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信貸供給不足成因及出路

時間:2022-06-05 09:52:00

導語:村鎮信貸供給不足成因及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鎮信貸供給不足成因及出路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和現實的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農村金融的供給及其功能發揮決定著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信貸供給不足,已經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據農村金融需求的新特點解決農村信貸供給不足,從而使農村金融走出困境,是今后一段時間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

1現階段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1.1農民消費信貸需求愿望強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民的生活條件已大為改善,思維觀念也在轉變,對于小型農機具的消費欲望強烈。另一方面原因在于農民需要這些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生產。但是部分農民表示由于現在下鄉農機具價格走勢偏高,依靠自身儲蓄仍無法購買。故此,國家應當出臺與之相關的消費信貸措施,設計新的信貸產品給予農民優惠來滿足農民的金融需求,從而拉動農村經濟的增長。

1.2農村規模化生產使貸款需求擴大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村規模化、集中化經營土地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農村種植大戶的不斷增加促使農村生產經營信貸需求的壓力上升。農村金融機構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既要做好小額信貸又要發揮農業資金杠桿作用,支持農村新模式的發展;既要滿足農村的信貸資金需求,又要合理引導農村經濟又穩又快的發展。

1.3農民工回鄉創業使貸款需求增加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大量的農民工失業,如何引導農民工重新上崗和創業,維持社會穩定是現在當地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資信評級,對回鄉農民工創辦的符合農業產業化貼息條件的企業,優先給予貼息,并適當降低貼息審批條件,采取信用貸款和抵押貸款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為回鄉創業企業“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服務,來滿足農民工創業資金多樣化的要求。

1.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信貸需求加強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建設的力度滯后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基礎設施規模小、水平低、配套設施陳舊。為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政府和農民紛紛參與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風險大、收益率低、回報期長的特性,除農戶集資外,還需要農村金融部門大力的信貸支持。

2農村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原因當前農村融資環境嚴重扭曲,農村經濟發展資金嚴重不足。

經分析發現,信貸管理存在四大弊病:

2.1銀行經營模式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在貧困山區,受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歷史遺留等多種因素影響,資金不足一直制約著山區經濟的發展。為此,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然而杯水車薪只能緩解一時之急,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實行集約化經營,信貸投放向大企業傾斜,并通過提高上存資金的付息率,引導資金向大城市集中,使農村大量資金倒流回城市,加劇了農村發展資金緊張的矛盾。

2.2銀行實行信貸“零風險”管理,脫離客觀實際經營自然會有風險,“零風險”、“零差錯”只能是奮斗目標。而目前各行社普遍推行信貸“零風險”管理,對信貸人員發放貸款實行“四包”,即包放款、包利息、包收回、包賠償。一旦貸款形成損失,相關經辦人員不僅要負責全額賠償,而且還與升遷掛鉤,導致基層信貸人員不敢發放貸款。實際工作中能少貸就少貸,能不貸就不貸,造成信貸業務嚴重萎縮。

2.3銀行信用評級條件過于苛刻目前銀行信貸評級是全國統一標準,且由系統自動進行評級。對基層行來說,明知是個好項目,但如果評定的信用等級太低,不符合信貸要求,銀行也無法進行信貸支持。有的勉強達到授信要求,但因信用等級不高,貸款還需要提供相應的擔保抵押。因難以提供有效的擔保抵押,貸款成功率很低。加強信貸管理是必要的,但信貸管制是一把雙刃劍,用得不好就會造成銀行信貸業務萎縮,甚至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所以信貸管制要準確把握好政策標準。

3農村金融的發展前景及解決途徑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的金融體系遠遠不能滿足整個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會出現一支新的金融體系,一些新的金融組織,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對原有金融體系進行補充。筆者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前景作出以下幾種設計。

3.1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我國的小額貸款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出現。這些小額貸款試點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經營,又由于忽視其商業性而主要強調公益扶貧性質,能贏利者不到1%,所以絕大部分因資金困境而中途夭折,這與我國政府當時嚴格控制金融業的時代背景有關。2005年,央行第一次提出,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同年12月27日,在山西平遙縣第一批正式注冊的新型民間商業性金融組織“晉源泰”和“日升隆”兩家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率先成立。作為商業性的民間金融機構,既要體現盈利性又要體現商業性,機構由市場和股東會說了算,而不能只由政府或監管部門決策。小額貸款組織應該主要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貸款難的問題,其貸款對象應該以“三農”為主,以及為“三農”服務的其它經濟實體。從國際經驗來看,小額信貸公司多會受到資金缺乏的困擾,要想持續發展,國家必須允許其吸收存款,逐步拓寬其融資渠道。

3.2成立村鎮銀行村鎮銀行或稱社區銀行(CommunityBank)源自美國,由當地移民社區中的農民或商人建立起來,并一直以住戶、中小企業和農場主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其業務領域較為廣泛,主要涉及商業銀行各種業務,以及客戶中介金融服務。借鑒美國社區銀行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當前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發展社區銀行,服務三農和民營中小企業,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村鎮銀行可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運作并為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個性化金融服務。

3.3適度發展典當行在國家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情況下,在農村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正規金融貸款滿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當行已成為部分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短期應急性快速融資的“銀行”。典當作為一種特殊的融資方式,具有方便、靈活、對典當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務周全等明顯優勢。典當行作為農村資金融通的輔助工具,對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起到了補充作用。

3.4發展民營銀行市場經濟要求金融企業按市場規則運行,民間金融組織逐步演化為民營銀行順理成章。目前,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民營銀行的比重都在上升,在經濟發達的工業國家中,國有銀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還在下降。原中國民生銀行的名譽董事長經叔平曾表示:民營銀行是我國未來間接融資需要大力發展的主體。

民營銀行適合為中小企業和“三農”服務,開放民營銀行可以為中小企業和“三農”提供金融服務,還能加強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促進國有銀行的改革。當前農村信貸供給不足,相當程度上是銀行業壟斷程度過高,真正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商業銀行數量太少造成的。通過引導民間金融組織逐步轉化為規范化的民營銀行,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促進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