。

6.貸款監督。貸款監督是指銀行在發放貸款后,定期對借款人進行信用審查,及時跟蹤借款企業的經營管理,定期檢查其財務報表,并根據信用評分模型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隨時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狀況,同時及時調整銀行的風險損失準備。有時,信用審查還可使銀行重新考慮貸款定價。

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質量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信用風險管理機構方面存在問題。在我國商業銀行中,負責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是貸款部門的貸款員,這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而言,貸款的審批和發放主要憑借個人主觀意愿,無論是貸前調查還是貸時審查,都缺少科學而完整的客觀評價,且缺乏完善的貸后檢查工作。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極少就企業對貸款資金的使用狀況及企業的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等進行必要的檢查、監督和參與,這種只“放”不“問”的做法必然導致逾期、呆滯、呆帳貸款的增多。另外,貸款員的責、權、利與貸款質量不掛鉤,缺乏明確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

3.信貸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企業信用分析時,采用定性方法者較多,缺乏系統科學的定量分析,信用風險分析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比例分析階段,缺乏建立在統計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信用風險量化測量工具,如缺乏對企業違約風險分析模型、企業破產失敗預警模型等科學定量模型的開發和使用。對企業信用等級的評定也主要是由各個銀行自己進行,評級的主觀性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電子化起步較晚,很多銀行缺乏關于企業詳盡完整信息的數據庫,缺乏像美國J·P·Morgan公司那樣的成熟的信用風險管理專家系統。

4.信貸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部門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備的人員,信貸人員素質不高,風險意識薄弱,缺乏自覺維護銀行整體利益的觀念。信貸部門規章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完善,信貸人員的違章操作、越權、人情貸款、甚至以權謀私等行為皆有發生。

三、商業銀行在現行制度下可以實施的相關對策

1.建立健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和信貸管理機制。銀行可根據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的需要,設置一些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包括貸款風險責任制度、審貸分離制度、貸款“三查”制度等。

(1)改變現在工商、農業信貸分口管理的模式為“審、貸、查”相分離的內部制約機制,成立貸款調查、貸款審查、貸款審批、貸款稽核等信貸管理機構,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能和權限。貸款調查主要是對借款單位、擔保單位的法人資格和法人代表的合法性、抵押物的變現能力進行調查,對借款單位的經營狀況和貸款用途及使用效益進行調查。貸款審查主要是對調查情況特別是核定的風險度進行核實,對貸款的類別、金額、期限、利率、方式以及是否違背國家產業政策等方面情況進行審查。貸款審批要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主要是負責根據貸款調查和核實的情況,決定貸與不貸或貸多貸少。貸款稽核主要是對發生的每筆貸款定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及時提請有關領導和部門研究解決。

(2)信貸管理部門之間要相互獨立,互相制約。信貸管理的各個部門都要對信貸質量和自己的信貸行為負責,實行貸款逐級審批責任制,建立權限管理、體制約束、風險逐級控制的內部制約機制。各信貸管理部門要根據自己的職責權限,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某一項工作結束后,迅速轉移下一個部門,并不得影響和干擾下一個部門的業務。貸款質量出現問題,要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屬于哪一個部門的責任,由哪一下部門承擔,同時還要追究相關部門的失察責任。

(3)建立信貸管理部門第一責任人制度。信貸管理涉及各個部門,是以審批人為核心的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的貸款管理系統。各部門都要審批人負責,每個部門都要建立第一責任人。明確各部門第一責任人職責權限,本部門第一責任人對信貸管理中的問題負有直接的領導責任。

2.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商業銀行也是一種企業,應當具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使銀行全體員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判斷,以銀行的使命目標、倫理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自覺自愿、心悅誠服地為使銀行整體效益極大化、金融風險極小化而努力工作。

以強化風險意識為核心,全面增強信貸人員的素質和信貸人員風險意識。要解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質量不高的問題,必須加強全員風險意識教育,從提高信貸人員素質這一基礎性工作抓起。

3.建立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及企業信用風險等級評價模型。貸款風險預警體系可以對企業因財務變動、經營狀況變動、重要管理人員變動等所導致的問題貸款的可能出現發出及時的報警信號,使信貸人員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對策,減少或避免損失。企業信用風險等級評價是就企業的管理狀況、財務狀況、信用狀況、生產經營狀況等諸多項目進行打分,然后加權平均得出總分值,并確定其風險級別,進而確定其貸款方式和貸款定價等。

4.實施貸款定價管理。隨著市場利率體系的逐步完善和銀行同業間規范競爭的發展,央行應放寬對貸款利率的限定,允許商業銀行根據本行的預期收益、籌資成本、管理和收貸費用以及借款者的風險等級等構建自己的貸款定價模型,制定恰當的貸款定價策略。

5.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及財務制度的企業違約分析模型和破產預測模型,加強對貸款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的分析和監測,建立貸款企業資料數據庫,加強企業違約、破產的預測、預報。

6.運用資產組合管理法,降低和分散信貸風險。貸款組合管理是西方商業銀行廣泛采納的降低風險、增加收益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良好的貸款組合是廣泛分散的組合,應綜合考慮經濟環境、行業前景、企業發展及銀行利益等多方因素。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適當借鑒西方的一些做法,如“一攬子貸款證券化”、“貸款直接轉讓”、“浮動利率票據”、“雙重貸幣貸款”等。

總之,隨著銀行呆帳、壞帳的不斷增加,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已成為一個日趨重要的問題。這里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首先,在實際操作中應綜合使用各種方法,以取得改善資產質量的最佳效果;其次要注意,雖然上述各種方法在銀行中是非常必要的,但仍不能完全確保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完善。

內容提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持續下降,信貸風險不斷上升。本文認為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信貸風險管理體制,但還存在諸多弊端。因此,借鑒西方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創新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狀況,提出改善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質量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