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業務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成效
時間:2022-09-15 10:13:52
導語:貸款業務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劇。按照國家政策的規定,各省市縣也加大了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從而不斷減輕了中小型企業的資金壓力。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解決工業園區內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為促進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提高中小型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為提速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本文就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對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為提高企業融資水平和擴大“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提供建議。
關鍵詞: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效
2019年12月23日有關負責人考察成都銀行自貿區支行時仔細了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在哪兒、貴在哪兒,需要政府幫助解決什么,并表示國家將進一步研究采取降準和定向降準、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多種措施,推動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明顯緩解。貴州省以農業為主轉化為以工業為主經濟模式,導致貴州省工業起步晚,基礎差、總量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與全國整體水平相比相差勝遠,全省中小型企業居多。近年來,全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全省工業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數量增長較大。為了增強企業的發展,提高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能力,資金的需求對中小型企業至關重要。為進一步優化全省上下的營商環境,為企業解決經營性資金的需求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的精神,貴州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由省級部門、產業園區共同籌措資金與銀行合作設立企業貸款風險代償補償金作為增信手段,為產業園區企業申請獲得1年期以內、500萬元以下日常經營周轉的資金貸款,且貸款利率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上浮不超過30%的貸款業務模式,主要支持產業園區有融資需求,但抵押擔保達不到銀行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該模式為“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模式。主要針對在全省的產業園區的中小型企業。從而為貴州省產業園區的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有利條件,進一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一、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的成效
(一)取消抵押物貸款的作用
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金融體系不斷對融資的風險進行控制,導致金融體系的放貸資格審批要求非常苛刻,資產的抵押擔保成了中小型企業大難題。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融資工具的啟動,由省擔保公司和各縣區市產業園區按1:1的比例出資存入合作銀行作為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按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的8倍安排信貸規模向園區企業提供貸款。園區企業通過各縣園區管理部門審核通過后即可享受500萬元以內的經營性貸款。為中小型企業的生產經營在金融體系內解決貸款抵押擔保的困難。
(二)降低了貸款的“門坎”
中小型企業正是起步階段,首先,高層次管理人員不多,主要是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造成企業存在重大決策上的缺陷;其次,產品在市場沒有核心的競爭優勢。因此,在金融體系中是風險較高的企業,很難得到貸款的支持?!百F園信貸通”的申報條件和支持標準為:一是符合國家中小企業規模類型;二是具備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資信調查和授信的要求;三是符合產業發展導向,技術有優勢,產品有市場等;四是符合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要求;五是具備正常生產經營條件;六是除新建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外,年度稅收在10萬元以上。按照該申報條件和標準,降低了中小型企業在金融體系中的貸款條件,使中小企業很容易在銀行取得貸款。
(三)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降低了成本
中小企業的生存一般是采用低利潤,低價格的優勢在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但因中小企業得不到金融體系的支持,大部分企業采用民間高利貸的形式取得資金支持,導致部分企業因大額的利息費用而破產?!百F園信貸通”的啟動,支持了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并且貸款利率不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基礎)利率的30%,該融資工具的啟動,對中小型企業如同“雪中送炭”。如:2015年某縣一家企業因民間高利貸每月利息費用在2萬元以上,正處于破產的邊沿,在本年度該縣啟動“貴園信貸通”放貸挽救了該企業,目前該企業已償還了所有債務。融資成本的降低增加了中小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保障了中小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二、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的不足
(一)放貸未考慮企業的需求
中小型企業融資的需求主要是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每個企業自身情況不一樣,資金的需求時間不一樣,每個行業的生產周期不同,資金的需求已不同。如:茶葉加工企業資金的需求主要是在3月至5月份收購茶葉;煙花爆竹企業的資金需求主要是在7月至9月份購置材料;糧食加工企業的資金需求主要是9月至11月份收購糧食。對于“貴園信貸通”的貸款周期為一年,資金的放貸沒有考慮企業的需求情況,如某縣為例:與省擔保公司和銀行簽訂的合作時間是元月份,銀行和園區評審企業的時間一般在3月份,資金放貸的時間一般在4月份,企業不申請貸款,后期害怕銀行不放款。因此,對茶葉加工行業已超過了資金的需求時期;對煙花爆竹和糧食行業增加了企業的利息費用。
(二)銀行執行力不夠
銀行體系風險管理的嚴緊,掌控放貸的穩健性,追求放貸的收回率和企業償債能力。對“貴園信貸通”的貸款模式不放心,對企業的發展執觀望狀態。因此,在企業達到“貴園信貸通”貸款條件的情況下額外要求企業股東及股東家人作擔保,加大了企業融資的條件,使一部分企業出現股東糾紛而不能申請“貴園信貸通”貸款。如:某縣一企業,因企業管理者采用承包的方式經營企業,但因資金問題申請“貴園信貸通”貸款,就因不能提供股東擔保而無法申請貸款;另一企業因股東產生經濟糾紛在法院執行中也不能申請“貴園信貸通”貸款。從而導致企業失去“貴園信貸通”貸款機會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
(三)企業自身信用度不夠
“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主要是滿足企業一年期的生產經營資金需求,并要求在一年期之內償還,其目的是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并在企業生產周期完成后償還貸款。根據某縣在近幾年來的“貴園信貸通”貸款情況看,每年貸款的企業數在不斷增加,每年放貸金額卻不斷降低,主要原因是多數企業到期后申請續貸,部分企業已申請續貸達三年以上。導致企業獲得“貴園信貸通”貸款產生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企業用于購置固定資產;二是企業用于償還舊債;三是企業用于其他投資等情況。因此,多數企業不是為生產經營而申請“貴園信貸通”貸款,導致不能按期償還。不僅改變了“貴園信貸通”貸款用途,而且失去銀行對企業的信用。部分企業在申請貸款時放大投資規模,擴大生產經營的形式提高貸款的額度,造成到期無法償還。為了不影響信用度申請續貸成為企業長期占用額度的形式。
三、提高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的對策
(一)將放貸變為下達額度
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籌集資金成本最低的方式,但銀行貸款融資難和融資慢的問題給中小企業帶來了不便。企業急需資金時,銀行長時間不能發放貸款,企業只能采用民間借貸作為急需之用,導致貸款的成本增加。貴州省人民政府出臺“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就是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已需要銀行發放貸款才能完成,融資慢的根源還是不能治理。因此,為了解決融資慢的問題,建議銀行將發放貸款改為下達額度,就是銀行和縣區管委會先對企業進行信用度、投資規模、生產規模和納稅情況等進行調查,調查后由銀行評估下達企業多少額度,企業在銀行的監督下和下達的額度內隨時使用,銀行按企業的使用情況測算利息,企業可以在一年內隨時進行還款。既能保證企業的及時用款,也能降低企業的利息,還可以引導企業及時還款。
(二)改變銀行的角色、加強對企業監管
貴州省“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與銀行簽訂的具有貸款風險補償金的功能,銀行在辦理“貴園信貸通”貸款業務時已經降低了銀行的融資風險。銀行應該簡化審批流程、取消企業擔保、放寬貸款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投資有規模、生產有能力、產品有市場的中小企業的用款額度。并建立一套信貸管理風險控制機制,強化對企業的監管,改變銀行嚴放貸、重擔保、輕監控的角色,提高中小企業用款效益,增強中小企業的償還能力。
(三)改變對企業的管理模式
銀行和縣(區市)管委會制定“貴園信貸通”貸款額度的管理制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企業用款額度的管理要求,企業用款必須是體現生產經營方面的費用,由銀行直接支付到企業的材料供應商;二是要求所有使用“貴園信貸通”貸款額度的企業的基本賬戶納入下達額度的銀行進行管理,保證支出的用途和收入及時還款;三是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要求企業在資金活動、社會責任、資產管理等方面作規范的控制;四是加強企業銷售的引導,提高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
四、結束語
總體來講,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銀行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自立自強的能力。貴州中小企業的體量大,起步晚,資源不足,對企業的發展影響嚴重。為了提高貴州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不斷的改進措施支持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由于政府支持的有限性,銀行要解放思想,認真分析市場變化,擴大對貴州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企業自身要轉變觀念,誠實守信,規范經營,落實社會責任走上健康、長久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楊光祥.淺析貴州省工業經濟的發展[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理論版,2013(01):44-45.
[2]楊上誼.貴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20(18):141-143.
[3]樊興穎.貴州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07):107.
[4]樊江偉.綠色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20(32):13-14.
[5]張小華.貴州省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4):29-30.
作者:王強
- 上一篇:失業保險功能轉型與制度分析
- 下一篇: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