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時間:2022-06-13 11:13:01

導語: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摘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省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逐漸轉向應用型。為此,省屬本科院校的文科課程面臨著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的挑戰。公共行政學課程組嘗試以話劇為載體,授課班級全員參與,以行政學家的核心思想為元點,探討憲政中的某一政府行為。通過時空穿梭與行政學家對話的方式,以“會聚行政理論,演繹政府行為”為主題,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科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公共行政學說史;實踐教學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明晰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漸趨向應用型轉向,這就要求地方高校中的文科課程審視教學結構設計,使其教學教育過程達到最優化。為此,公共行政學課程組以公共行政學說史的教學目標為主軸,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形成教學層次,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共同探討交流話劇———“會聚行政理論,演繹政府行為”為網絡,以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產生學習公共行政學說史的興趣。話劇是由授課班級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且全員參與,互動教學在話劇中得到了完美展現,同時也標志著文科理論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探索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1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由來

公共行政學說史是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專業課程,與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個課程群[1]。根據市場對地方高校人才實踐能力需求的提高,學校進行了新一輪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修訂。由此,公共行政學課程組成員在討論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時,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公共行政學課程組成員均知曉學生掌握此門課程內容的必要性,但更深知該門課程內容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如果僅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全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圍繞以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能讓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接受知識更容易,內容掌握更扎實,且能用行政學家的思想與理論解釋當下的政府行為,引起了熱議。課程組成員有的建議,以任課教師講授為主,課前10分鐘留給學生圍繞某一行政學家的某一思想展開小議為輔;有的建議,以學生閱讀行政學家的著作或論文后,談著作或論文的核心觀點為主,教師點評為輔……公共行政學課程組經過5次教學研討會,最后決定進行此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嘗試以話劇為載體:通過時空穿梭,與行政學家之間的對話來詮釋政府行為[2]。目的是讓學生有節奏地動起來,這樣可以使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公共行政學說史的開課學期是大二秋季學期,所以課程組成員對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學科基礎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憂心忡忡,如果前序的課程掌握得不理想,會直接影響到這門課程理論與實踐接軌的準確度。他們能否把理論與憲政緊密相聯,沒有輔助的專業課知識點支撐,他們能否深刻地理解理論,能否準確地運用相應的理論和思想去解釋現今政府行為[3]。雖然上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課程組成員,但同時,課程組成員又深知:大二秋季學期是學生汲取填充知識的最佳時期,也是培養研讀書籍意識和習慣的關鍵點。所以,課程組決定先確定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的教學方法———選用話劇為載體,責成承擔課程的教師邊論證邊嘗試調整授課方案,此門課程的教學日歷可以在教學進程中調整。開學初,授課教師帶著漸進完成教學方法改革任務走上了講堂。她在講授第一堂課時,以導出本門課程的內容,接先導課程政治學原理和公共行政學的知識點,有目的性地提出了5個問題,授課班級同學的踴躍回答以及回答內容的開放性令授課教師眼前一亮,更加堅定了改革此門課程教學方法的決心。因為,以話劇的形式把公共行政學說史的各位學者的思想與理論串起來,找民生熱點問題為切入點,設計與政府相關的幾個維度,通過行政學家的思想和理論來詮釋政府行為,這既是實踐教學方法上的嘗試,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點。

2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成果

公共行政學說史實踐教學方法名稱:會聚行政理論演繹政府行為。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展現知識架構,促進教學互動。教學目的: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增強架構知識的能力,培養專業學習的興趣,將理論學習融入業余生活,體會探求知識的快樂。教學特色:按課班級全員參與,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公共行政學理論,盡顯學生才思,提高知識的審美性。教學安排:選書、看書、寫體會—籌稿—審稿—審稿總結—編劇本—排練—演出。時間安排:第1—13周讀書,寫讀書心得(由學生自主選擇某一行政學家的書籍),第14周閱稿,提煉主要觀點(由話劇小組成員完成),第15周編劇本及排練(由話劇小組與演員完成),第16周上演整幕話劇。話劇工作小組是由指導老師、總策劃、總導演、劇組工作成員組成。第一堂課結束后,授課教師按公共行政學說史教學方法改革的計劃書內容下達了研讀書籍任務。要求每位同學選擇公共行政學說中提及的其中一名行政學家的作品閱讀,然后寫出讀后感,周期為3個月。通過課下與同學的溝通,結合學生自身的優長,以自薦和學生推薦的方式,在第4次課,推出話劇的學生總策劃,由學生總策劃建議提名組成了話劇工作小組,話劇工作小組共7-9名學生,這些學生的才藝各不相同,有曾經參加學生大學生話劇表演的學生,有文采極佳的學生,有理論功底深厚的學生,有邏輯思維縝密的學生,有擅長燈光控制的學生……其他的學生全部作為演員參演話劇。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成果———話劇,選用時空穿梭的方式,以歷史中行政學家的思想來對話今天的政府行為。話劇題裁以近期社會民生熱點焦點問題為切入點,由4個篇章組成,每個篇章的主線是政府運用了什么理論支撐了其行政行為。通過借用行政學說史中某一行政學大師的思想和觀點作為臺詞來演繹政府行為,闡釋政府現象,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行政行為的主體和客體由學生扮演,各角色是由學生對行政學家思想把握的程度,競爭獲得。幕與幕間加入旁白,推進學生理論———實踐———理論的認知。

3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效果

從最初的一種實踐教學方法的構思、話劇策劃書的撰寫、劇本的出爐到話劇的成功演出,這其中涵蓋了學生對公共行政學說史這門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公共行政學課程組摸索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的歷程。(1)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話劇的特色是授課班級全員參與。由于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到話劇演排中,因此,從客觀上推動學生學習此門課程;鑒于對政府行為藍本選擇是社會熱點焦點,從主觀上調動學生好奇心理,引導他們欲了解現象本貌的元點———亟需理論知識作支撐。由此,號召所有學生憑借自己對藍本的興趣,瀏覽此門課程教材的目錄,自覺主動地去找尋書籍,拓寬書上已有的理論,研讀大師的其他著作,以便更好地對大師的思想體系的把握,為自己能深入其理論精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實證檢驗,學生的讀書觀后感和對話劇中角色的扮演臺詞的把握,學生研讀書籍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使授課教師感到學生求取知識的迫切性;話劇演員的確定主要是依據劇本劇情的設定而決定。當劇本敲定后,找其與劇本相關的閱讀此學者觀點的同學時,他們都表現出積極主動,并且能很好地配合話劇小組認真修改自己的話劇臺詞,修改臺詞的過程,對原有的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鉆研。例如,某同學對巴納德的權威接受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2)挖掘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潛力性。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理論感興趣,因此,存在部分學生參與熱情度不高。如有些同學的想法就是考試低空飛過,不愿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這樣需要總策劃與指導教師溝通,擅于發現這部分學生的特長,把他們的特長與課程改革緊密聯系起來。例如,有的學生特長是懂得如何演話劇,那么就由這些同學擔任話劇的導演,由他們導演話劇。要想導演好整幕話劇,作為導演,就需要對理論有全面的掌握,客觀上迫使他們不得不抓緊時間充電來填充理論知識。授課教師發現,當他們肩負導演之職后,上課聽課的認真程度已是超乎想像,且在期末考試中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劇本的初審是由話劇小組中理論知識掌握扎實的同學負責,復審是由課程組教師負責。往往是初審后的劇本仍存在很大問題,如劇本偏離主線,只顧生活化,缺少理論性,理論與生活脫節。出現此類現象,通常是由課程組教師組織召開劇本討論會,在充分聽取劇組創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后,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劇組創作人員在修改劇本的過程中,對理論與實踐的把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過指導教師的引導,他們能快速找準理論與實踐的契點,這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潛力是無限的。話劇工作小組成立后,實行了崗位責任制。授課教師把權力授予擔任總策劃的同學。在整個話劇編排的過程中,擔任總策劃的同學在劇本的初稿形成、審稿修訂、演員選擇、排練演出學習環節,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且取得了嬌人的成績。同時,總策劃也是接受課程組老師批評最多、成長最快的,最為明顯的是挖掘了其駕馭全局的能力。(3)提供了理論知識掌握的便捷方式。選擇話劇這一輕松的教學方法,提供理論知識掌握的便捷方式,由同學們自選自己感興趣的理論和所欲詮釋的人物思想,激發了其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劇本的編寫,提升了學生對行政學理論的認知以及理論與實踐契點的把握;話劇實踐觀感和切身體會強,使同學們從感觀上更易領悟到政府與社會、市場、民眾間的關系。欲厘清這些關系,需探尋其中指導政府行為的理論是什么,它的理論溯源在哪,由哪個行政學家的理論能糾偏,以避免政府的不作為和亂作為。話劇從學生扮演角色需求出發,推進他們更為理想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學家的觀點,促使他們形成了推理明晰的邏輯方式。(4)探索了學生架構理論知識的潛質。話劇要求由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行政學家的一本書籍,寫出讀后感,話劇工作小組成員分成兩個小組,對全班同學的讀后感進行審稿。審稿要求:從讀后感中提煉出行政學家理論的核心觀點,其觀點必須與現今政府的行為相關。每一份讀后感都經過話劇小組全部成員的審閱。同時,課程組教師分工認真審閱話劇創作小組的審稿建議。首先是立論,找其共同性或其相似性;當立論不成立,遇有歧義的地方,再找回學生讀后感的原稿閱讀,然后寫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和建議。課程組老師發現話劇創作小組同學已具備架構理論知識的能力,其中個別同學的架構理論知識的潛質表現尤為突出,能較為準確地找到理論與憲政的結點。(5)增強了學生提升團體協作的意識。鑒于話劇的時間和情境的設定,以及同學們選擇行政學家書籍有個別的重疊,所以,話劇在設定時,會有角色的競爭和不同角色的承擔。同學們都能服從話劇小組安排,準時參加排練,而且在其過程中為彼此提出良好的建議和協助,話劇僅用兩次的排練就可以進行正式演出,這期間,讓同學們深深地感受到班級的團體凝聚力,協同打造理論劇作[4]。話劇演出后,學生的感語:在最初的最初,我們埋藏了一個信念,以我們的方式去演繹公共行政的理念,用話劇去留存珍貴大學歲月中的最美一段;一段日子過去就過去了,日子里的收獲卻成了時間上的永恒,留存那段與眾不同的日子,直到永遠;回首,一幕幕重現,徘徊于眾多大師間,都想去談,深思后,執著于自己的選擇,于是,在大師的智慧與自己的混沌中糾結,掙扎著探索,慢慢地,與大師有了交流后的共鳴,才思泉涌地記下那時實實在在的收獲,每一句都滿載汗水和智慧;一份一份,一句一句,體味那用心寫的感受,幾個周末是值得的,臺燈下的勞累是值得的,用心對用心,你無悔,我也無悔;忘記了有多少次的討論,忘記了有多少次的修改,忘記了有多少次的爭論,也忘記了劇本經歷的怎樣的命運,思路日漸明晰,劇本在艱難中問世,不敢懈怠,繼續慢慢地改進;排練時的一起努力,排練時的最佳凝聚,排練時的全心投入,融洽的氛圍,你感動,我也感動;那日的累,那夜的疲憊,那不知不覺就到來的天黑;這話劇帶給你的,這話劇帶給我的,也許是徹夜的未眠,也許是靜默良久的沉思;但走過后,印在心底的,是一次攀升,是一次超越,也是一次成長。這是此門課程教改后的真實寫照。

4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探討

針對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課程組圍繞理論———實踐———理論升華的過程,提高理論的應用性,培養應用型人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1)教學改革的研究方法。其一,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結合。對于公共行政學說史理論的探討,離不開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只有做到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統一,才能達到全面地了解客觀事物的本貌。話劇首先對政府行為實然狀態———基本表現作了如實的描述和模擬,通過政府工作人員的會議模擬,從中發現和總結政府行為的現狀;然后用規范方法,結合行政學家的觀點對政府行為進行了理論研究,提出了解決政府行為存在問題的對策。其二,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初始階段,讓同學們通讀行政學說史書籍,找出自身感興趣的學者及其觀點,然后就感興趣的學者,閱讀大量與他有關的文獻,加深對他的了解,達到對他思想的完全把握,以便更好地能運用其思想解釋政府的現象。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解決民生問題,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梳理與探討,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探究,究其根源,探討政府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其三,系統分析與因素分析結合。把研究對象政府作為一個整體去審視,即政府內部與政府外部、政府與其各組成部門間、政府與政府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對政府進行綜合分析,針對政府行為進行理論的探討。話劇的場景布局是由政府組成部門間的協調會議、政府工作人員與公民間的處理事情,政府因受其外部環境影響作出決策,通過對行政學說史中人物思想的把握,借以來闡釋政府各要素間的關系,力求通過學生的演繹,能更好地把握政府各因素在政府系統中作用[5]。(2)教學改革方法的創新。其一,方法新穎。對于公共行政學說史這門課采用話劇的方式還屬首創,它主要是借用學生對臺詞的記憶和學者角色的扮演,從而達到對公共行政學理論的掌握,因為臺詞的主體來自于某一行政學家的觀點。其二,視角獨特。對于整部話劇的布局,開場是以旁白陳述中國政府的發展歷程,以民生問題為契點,托出指導政府行為的依據是行政學理論,為穿越時空與行政學大師們對話揭開政府神秘面紗作到了承接。其三,對象具體。公共行政學說史所探討和研究的對象就是政府,為政府行為尋求理論支撐。話劇是以呈現政府的現狀即政府內部成員間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社會間的關系、政府各組織部門間的關系,通過穿越時空以行政學大師的某一理論解釋政府現象。其四,全員參與。班級同學全部參與到話劇的創作中,行政學者的角色都是由競爭擇優選出,授課班級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演出中。此次演出的效果作為學生這門課的平時考核成績。(3)教學改革方法的推廣。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研究的成果———話劇,給公共行政學課程組的教學思路帶來了極大的思考空間。推廣至公共政策學課程,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如公共政策學課程可以以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階梯性電價這一公共政策為藍本,再現政策的流程。授課班級學生共分成4個小組,以幾個家庭的用電情況為契點,從政策問題的提出、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執行以及政策的評估,把公共政策的4個環節串連起來。使學生們真切掌握了什么樣的問題是公共政策問題,通過何種渠道政策才可制定出臺,政策執行中所應注意的事項是什么以及運用何種方式進行政策的評估。因此,公共行政說史的實踐教學方法在文科課程已得到進一步實踐和推廣。

作者:黃晶梅 叢旭文 單位:長春大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7.

[2]丁煌.西方行政學理論概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0.

[3]薛媛,顧建民.美國大學人文學科的發展困境與應對策略[J].高教探索,2016(4):43-46.

[4]苑芳江,王選章.基于協同創新的教師教育改革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1-4.

[5]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