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治理結構特點演變論文

時間:2022-04-13 10:06:00

導語:企業治理結構特點演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治理結構特點演變論文

內容摘要:企業治理結構與產權制度密切相關,徹底改變溫州現行家族制的治理結構不僅僅是引進職業經理,關鍵在于產權制度的變革。邊界模糊的企業聯合體組織發展,有再造企業的治理結構的作用。社會資本沖淡家族資本,才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管理體制。

關鍵詞:企業治理結構家族制中間組織

企業的治理結構較多被看作是一種制度安排。斯坦福大學的錢穎一教授認為,公司治理結構是用來支配若干在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團體,包括投資者、經理、工人之間的關系,并從這種聰明中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李南開大學維安教授對公司治理概念的理解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公司治理是一種合同關系,規范公司各利害相關者的關系,約束他們之間的交易,來實現公司交易成本的比較優勢;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權、責、利,這又包含二層意思,其一,公司治理整頓是在既定資產所有權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權形式不同,公司治理的形式也會不同,另一層是,所有權中的各種權力就是通過公司治理整頓結構進行配置的。這兩方面的含義體現了控制權配置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密切關系:控制權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公司治理整頓是控制權的實現。筆者認為,企業的治理結構是一套以合約關系配置處理權、責、利關系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控制權的問題,而控制權取決于企業的產權制度。

溫州企業的家族制治理特點及弊端

在溫州古典模式中,大多數溫州企業實行家族制,從而企業的治理結構呈現以下特點:企業所有權主要由家族成員控制;家族中輩份、資歷最高的成員便成為企業的最高領導人,可以獨裁式地指揮家族企業的事業,保證了決策過程的迅速性;經營者激勵約束雙重化,可以有效克服委托制的弊端;企業創始人的獨創精神和獨特的個人魅力,無形中減少了企業內部為爭奪權力的斗爭,降低了企業內的交易成本。家族制的這種企業治理結構順應了早期溫州古典經濟特點,企業規模不大,管理簡單,所以,采用家族制交易成本較低。

隨著規模經濟發展,溫州企業的家族治理機制弊端漸露,近年來,企業超越家族制的呼聲漸高。美國學者麥迪思借助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對家族企業治理模式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企業是個有機體,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中,其生產經營管理是有不同要求的,其中從誕生期到學步期離不開創始人的精心呵護,企業創始人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使其對企業比其他任何人具有更強的愛心及控制欲。與此同時企業家為了企業,全家自下而上可以不顧回報地全身心地付出,這也是其他人所難以做到,此時的企業完全離不開創建它的企業家,這如同一個嬰兒與母親的關系,也正因為有了企業創始人的這種創業熱情,才使得企業能順利誕生與成長。然而,家族式經營妨礙現代營銷營運,管理基本上沿襲傳統方法,家族文化傳統對外人的排斥,使得啟用專門的經理管理步履維艱,“五緣”關系(即血緣、親緣、地緣、學緣、業緣關系)成了困擾“溫州模式”最大的問題。

當市場競爭的各種條件要求家族企業突破自身的界限、以社會資本融合家族資本、與非家族成員共享企業的資產所有權、剩余索取權和經營控制權時,或者,當家族成員缺乏經營管理能力而需要外聘職業經理人時,家族企業的封閉性與權利的高度集中性勢必阻滯這一過程。這時的家族企業組織就是不合理的,其管理也必然是低效的。

溫州家族企業治理結構演變的兩條路徑

李維安教授等認為,東南亞各國家族企業所表現出的企業與家合一、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主要由家族成員控制的特征,決定了對這些國家家族企業治理模式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研究應從三個緯度展開。這三個緯度分別是企業緯度、家族緯度和所有權與經營權緯度。企業緯度主要是依據企業的生命周期原理把東南亞國家家族企業的成長劃分為創業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三個時期。家族緯度主要考察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創業者家族成員是如何進入并控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緯度主要考察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如何在家族成員之間進行分配的。

王宣喻、儲小平的分析指出了家族企業這樣一條演變路線:從業主制(業主一人擁有和管理控制)或合伙制企業,到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即創業者家庭成員管理經營的企業,再到由企業主家族成員壟斷經營控制權和企業所有權的純家族式企業,再到有朋友、鄉親等熟人擔任部門經理的準家族式企業,再到引入陌生的非家族經理人員的混合家族式企業,經過一個家族企業臨界點,最后變成股權分散化的公眾公司。

溫州古典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正是體現在企業的控制權由企業主及其家族成員壟斷逐步向管理者階層轉移的過程。溫州一些大企業在發展中發現,管理協調比市場協調能帶來更大的收益、更低的成本,便開始產生對外來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且愿意將企業實際控制權向這些專業人才手中轉移,從而引起企業形態的變化。引入外來的中階經理是私營企業治理結構演變中的重要一環。而從家族制走向股權分散化的公眾公司,社會資本沖淡家族資本,勢必從整體上改變企業的治理結構,從而造成企業權、責、利的重新配置。分述如下:

溫州傳統治理結構超越之一:不是通過企業主的“五緣”圈子而來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進入企業。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進入企業是企業從古典走向現代的一個重要標志。錢德勒在其巨著《看得見的手》中,考察了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美國的工業在生產和分配領域中所經歷的革命性變革,指出促使現代工商企業形成的力量源泉是一群支薪經理們所進行的開拓性的職業管理協調工作。錢德勒在該書中為“現代企業”下的定義也同樣成為經典:“由一組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所管理的多單位企業即可適當地稱之為現代企業?!辈皇峭ㄟ^企業主的“五緣”圈子而來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進入企業是溫州民營企業由古典企業走向現代企業的一大標志。

溫州的天正集團較早引入職業經理,在進行產權制度調整的同時將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引入企業。1997年,在內部發展了一百多名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優秀員工入股;同時在外兼并了19家企業。這種情況目前在溫州的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如德力西集團、莊吉集團、報喜鳥集團以及紅蜻蜓集團等比較普遍。

溫州傳統治理結構超越之二:邊界模糊的企業聯合體組織發展,導致企業產權變革,從而再造企業的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是和產權界定與安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實際上,公司治理結構強調的是圍繞公司產權關系所作出的權利安排,公司治理結構研究的是在這種權利安排所規定的責任和利益邊界下,包括股東在內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作用,以及他們在運動中達到一種制衡狀態。

近年來,溫州的企業聯合體組織獲得廣泛發展,企業聯合體組織包括企業群、聯盟組織、虛擬企業組織和企業集團。這種企業聯合體組織按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論點,屬于企業與市場間存在的“中間組織”?!爸虚g組織”的根本特點是帶有企業和市場的雙重特性,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市場不是純粹的市場,企業中存在著市場,市場中存在著企業。企業群、聯盟組織、虛擬企業組織、企業集團是“中間組織”的現實的實現形式,介于純市場和企業之間,比市場穩定,比層級企業組織靈活,因而,具有某種特質上的相似性。近年來,溫州虛擬組織的發展與企業集團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傳統的家族制產權結構與治理結構.虛擬組織的發展推動了家族企業向社會開放產權的進程。虛擬經營的移入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在家族經營與現代企業制度中找到一種比較好的結合點。虛擬經營是一種體制外的革命,但是所形成的一體化帶來了新的資本運作方式。溫州目前服裝業與鞋業廣泛開展虛擬經營,這些企業的外圍企業不斷增加從而在聲勢和規模上不斷壯大,但極少有實質意義上的控制權,很多僅停留于品牌的虛擬組織形式,未能完成產權的實質性改造,企業管理權上雖有改變但是作用沒有企業的縱向一體化與橫向一體化發展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大。

企業的縱向一體化與橫向一體化發展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按照產權經濟學的觀點,產權功能發揮的基礎是產權關系明晰。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應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行產權利益主體多元化。產權利益主體多元化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溫州民營企業規模的擴大,各種所有制相互滲透,企業各種融資渠道更加便利,企業之間的兼并、合并常有發生,因此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便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方面看,溫州的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的發展堪稱典范。

1999年始,德力西參與國企改革,整體并購擁有1200多名在職職工、近千名退休職工的杭州西子集團,半年就扭虧為盈,實現了民營與國有混合經濟的協調發展。德力西從產權制度的變革、管理制度的創新、經營方式的轉變,進行不斷的創新。

正泰公司在發展初期,借助正泰的品牌,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按控股的比例完成對多家企業的吸收。接著,為了解決分散獨立法人的管理不便,正泰公司對原有家分公司和數百家成員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打造出一個擁有多層結構的集團公司。1994年2月正泰集團公司成立時,總資產已達5000萬元。同時集團所屬的50多個企業重新組建為兩個股份有限公司和三個有限責任公司,取消成員企業的法人資格,企業老板變成了小股東。到1998年,正泰集團已初步形成了低壓電器、輸變電設備、儀器儀表、通信電器、汽車電器等多元化產業格局,總資產達8億元。這時的正泰再也不是一個家族企業,而是一個企業大家族。

對南氏家族股權的瓦解只是南存輝對家族革命的前奏。接下來,是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有能力的股東掌權,沒有能力按制度考核不行的股東必須“下課”。從而建立健全了“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形成了三會制衡、三權并立機制,初步形成了以公司總部為投資中心,以專業總公司為利潤中心,以基層生產公司為成本中心的“母子公司管理體系”。按照正泰的發展目標,其最終要建立“股份社會化”的產權制度,從家族企業走向企業家族。采取公司控股、員工持股、社會參股的股份政策,不斷使股份公司社會化、知識資本化和資本知識化。這一發展路徑對溫州家族企業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

結論

公司的產權結構與促進公司經營運作的治理結構之間具有相關性,因為它對公司治理結構作用的發揮具有正面或負面效應,從而產權結構的變化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進將產生深遠影響。這樣公司產權結構優化的直接效果就是通過產權主體的變化或制度的安排上,特別是控制權的轉移,將以強制性的手段約束公司法人治理的失誤,推進公司治理結構的進一步改善,提高產權結構的效率,維護各產權主體的利益。

溫州企業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關鍵并不在于引進不屬于家族圈子的支薪經理,實際上,很多企業雖然引進了支薪經理,最后由于支薪經理與傳統的治理結構不相容而退出,所以,溫州企業走向現代企業制度的關鍵是用社會資本改造、沖淡家族資本,從而引發一場深遠的治理結構的革命。溫州近年來通過大量的中間組織形態對傳統的家族制企業進行產權的改造,使企業的資本逐漸成為社會資本。

在大量的中間組織形態對傳統的家族制企業進行產權的改造中,我們應該注意兩種趨勢,虛擬經營的發展趨勢與企業集團化趨勢。許多資源互補性的企業之間較多采取虛擬經營的方式進行暫時性有限的合作,正泰公司的做大關鍵是向小企業和作坊開放正泰這一品牌俱樂部,集團公司以無形資產名義擁有所有成員企業的股份,正泰公司實體的生產企業與虛體的正泰品牌俱樂部融為一體,最終走向“股份社會化”,從家族企業走向企業家族。通過這一路徑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才能穩固,才有真正的權利與權利的相互制約與權責利的重新安排,換句話說,才能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

參考資料:

⒈青木昌彥、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⒉張苗熒,《溫州模式的營銷批判與自我揚棄》[J],商業時代,2003年,,第3期

⒊王宣喻、儲小平,《私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演變模式研究》[J],經濟科學,2002年,第3期,

⒋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

⒌樊行健、李釗、朱振宇,《公司治理結構和產權結構優化》[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23卷,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