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行糧食信貸改革路徑
時間:2022-08-08 09:18:27
導語:農發行糧食信貸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淮安市位于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全市耕地面積47.24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989.98萬畝,常年稻麥兩季種植,總產量458.55萬噸,是典型的糧食主產區。2017年以來,隨著農業產業化和糧食購銷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淮安糧食產業已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由產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由單一種植向產加銷三產融合提升、由家庭種植向新型經營實體升級。截至2018年末,全市已有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及食品企業283家,年產糧食制品298萬噸,產值238億元,糧食產業已成為淮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農發行作為支持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如何在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新形勢下進一步改革糧食信貸,使之從政策性糧食收儲貸款擴展成為執行國家宏觀政策、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促進主產區糧食產業化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手段,值得認真思考。
一、把握機遇,乘勢而為,實現主產區
糧食信貸資金投放方式改革發展的新突破農發行現行糧食貸款投放模式為:以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為投貸主體,以糧食收購、儲備、調銷為承貸方式,以糧食“購貸銷還”為運行方式,這樣做一方面能夠保障政策性糧食信貸資金“敞開供應”“封閉運行”“專項使用”,另一方面,存在著承貸主體限制、經營方式限制、資金扶持限制等諸多不利因素,制約了國家政策性信貸對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支持,阻礙了糧食貸款業務作為農發行主體業務在糧食主產區的改革發展。為此,必須遵循農發行糧食貸款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總體方針,圍繞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方向,積極做好糧食信貸的改革創新。(一)充分認識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對農發行現有糧食收儲信貸模式的沖擊。當前,農發行糧食收儲信貸既面臨外部糧食庫存高企、品種滯銷、購銷價格倒掛等壓力,又存在內部貸款流程繁瑣、經營機制僵化、市場化糧食收購貸款增長乏力等弊端。面對糧食產業化、市場化改革后地方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多家金融機構涉足糧食信貸,糧食產業三產融合等新現象,主產區農發行糧食信貸應當增強危機意識、競爭意識,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主動順應糧食產業化、市場化趨勢,加強內部經營機制改革,加速業務辦理時效,加大優質客戶、優質資源的發掘營銷,簡化辦事辦貸流程,改進業務經營手段,因地制宜發展糧食信貸,為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市場化改革發揮“先鋒隊”作用,為農業政策性金融創新發展增力。(二)建立糧食全產業鏈政策性信貸資金供應體系。農發行自成立以來,始終深耕糧食信貸領域,探索建立了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辦法,與糧食主管部門、國有糧食企業、民營糧食加工企業結成了相依共存的合作關系,為實現糧食產業穩增長、調結構、促產能、保安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面對糧食產業化、市場化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農發行糧食信貸將從“收原糧、賣原糧”簡單形態向糧食種植、加工、貿易全產業鏈拓展,從單一投貸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向支持糧食產業多元化、多市場主體拓展,更新信貸管理模式、創新信貸扶持方式、再造貸款審批流程、增加客戶營銷手段、拓展新型客戶群體,必將為農發行信貸管理和業務經營的改革升級新增無窮力量。要因地制宜發展,將國家宏觀戰略普遍性與區域經濟特色化相融合,增強政策性銀行創新意識、發展意識,在主產區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改革發展糧食信貸,實現拓展業務,壯大經營實力,為糧食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改革發揮“主力軍”作用,為農業發展增添內生動力。(三)積極引導糧食收儲貸款向生產流通領域延伸拓展。圍繞糧食產業化、市場化,農發行糧食信貸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要圍繞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以拓產能、調結構、增產值為方向,以國有糧食收儲和糧食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為承貸主體,有序調整糧食貸款從“收原糧、儲原糧、銷原糧”的單一信貸方式向糧食種植、糧食加工和市場供給多途徑轉換。一是通過國有糧食收購企業的“訂單農業”“訂單收購”發放糧食訂金貸款,通過糧食收購企業與種糧大戶、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實體之間簽訂的糧食收購訂單,在訂品種、訂數量、訂價格、訂時限的基礎上,由國有糧食收購企業承貸,在糧食收購貸款中發放,以不高于訂單價款50%、不低于20%比例的數額,以糧食收購訂金的形式,于糧食種植期內提前分批支付給農民,使糧食收購資金超前轉化為糧食種植的啟動資金,這樣做,既可使農發行政策性糧食收購資金轉化為扶持糧食生產的農業生產資金,又可超前調控糧食種植,從“種什么,收什么”被動性收購轉變為圍繞市場“收什么,種什么”的主動性生產,促進糧食種植市場適銷,提升糧食貸款支農成效。二是對主產區糧食龍頭加工企業、成品糧企業增加貸款,以促進主產區糧食產業的規模擴大、品質提升和技術升級改造,要充分認識近年來主產區名牌大米、面粉等品牌效應的區域優勢,充分注重主產區糧食種加銷三產融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增加糧食貸款,促進糧食產業化提級擴容。要擇優投貸,選擇具有主產區名牌大米、面粉等品牌效應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食品生產企業投放貸款,投貸方式可以是企業+農戶的“訂單農業”糧食收購貸款,可以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技改項目貸款,可以是企業承包土地、專項糧食種植的“特種農業”貸款。總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擴大和提升糧食產能,增加糧食貸款總量、改善糧食貸款管理為方向,實現農產品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加大農發行糧食貸款經營機制改革,主動應對激活市場,深化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的宏觀要求,增加對市場適銷優質原糧的資金供應,壓縮普通糧、大路貨的收購供應,對具備財政補貼的重點糧、特色糧優先保障資金供應,以達到“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的宏觀調控目標,進一步理順政策性糧食資金供給,同時,優先做好糧食收儲貸款改革,在農業農村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等多方面投資融資。拓展業務,是農發行主動順應國家戰略,進一步增強政策性銀行大局意識、擔當意識的重要體現,使農發行在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中促進自身發展,為農業提質增效導航添力。
二、市場導向,務實推進,加速糧食貸款結構優化、總量增長、質效提升
(一)調整結構。有序壓縮糧食儲備類貸款增量,擴大糧食產業化、市場化糧食貸款投放,促進糧食市場流通,促進糧食產業的結構優化、質效增長,使糧食貸款投放從保收購、增庫存向促流通、促產能轉變。(二)優化儲備。圍繞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業三產深度融合的思路,使糧食貸款從保證收購不打“白條”向促進糧食產業化生產、滿足糧食市場化需求的內生發展動力轉變,實現壓庫存、促流通、提糧質目標。一是中央儲備糧貸款要落實“專庫、專田、專用品種”,在經過認定的企業自有倉庫儲存、在國家和地方政府認定的基本農田收購、收購優質品種和優質糧食。二是地方性儲備糧“以銷定貸”“以產定貸”,必須于貸前落實下游糧食加工企業,簽訂真實有效的銷售合同,明確銷售期限,以成品糧加工、市場化銷售為前提,實現地方性糧食有限儲備、有序儲備。三是改進糧食收儲質量認定標準,增加“農藥殘留物檢測”“糧食營養成分檢測”兩項指標,并以此作為收購價格認定標準。(三)增加供給。適應主產區糧食產業化、市場化趨勢,加大對糧食產業多元市場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一是對經營狀況良好、資產實力雄厚的規?;洜I糧食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購銷、物流企業,可擇優納入農發行信貸客戶群,直接投放糧食貸款,多方面、多層次扶持其生產流通。二是在糧食加工企業、糧食物流企業市場風險難以把控的地區,仍堅持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及其基層庫點為承貸對象,以糧食產業化、市場化收購貸款為貸款方式。三是改革投貸方式,在落實市場銷售途徑、落實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雙向前提下因地制宜擴大糧食收購貸款的投放數額,增加投放方式,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經營,適當開展與糧食加工企業的聯營收購貸款、糧食代收代儲貸款、優質糧專項收儲貸款等多項糧食貸款。四是市場化投放,以銷定貸、以效定貸、優質優價、收優限劣,在糧食收購全程實施合同管理,全程注重質量標準。(四)優化管理。進一步調動基層農發行擴大糧食貸款投放,激發糧食貸款管理的內生動力和經營活力。農發行基層縣(區)支行是糧食貸款投放管理的實際操作者。農村農業千變萬化的差異性現象、糧食生產經營瞬息萬變的市場化特征決定了農發行糧食貸款必須實施以縣(區)支行為核心的一線經營、一線管理模式。一是在管理上,確立縣(區)支行貸款地域管理、授權審批模式,凡縣(區)范圍內所有糧食貸款全部由縣(區)支行包放、包收、包管理。行長是糧食貸款審批者和信貸管理第一責任人,信貸主管為糧食貸款責任信貸員,客戶經理分工包片包企包管理,在基層行形成“行長—信貸主管—客戶經理”三級管理、層層負責的責任體系,在此基礎上,健全糧食貸款常態化、多元化投放管理格局,凡納入農發行糧食貸款投放范圍的客戶,只要程序合規、手續齊全,均可隨時申請、隨時投放。二是厘清農發行地(市)、縣(區)兩級行糧食貸款分層管理模式:地(市)分行管計劃、管宏觀、管客戶信貸準入;縣(區)支行管收放、管經營、管客戶營銷。三是促進創新,在保障糧食貸款“專款專用”的原則上,在切合各地農業生產與糧食經營實際的基礎上,以促進糧食貸款提質增效為目標,鼓勵各地各行因地制宜創新糧食貸款投放新思路,形成切合實際、形式多樣的糧食貸款管理新模式。四是加大考核,按照糧食貸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的基本要求,對基層行經辦人落實經營績效獎懲制度,以調動基層行又多又好投放管理糧食貸款的積極性、主動性。(五)防控風險。把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流通、產業化發展作為農發行防范糧食貸款風險的重要路徑。通過國有糧食收儲企業與糧食加工企業的深度合作,促進糧食收儲加速周轉,貨暢其流;通過糧食產業化,延伸糧食產業鏈的方式,實現糧食增值,避免虧損風險;通過細分客戶群、實施差別化、精細化信貸管理的手段,進一步提升市場化條件下農發行糧食貸款風險防控的有效性、實用性。
三、延伸服務,綜合發展,以糧食信貸
改革帶動業務經營總體推進圍繞糧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總體要求,遵循糧食產業化、市場化客觀規律,農發行糧食信貸業務拓展要適時跟進,全面發展,形成支農服務新動力。(一)信息管理,建立區域性糧食產銷信息監管網。農發行縣(區)支行作為業務經營和客戶營銷的主體,要建立健全本縣(區)范圍內糧食種植、糧食加工、糧食貿易三類客戶信息檔案,一是按項目適時調查記載納入統計的規模經營種糧大戶、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糧食生產主體產業信息;二是按種類適時調查記載本區域內規模經營的糧食加工企業(含食品生產企業)、規模經營的糧食貿易公司、農民經紀人等糧食經銷商三類涉糧經濟實體的生產經營信息;三是適時調查記載本區域內農田面積及糧食播種面積、糧食作物產量、糧食作物成本、糧食播種品種、糧食主要品種的市場行情等要素,全面掌握農業生產經營各相關主體的真實、詳細情況,以達到有的放矢拓展業務,實現主產區農發行經營管理“知農情、知糧情、知行情、懂經營”的基本要求。(二)配套投貸,開拓支農發展新動能。一是“藏糧于地”,投放農田基本建設貸款:對承包主體落實、糧食生產能力亟待提升的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以貸促建,向農田產權所有者村集體投放單筆數額在100-500萬元、期限為3-5年的農田基本建設貸款。項目竣工后,以財政補貼資金和土地承包費還貸收息。二是“藏糧于技”,投放農業設施改造項目貸款:對地方政府立項支持的糧食育種工程、農田水利工程、農業機械購置等農業技術提升改造的重點項目,向直接施工企業或農戶投放單筆數額在50-300萬元、期限為3-5年的農業技術改造項目貸款。項目竣工后,以財政補貼資金和企業收益還貸收息,促進糧食生產能力提升。
作者:張國華 單位:農發行江蘇省金湖縣支行
- 上一篇:人民幣區域國際化問題分析
- 下一篇:普惠金融信貸風險防控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