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陪審制度思考論文

時間:2022-04-11 06:58:00

導語:改革陪審制度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陪審制度思考論文

我國進行司法民主與公正為核心的司法制度改革陪審制度在維護司法公正與促進政治民主方面的固有價值又被社會重新喚起。陪審制度作為審判組織的重要內容,在現行的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中均有規定。但是也有不少法院實行陪審制度流于形式,甚至一些法院認為實行陪審制度審判效率低而取消了陪審制。當前,實行陪審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陪審制適用的案件范圍不清;陪審員的選舉和委任工作較為混亂;陪審員并未實現與審判員相同的職權,即使參加庭審也只是陪而不審;經濟社會人們不愿犧牲個人利益參與審理等。

陪審制要在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體現其存在價值,不僅要有組織法和訴訟法的原則性規定,還必須要有符合實際需要的可操作的具體規定。

一是規定陪審案件的范圍。按照我國現行法律的有關規定,人民陪審員制度僅適用于一部分一審案件的審判之中。至于究竟哪些案件的審判由人民陪審員參加,法律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完全由法院自行決定。陪審案件范圍的規定太窄,不足以充分顯示我國陪審制的優越性,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的范圍應當越寬越好,在二審與再審案件中也應實行陪審制度。目前完全適用是不現實的,我們可適當擴大一審案件的范圍,對于一些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和與人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案件,可以適用陪審制度;還可以由當事人申請適用。

二是規定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按照我國法院組織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除了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以外,凡是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23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有的學者認為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年齡和行為能力,人人都有權擔任陪審員,對此不宜作過多的限制,否則不利于公民對司法的參與,也就體現不出陪審制度的民主性質。但由于法律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它對從業人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要保證陪審員切實履行好陪審職責,就必須對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作出限制。由不熟悉法律的當地居民擔任陪審員,參與審判活動,是世界各國設立陪審制度的一種基本思想,但在目前條件不具備的地方可優先從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非法律從業人員中選取。另外針對一些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案件,吸收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專家、技術人員參加審理是非常有益的,這樣可以保證人民陪審員的素質與其所負職責相適應,有助于彌補法官專業知識的不足,對于推進案件的順利進行和糾紛的合理解決具有重大意義。

三是規定人民陪審員的產生辦法現實中陪審員的產生渠道非常混亂,有的由有關單位推薦,有的由民政部門指定,有的由人大進行選舉,有的甚至由法院直接進行任命。對此應進行統一,按照我國現行訴訟法的規定,陪審員在訴訟中與審判員行使同樣的審判權力,處于“準審判員”的地位,應當只有法院的同級人大常委會才有權決定陪審員的任免,因為按照我國現行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的副院長、庭長和審判員均由其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即行使審判權的人員只有立法機關才能決定,它體現了司法人員產生的嚴格性。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目前我國的陪審員一般都采用任期制,而非個案制。在實際工作中,通常的做法是,當某個案件的審判需要陪審員的時候,負責該案審判的法官在本院陪審員“候選名單”中挑選。不少法官樂于挑選那些與自己關系比較好或比較熟悉的陪審員的作法屢見不鮮,這顯然會削弱人民陪審員對法官的制約作用。而且陪審員的任期太長不利于調動和保持其參加審判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發揮陪審員在審判中應起的作用。這種作法顯然有悖于設立陪審制度的初衷,因而也就失去了人民陪審的意義。因此對于適用陪審制的個案,陪審員應在具有人民陪審員資格的人員中隨機抽取,采取“一案一選”、“一選一任”,奉行回避的方針,可更大限度地擴大民眾對司法的參與,增強陪審人員的責任心。

四是陪審員能否切實履行對專業法官的監督職責,是實行陪審制度的關鍵。而監督的前提是保證陪審員能真正履行審判職責,并能在履行職責中享有獨立于法官的權力。按照法律規定“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故有關審判員的一切規定同樣適用于陪審員。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法官往往在庭審時安排陪審員宣讀一些程序性文字材料,如有關案件當事人權利的規定等,就算陪審員參與審判活動了。至于評議的時候,陪審員一般都會舉手同意法官的意見。所以要讓人民陪審員更加切實地參與到訴訟的各個環節中去,如在庭審時可由法官主持和引導,由陪審員負責認定事實;合議庭評議時,陪審員可單獨寫出書面意見,附于合議庭筆錄中。當陪審員發現審判程序違法、職業法官在案件審理中有徇私舞弊等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法院院長或審判委員會如實反映情況,提出意見等。目前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切實落實人民陪審制度,增強了審判工作透明度,促進了辦案質量和效率的提高。該院嚴格陪審員任職條件和選拔程序。要求陪審員必須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較高,熱心審判事業,在當地有一定威信,能代表人民利益、反映群眾呼聲;人民陪審員的人選由法院和當地黨委共同協商提出,由院長提請區、鎮人民代表大會差額選舉產生。為了保證陪審員履行職責,強調人民陪審員在履行職責時與審判員享有同等權利,合議庭要認真聽取他們對案件審判的意見;為了提高陪審員素質,定期對陪審員進行培訓,組織學習新出臺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對沒有工資收入的,參照當地職工收入標準,給予適當補助,使他們安心地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