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7 08:20:00

導語: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研究論文

青少年由于其年齡特征,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這是他們的天性。但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對好壞良莠缺乏全面正確的判斷,在缺乏良性誘導的情況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隨心所欲,導致犯罪,究其動機,并無其目的性。據統計資料反映,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四個特點:一是14歲1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二是共同犯罪突出,大多數是未成年人結伙或參與成年人至共同犯罪。據統計,在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中,70%左右是青少年團伙作案、共同犯罪。三是暴力性犯罪明顯。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類型有搶劫、盜竊、故意傷害、強奸、聚眾斗毆、敲詐勒索等。四是在校學生犯罪率不斷上升。由此可見,共同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特點之一,且團伙化特點明顯。在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中,有的是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共同作案,有的全部都是未成年人共同作案。從犯罪手段上看,呈現出智能化、成人化的趨勢,表現在設計型、預謀性的犯罪增多,采用的地段也越來越狡猾。如一個在某市游戲機房瘋狂盜竊30多次的盜竊團伙,實行偷竊、窩贓、銷贓“一條龍”,而其14名成員中,有9人系在校學生。有些地方出現帶有“幫會”、“黑社會”性質的未成年人有組織共同犯罪,團伙內部有“老大”,有自己的紀律,有活動地點和活動習慣,作案有明確的分工。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對象,往往也是未成年人或者更小的兒童。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別是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危害性,已經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大公害和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產生的根源。一是學校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不能很好地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對社會、家庭及自己的責任感。對法制教育不夠重視,學生不學法、不懂法,也就談不上什么遵紀守法。尤其忽視對績差生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同學及社會上對績差生另眼相看,而績差生也往往自暴自棄,于是很容易與志趣愛好相近或相似的社會青年走到一起,拉幫結派,成為青少年犯罪的“后備軍”。據統計,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在學校成績較差或很差的占大多數。二是青少年模仿能力強,哥們義氣重,極易形成團伙,進行共同違法犯罪活動。三是受社會環境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時期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化的時期,我國在大量引入國外資本和先進的技術的同時,外國的一些不良影響也滲透到了我國,特別是文化娛樂方面的一些不良影響,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影響。影視暴力作品的泛濫也是導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增加的原因之一。也有統計反映,在城市中,未成年人性犯罪減少了,但這并不表示未成年人這方面問題少了,恰恰說明這方面問題更加普遍了,這從未成年人早戀現象的泛濫和懷孕現象的增多就能體現出來。

未成年人形成共同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校期間形成團伙的共同犯罪。青少年喜歡三五成群,在學校容易形成“小團體”,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識,就容易相互影響,形成共同犯罪。據報道,一家重點大學的職業培訓學校學生張某等6人在校期間組織形成的“小團伙”,專門對西安市高校談戀愛的男女生進行搶劫。他們雖然只有十五六歲,但每次作案前均有嚴密分工,給社會治安造成惡劣影響。

二是初中畢業流散到社會后形成小團體。在社會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正在轉型時期,學歷較低的初中畢業生往往存在就業的困難,一旦與人糾合,極易犯罪。在城市中初中畢業,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年齡,正是生理上基本發育成熟,精力旺盛,血氣方剛,具備了犯罪的客觀生理條件,但心理發育并未得到相應的引導,缺乏社會經驗,且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容易沖動、自控能力差等問題,對一些復雜的人和事往往不能正確的判斷,以至于誤入歧途。他們中大多熱衷在網吧和游戲機房玩電子游戲,游手好閑,又想吃好穿好,產生不勞而獲的意識濃重。在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一名初中剛畢業的女學生,在網吧中與另一名少女發生矛盾,便糾集兩名初中剛畢業的男學生,多次對少女進行強奸和毆打。

三是未成年人隨老鄉到城市打工后形成的共同犯罪。大量的外地籍或農村的初中畢業生及輟學的農村未成年人,隨老鄉到城市打工,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均由老鄉傳幫帶,一旦老鄉犯罪,其往往會成為犯罪團伙成員。在一起販賣案件中,三名未成年犯就是由一名同村的成年犯向他們講要帶他們進城打工,包吃包住,還能賺大錢。進城后,這名成年犯先是讓三名未成年犯吸毒,后讓他們到娛樂場所去販賣。

由此可見,加強對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研究,掌握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產生的根源及特點,是防范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共同犯罪,保持社會的穩定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