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10:17:00

導語: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引發心理沖突和行為失范;傳媒暴力的泛濫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誘因;不良交往是導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直接動因;其中包括:傳媒暴力是指大眾傳播媒介中的暴力內容和滲透的暴力思想,很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是從不良交往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實行綜合治理,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各種消極因素,堵塞其犯罪的源頭,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會預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這也是一個健康、和諧社會的責任,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引發心理沖突和行為失范

現階段我國正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重建立、發展、完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刺激和強化了人們的物質欲望和要求。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是實現商品的價值,追求高額利潤。貨幣在社會生活領域的廣泛運用和巨大作用,極易使一部分人的價值觀發生傾斜和逆轉,從而產生極強的物質欲望和非法占有意識。當外部強烈的物質刺激與內部強化的物質欲望交互作用時,一些原本自制力較差或人格發展欠完善的少年就可能鋌而走險,以包括暴力形式在內的違法犯罪手段去滿足其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這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搶動等物欲型犯罪所占比例最高的深層次原因。當他們強烈的物質欲望無法通過合法形式得到滿足時,由于其思維方式簡單,行為的隨心所欲和無所顧忌,他們便可能選擇簡單而直接的方式如搶劫去滿足自己。此外,在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社會不同階層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不同,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檔次逐漸產生差距,這便使一些人處于相對貧困之中,產生相對被剝奪感。這一“吃虧”的缺憾感也使一部分人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失衡,其中頭腦發暈發熱的便可能通過犯罪去謀求補償。

二、傳媒暴力的泛濫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誘因

傳媒暴力是指大眾傳播媒介中的暴力內容和滲透的暴力思想。傳媒則是指書刊、報紙、電影、廣播、電視、互聯網、錄音錄像帶和光碟,計算機多媒體、全球性信息通訊網絡等信息傳播工具。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接觸傳媒暴力的機會和條件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電視暴力以外,書刊、錄像、電影、電子游戲、卡通漫畫、互聯網甚至音樂都成為傳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新寵。可以說,傳媒暴力日漸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對未成年人來說,傳媒暴力的濫泛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特別是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據行為科學的理論,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而其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因此,被傳媒暴力淹沒的人或多或少地會滋生暴力意識和暴力傾向。特別是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的少年,他們對外部世界新信息的好奇和渴求使其成為大多傳媒的最大受眾群體,而是非觀念模糊、自控能力差和反叛性強的特點又容易使他們受到傳媒暴力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并進而不知不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根據美國犯罪部門的抽樣調查,65%的青少年暴力行為直接受到傳媒不良信息,特別是暴力信息的影響。我國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也顯示,65%以上的工讀學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違法犯罪之前均直接接觸并受過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主要媒介是錄像、書刊、電影、電視、廣播、游戲和多媒體等。傳媒暴力給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了生動具體的例子。在西方工業國家中95%的人是通過新聞媒介取得他們對犯罪活動和犯罪分子的“經驗”的。1999年4月美國科羅拉多州克倫拜恩中學搶擊案中,罪犯哈里斯和克利伯德身穿黑色風衣持槍打死12名同學和1名教師,其犯罪情節同影片《籃球日記》中的情節就有著驚人的相似。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傳媒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

三、不良交往是導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直接動因

實踐表明,很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是從不良交往的。這種不良交往首先表現為同齡群體的交叉感染。社會心理學認為,未成年人都具有強烈的求同歸屬感,這是由人的社會性所決定的,即未成年人都有一種向往和能動地適應群體生活的“相群性”,都有希望得到社會和群體的承認、保護、尊重、友誼、力量等心理欲望。這種心理欲望的滿足,可以給人一種歡樂和愉快的感覺,會形成個人的集體感、榮譽感和友誼感。相反,一個人如果被排斥在群體之外,就會感到孤獨、自卑等,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和行為,給自身和社會帶來危害。尤其容易導致他們要求與自己境遇相同的人結成不良群體,在群體中尋求尊重和接納。實踐中未成年人犯罪團伙的形成很大一部分開始都是為了尋求感情上的歸屬感或“同病相憐”而聚在一起。無論是在校經常受批評、名聲不佳、師生都疏遠的“雙差生”,還是因家庭破裂、遭人歧視,心情都悶的未成年人,他們都同原本最重要的社會化場所——家庭、學校只有薄弱的聯系,喪失了健康的感情基礎,內心充滿孤獨、自卑,覺得自己是社會中多余的,因而迫切趨向“理解”自己的團伙尋求認同,以克服孤獨帶來的恐慌。雖然他們一開始只是偶爾聚在一起閑聊、游逛、抽煙、喝酒,彌補心靈空虛,發泄心中郁悶,以滿足心理需要,但時間一長偶爾相聚已難以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要。同時,由于無聊無知而盲目尋求刺激,逐漸發展為團伙犯罪,從而,沿著“個體——小群體——不良群體——犯罪團伙”的軌跡發展變化,甚至演變為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這也是近年來未成年人團伙暴力犯罪猖獗的主要原因。另外,不良交往還體現在與違法犯罪人的交往上。據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犯罪前,有71.8%的城市未成年犯結交過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農村未成年犯為57.5%。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置身其中的少年很少能夠出污泥而不染。對此,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薩瑟蘭早就說過:“那些成為罪犯的人之所以成為罪犯,是因為他們與犯罪榜樣進行接觸,而沒有反犯罪的榜樣。”

對犯罪的治理,必須要從消除犯罪原因,減少犯罪機會入手。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會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預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這一問題上,要充分發揮綜合治理的作用。

1.優化社會大環境,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要在一定具體的這會條件下生活,其行為受特定的環境影響和制約。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者克爾斯指出:“對公認的社會規范的離軌,不是心理離軌和精神病造成的,是由社會環境所引起的。”這種觀點明確地揭示了犯罪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從客觀方面看是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因此,運用社會政策,改善社會環境,加強社會調節,以克服社會體制方面、社會文化方面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各種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是預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基本環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的很大部分都是因閑散于社會,無所事事所致。這種未就業先失業現象的形成無疑與有關體制問題相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民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轉軌,就業格局發生變化,尤其是城鎮流動人口的急劇增加以及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因虧損倒閉而出現下崗職工的大幅度增多,就業單位要求高學歷等等,都極大程度影響到了未成年人的就業形勢,而待業青年是心理狀態上最不穩定的群體。在這種情況下,黨和政府如果能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和生活出路問題,必然能極大地減少閑散未成年人的犯罪現象。

2.控制傳媒暴力,凈化媒體環境。傳媒暴力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影響是不可質疑的。大眾傳媒發展到今天,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已不僅僅局限于提供信息服務,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在“塑造社會”。對此,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其著作《權利的轉移》中提出人們要防止“媒體帝國”的出現。在這種傳媒力量日趨強大的形勢下,如何控制傳媒暴力,讓未成年人遠離傳媒暴力,遠離犯罪一直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國政府出臺了許多措施,如:公安部啟動的清理整頓互聯網專項斗爭,文化部打擊黑網吧的集中行動,廣電總局為凈化熒屏出臺的多項舉措,等等。這些專項整治行動,只是短期行為,只能治標,而要治本還須建立一套長效機制。筆者認為控制傳媒暴力應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我國政府已積極運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加大對傳媒暴力的控制力度。在政策方面,政府在高度重視對傳媒暴力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對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實行扶持、優惠或獎勵政策。與此相應,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傳媒暴力行為,政府還應繼續加大查處力度,并予以打擊。第二,盡快建立以年齡為基礎的傳媒內容分級制。傳媒內容分級制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傳媒內容的暴力程度進行識別的制度,以提醒公眾為自己并為自己的家庭慎重選擇媒介內容。目前,大眾傳媒建立以年齡為基礎的內容分級制已成為世界趨勢。目前美國、德國、瑞典等30多個國家已建立了這一分級制,被分級的媒介包括電視、電影、娛樂軟件、電腦游戲、流行音樂、互聯網網站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內容分級制”可以限定青少年特別是兒童不易接觸的內容,將青少年接觸傳媒暴力的途徑降低到最低限度。第三,加強技術研究,控制傳媒暴力。加強技術研究,依靠技術手段,控制傳媒暴力的惡性傳播,是減弱傳媒暴力對犯罪影響的關鍵環節。在美國,根據其法律規定,電視機生產廠家必須在每一臺13英寸或以上的電視機中加入V型電路塊,以便家長控制青少年接觸電視暴力信息。類似的技術還可以運用在電腦和游戲機上,從而減少青少接觸暴力的機會。我國也應該大力加強這些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相信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將會有效地遏止傳媒暴力,以減少其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影響。第四,媒體加強自律。傳媒暴力控制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本身的態度和努力。隨著我國傳媒事業的蓬勃發展,經濟驅動的負面作用開始明顯顯現。當傳媒越來越追求商業價值的時候,暴力、色情信息也逐漸出現我們的傳媒之中。因此,媒體在追求經濟效益的時候,也需注重其社會效益。大眾媒體有義務也有可能加強自律,應加強節目審查,減少含有暴力內容的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應當說媒體在此方面也進行了努力。近來,我國部分電視臺將帶有暴力信息的電視劇放在晚上11點以后播放的做法便值得稱贊,但尚需進一步努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媒體對暴力新聞尤其是一些破案實錄的報道應注意方法。有的媒體為了追求傳播的煸情效果,對犯罪的作案細節及偵破過程作細節化曝光,這樣既從反面傳播了犯罪技巧,同時也給不法分子如何反偵查以啟示。媒體報道越具體,受眾的反映就越強烈,模仿行為也越普遍。另外,傳媒還應充分發揮其強大的社會教育功能,讓優秀健康的節目繁榮起來,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第五,提高未成年人的傳媒素養。對孩子進行媒介指導,提高其傳媒素養,讓孩子學會如何科學使用媒介和如何正確選擇媒介信息,才能使其自覺地遠離傳媒暴力。為此,可在常規的教育之內推動傳媒課程的設置。另外,還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讓家長多與子女一起觀看電視并即時討論電視情節,從而培養青少年辨別暴力節目謬誤的能力。

3.豐富未成年人的課余文化生活研究表明,個體對合法活動投入的時間越多,精力越大,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犯罪的可能就大。因為首先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個體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從事合法活動,那么,他將沒有實施犯罪的時間和精力。其次,個體對合法活動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努力越多,他就會珍惜合法行為帶來的成績和預期的良好結果,害怕犯罪行為會破壞這些成績和預期,從而控制犯罪行為。再次,合法活動中的運動,休閑娛樂可以發泄情緒,排遣寂寞,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從而使其無暇考慮和從事違法犯罪。針對于此,在未成年人的成長中,需創造條件用合法活動吸引他們,用豐富的課余文化生活占據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使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從而有力地控制犯罪。豐富未成年人課余文化生活,需要學校、家庭、社區和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在當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實行綜合治理,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各種消極因素,堵塞其犯罪的源頭,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會預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這也是一個健康、和諧社會的責任。

摘要: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問題正日益突出。文章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對策。公務員之家

關鍵詞: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社會

參考文獻:

1.郭翔.青少年犯罪:預防懲教與康復.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鑒2001.第二卷[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

2.中國少年犯多來自閑散未成年人[EB/OL].中新網,2003

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紅皮書課題組,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J].當代青年研究.2004(11)

4.徐建,肖健.21世紀中國青少年法律保護的走向[J].當代青年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