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與信貸革新分析

時間:2022-09-01 10:18:08

導語:農業產業化與信貸革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與信貸革新分析

一、建寧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建寧縣地處閩西北,總人口1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8萬人,是福建省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更是典型的特色農業縣,現已形成以蓮子、水果、制種、筍竹、食用菌等為主導的七大特色產業,培育特色農業基地25個,特色農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產值的85%。近年來,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相對集中、優質高效原則,把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通過強龍頭、固基地、抓市場、促連接,農業產業經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經濟。

(一)產業化模式多樣,利益聯結緊密。經過多年發展,建寧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和深化,經營模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基地+專業協會+農戶”、“農村經紀人+農戶”、“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通過不同組織形式的輻射帶動,使公司、基地、農戶之間結成以合同、訂單、契約和最低保護價等形式連接的共同經濟鏈條,利益機制逐步從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并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二)品牌質量提升,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通過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寧縣先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省著名商標7件,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產品15種,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5項,農業品牌名列三明市各縣(市)前列。同時,培育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市場化程度提高。截至2011年末,建寧縣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已達71家,注冊資本9736萬元,共吸納成員6620戶,占總農戶的23.2%,帶動農戶2.9萬戶,占總農戶的75.8%。另據調查,截至2011年末,建寧縣成立了3家農村經紀人協會,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村經紀人276人,在三明市轄區10個縣(市)中數量最多,發展最快、最成熟,其中,辦理經紀公司營業執照35戶,辦理個體農村經紀人營業執照241人。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經紀公司,促進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大大提高了農民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創新特色農業產業融資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在多數特色產業種植戶、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村經紀人等還不具備以合格的融資主體從銀行獲得信貸資金的情況下,建寧縣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創新信貸方式,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信貸支持結合點,從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開發適合不同農業產業模式和經營特點的信貸產品,促進各環節之間共同利益機制的形成,實現對整個特色農業產業的有效金融支持。

(一)探索針對種植農戶的信貸模式創新,擴大名、優、特農作物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致富

1.開展“果樹所有權”抵押貸款模式。建寧縣獨特的地理氣候造就了品質優良的特色水果,目前已形成以黃花梨、獼猴桃、黃桃等為主導的果類布局,水果產業鏈初具規模。果農及加工企業在發展果樹種植與水果深加工的過程中,因擴大規模、流動周轉等而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2006年建寧縣農信社按照林權證抵押貸款模式,開辦了以農民果樹所有權為質押擔保品的貸款模式,截至2011年末,建寧縣農信社已累計發放果樹所有權抵押貸款78筆,金額1420萬元,為果農及加工企業及時提供資金支持,確保水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推廣“訂單合同前置”貸款模式。以企業、外商與基地農戶簽訂的訂單購銷合同為依據,以雙方在貸款行(社)設立貨款結算賬戶并實行封閉運行為前提發放貸款。2007年以來,建寧縣農信社發放該類訂單農業貸款1150萬元,支持245位個體種養大戶與廈門、福州、莆田等地客商簽訂優質雜交水稻制種、食用菌生產、獼猴桃產品開發等項目,提高了農業的外向度。

3.實行“公司+基地+農戶”貸款模式。針對農業產業化鏈條中公司與農戶關系密不可分的特點,建寧農信社提出由公司為農戶種植、養殖貸款提供擔保的創新思路,為提高貸款安全系數,部分貸款還增設了由擔保公司提供聯合擔保的環節。如建寧縣文鑫蓮業貿易有限公司實施萬畝無公害“建蓮”生產示范片種植,建寧農村信用社通過以公司作擔保,將貸款發放給示范區農戶,共向農戶發放貸款315萬元,促進1500戶農戶年均增收500元。

(二)探索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濟組織的信貸模式創新,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市場化水平,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1.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擔保基金+會員”信貸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發展規模大、實力較強的特點,由會員成立擔保基金,金融機構按擔?;鸬囊欢ū壤糯笫谛牛鉀Q內部社員(會員)資金需求量較大的問題(具體操作流程見圖1)。以建寧縣為例,建寧縣筍竹業協會組建“建寧縣鑫農擔保有限公司”,與縣農行開展信貸合作,農行按1:3比例向協會會員發放貸款,單筆貸款額度上限為擔?;鸬?0%。截至2011年末,“建寧縣筍竹業協會”會員45戶,擔?;疬_3019萬元,累計發放擔保貸款2800萬元,解決了27戶會員的資金需求,有效支持了當地筍竹特色產業的發展。2.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訂單(基地)農戶”信貸模式。該模式特點是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訂單生產模式,由與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戶利益聯系緊密的產業龍頭企業成立擔?;?,將“零散式”的農戶貸款轉為以合作社為中心的“批發貸款”,解決單個農戶貸款的金額小、成本高、手續繁、抵押不足等問題,信貸對象主要面向基地農戶(操作流程見圖2)。如建寧縣產業龍頭企業“建寧縣福鑫蓮業食品有限公司”,通過該信貸模式與縣農村信用社開展協作,為其關聯的“建寧縣蓮子專業合作社”內部1200戶社員發放信貸資金550萬元,實現了多方共贏。

3.創新農村經紀人貸款模式。一是實行農村經紀人聯保貸款方式。針對守信用、有威望又具備一定實力的農村經紀人,建寧金融部門采取“強強聯合”的辦法,采取農村經紀人之間聯?;ケ5姆绞竭M行貸款支持。二是運用組合擔保方式發放貸款。針對農村經紀人多數缺乏抵押物,擔保落實難,又對大額貸款需求強烈的特點,建寧農村信用社開辦“林業資源+果園+運輸設備+公務員”等靈活多樣的組合擔保貸款業務,2008年以來共發放此類貸款850萬元,有效解決了農產品流通環節資金不足問題。

(三)探索針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模式創新,引導其走專業化、精加工、外向型發展道路,增強對特色農業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

1.實行“庫貸掛鉤”倉儲式質押貸款模式。針對部分農業產業化企業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產品季節性強又有廣闊市場的特點,建寧縣金融機構設計了倉儲質押貸款模式,即以庫存商品為質押擔保品,以貨款回籠優先償還貸款為條件的“庫貸掛鉤”形式,解決生產加工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截至2011年末,建寧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此類貸款3900萬元,解決了建寧縣翠源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收購加工竹筍面臨的流動資金缺口難題,既為企業帶來效益,又解決了筍農的賣難問題,取得良好的循環發展效應。

2.開展商標權質押貸款模式。針對建寧品牌經濟發展迅速、知名農業品牌眾多現狀,建寧縣金融部門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將商標權質押引入信貸實踐,2007年,建寧農村信用社率先在福建省內試點開辦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以省著名商標“文鑫牌”專用權為質押,向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福建文鑫蓮業食品有限公司”發放貸款90萬元。2011年11月,建寧縣農信社再次以省著名商標“華新牌”專用權為質押,向省級龍頭企業“建寧縣華新食品有限公司”發放貸款100萬元,為公司注入生產經營擴張急需的資金,企業品牌的價值效應得到體現。

三、信貸創新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實障礙

(一)農業產業化規模偏小,自身管理不規范。從建寧縣情況看,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仍較低,表現在產供銷一體化不夠緊密,農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及加工層次低,農戶參與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模式較為單一,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等。同時,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總數雖不少,但真正組織健全、運行規范、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的為數少,大多數合作組織處于初創期,規模小、資產少,缺乏實質性的產業積累資本。另外,多數龍頭企業處于初創期,規模小,效益低,產品附加值不高,或屬于家族式管理,財務不規范,信用等級低,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二)保障機制不完善,風險防控能力較弱。一是農村擔保體系不完善,擔保功能不健全。目前建寧縣有各類擔保機構9家,但服務對象多是中小工商企業和特定領域。作為農村新型經濟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沒有專門為之服務的擔保公司,處于求保無門的窘境。二是保險機構缺位,缺乏風險分散機制?,F階段介入農業生產領域的保險公司單一,而且開辦的業務品種很少,局限在商品糧種植領域,保險公司展業的積極性不高,業務難拓展。三是虧損補償不到位,補償機制不健全。沒有建立農業信貸風險基金,涉農信貸資金風險大、收益低,不能解除銀行對農業支持的后顧之憂。

(三)農村產權配套制度改革滯后,金融生態環境不理想。農業生產領域聚集著大量的生產要素及資源,然而由于相關制度不配套,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從調查情況看,當前農業生產大部分產權都不符合金融擔保抵押要求的歸屬明晰、可流轉交易等特征,特別是作為合作經濟組織最重要資產的房屋和土地,一直未得以有效激活。以土地為例,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財富,但由于土地流轉機制和市場未建立或不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質押貸款尚處初探階段,現階段土地的財富功能還遠未發揮,體現出來的僅是其保障功能。

(四)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創新能力欠缺。一是現行農村金融體系有缺陷,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銀行功能單一,農業銀行支農作用沒有完全發揮,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較弱,郵政儲蓄銀行仍以攬存為主,保險公司缺乏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二是金融服務供給不平衡。農村地區長期以來重資金歸集、輕資金發放,資金長期外流,突出表現為存款匯款多于信貸供給、人身保險多于生產保險。三是金融業務創新不夠。國有銀行實行自上而下垂直管理,山區縣域機構權限小,既沒有創新的能力,也沒有創新的條件。

四、信貸創新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引導扶持,培育貸款資質。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強對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長遠規劃。注重對農業產業化進程進行合理布局、引導扶持,積極與有關院校、科研所聯系,引進、開發良種作物,加大農產品更新換代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強化品牌意識,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二是要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經濟和資源優勢,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采取與農戶實行資本聯合、勞動聯合、科技聯合等多種方式,促使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健康發展。三是要高度重視龍頭企業與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內部機制的完善和規范運作,引導其建立規范的章程,重點規范其財務管理,增強其財務約束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四是金融部門要把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對信用等級高的給予授信方式、信用額度、利率標準、信貸種類等方面的優惠,通過正向激勵機制,提高其信用等級。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優化融資環境。一是大力拓寬農村資產擔保范圍,把農村地區產權中占主導的房產、農業動產、運輸工具等轉換為擔保資產,特別要積極探索農村建設用地的擔保方式,解決農村眾多房產不能抵押的問題。二是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貸款擔保體系,推動組建專門的農業擔保機構,并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成立貸款擔保協會等,形成政府、社會、農戶多主體共存的農村金融擔保體系。三是積極培育發展農村會計、審計、評估等中介服務體系,盡快建立農村產權相關的登記、評估、抵押、流轉等中介服務體系和流通市場,為農村經濟主體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務。四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合理引導和規范農村各類民間借貸活動,將非正規金融組織逐步納入正規金融體系建設和監管之中,使其合法化、公開化、規范化,滿足農村經濟發展中多層次的信貸需求。

(三)找準防范風險與支農平衡點,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創新力度。金融機構應加強調查研究,掌握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分布及金融需求,了解產業化發展多元化要求,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一是摸清特色產業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各環節的特點,提供周轉性貸款,保證其經營運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產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聯保貸款、組合式貸款、惠農卡貸款等新的信貸品種。三是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的范圍??蓢L試探索以農村產業組織成員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有穩定現金流的收益權、應收賬款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注冊商標權等為質押的貸款模式,多渠道支持合作社生產經營。

(四)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形成扶持合力。建立多種形式并存、功能互補、適度競爭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改變農信社在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經濟上“單打獨斗”局面。一是進一步完善現有涉農機構的金融功能。要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進程,健全制約均衡機制,提高經營能力,進一步發揮其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逐步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定位,不斷擴大其支農業務范圍。堅持農業銀行股改的“三農”職能定位,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充分發揮郵政儲蓄銀行網點、網絡優勢,創新金融產品,為農村經濟注入新鮮血液。二是積極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更廣闊的融資空間。三是加快發展農村、農業保險機構,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并通過財政補貼政策鼓勵商業保險開辦涉農保險,分散農業經營風險。四是應發揮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的資金支持作用,充分運用再貸款加大對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的有效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