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規模膨脹原因論文

時間:2022-04-09 11:25:00

導語:政府規模膨脹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規模膨脹原因論文

【摘要】中國的行政體制改革以機構改革作為主線和中心,而貫穿機構改革過程的一條主線則是精簡政府機構和縮小政府規模的理想。建國以后,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機構精簡的行動。但是每次改革過后都會出現機構數量的劇增、財政預算的擴張和政府規模的增長。文章擬采用公共選擇理論的視角對這種機構病予以解讀,給出解決政府規模問題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公共選擇理論;政府規模;原因

一、對政府機構改革中“怪圈循環”現象的剖析

所謂“怪圈循環”,是系統論中的一個術語,是指事物在特定的等級系統中逐漸上升或者逐漸下降,結果卻意外發現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根據有關資料的統計,我國的政府規模膨脹經過了四個“怪圈循環”:第一個怪圈:1949—1959年的循環。1949年確立(35個)機構→1952年小膨脹(42個)機構→1954年較大膨脹(64個)機構→1956年的大膨脹(81個)機構→1959年的精簡(60個)機構;第二個怪圈:1960~1970年的循環。1960年初(60個)機構→1965年底大膨脹(79個)機構→1970年裁減(32個)機構;第三個怪圈:1971~1982年的循環。1971年恢復,1975年增加(52個)機構→1981年大膨脹(100個)機構→1987年精簡(61個)機構;第四個怪圈:1983~1993年的循環。1982年開始精簡(61個)機構→1986年膨脹(72個)機構→1988年精簡(68個)機構→1992年膨脹(86個)機構→1993年精簡(59個)機構。

政府規模是政府履行其職能的活動范圍及其質與量,它既指政府職能與權力范圍,又指政府機構與人員。衡量政府規模的指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政府機構和工作人員作為指標;另一種是以財政支出比率作為指標。一般說來,政府規模過大或者過小都是有害的,都不利于政府發揮正常的職能和效率。所以對于現代國家的政府來說,保持適度的政府規模,抑制政府規模增長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

二、政府規模膨脹的原因: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

公共選擇理論,在英語文獻中被稱為“公共選擇”(publicchoice),“公共選擇經濟學”(economicsofpublicchoice)。”新政治經濟學”,是一門介于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新的交叉學科。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另一個是政治市場。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市場上,個人受利己心的支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場上,個人的動機和目標是利他主義的、超個人利益的。公共選擇理論則認為,在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上活動的是同一個人,沒有理由認為同一個人會根據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和動機進行活動;同一個人在兩種場合之下受不同的動機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標,是不可理喻的,在邏輯上是矛盾的;這種政治、經濟截然對立的“善惡二元論”是不能成立的,公共選擇理論試圖把人的行為的這兩個方面重新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或者理論模式,用經濟學的方法和基本假設來同一分析人的行為的這兩個方面,從而撤除了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和政治學的樊籬。

公共選擇理論的方法論有以下特點:(1)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明確的定義是,“一切行為都是人的行為;在個體成員的行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會有社會團體的存在”。(2)政治活動中的經濟人范式:個人參與政治活動的目的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以成本—收益分析為根據。

西方主流經濟學一般把二戰以來政府規模增長歸因于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和福利國家發展的結果,而公共選擇理論則主要考察了政治制度的特征、政府預算決策過程中政治家與官員的行為、關系來闡釋政府預算不斷膨脹的原因。其中可以用來分析中國政府規模膨脹和增長原因的理論工具有:(1)官員預算最大化和官員效用最大化理論。(2)政治活動中的經濟人范式理論。(3)憲法經濟學理論。

三、公共選擇理論對控制政府規模增長的啟示

公共選擇理論有關約束政府規模的思想,對于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具有啟示意義。因此,在我國今后的政治體制改革實踐過程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合理界定政府規模,穩步推進政府改革。

(一)實現黨的領導的制度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對黨如何領導國家以及如何領導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決定了新時期黨的建設不僅需要理論創新,而且需要制度創新。誠然,我國黨政關系的調整,在經歷了以職能分開為中心的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來看,僅僅進行職能分開是不夠的,關鍵是如何使黨對國家的領導在職能分開的前提下做到制度化。所謂制度化,就是在充分保證國家政權依法運作,一切政府和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的前提條件下,通過黨內嚴格的切實可行的制度設計實現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也就是說,要使黨對國家的領導,從黨的領導體制直接作用于國家領導體制的過程轉變為制度化運作的過程,加強和改善黨的政治領導。

(二)科學界定和約束政府權力

政府權力和職能的擴張是導致政府規模擴大的主要源泉,所以,合理界定并約束政府權力是防止政府規模無限增長的有效途徑。關鍵在于處理好下面三個關系:(1)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應將權力限制在維護統治和管理社會的范圍之內,把社會自身能夠解決的管理事務交付社會,培養其應有的自制能力,激發其潛在的活力和責任,使政府權力。政府職能與政府有限管理能力相當,保證政府權力運行的暢通以及行政(下轉第23頁)(上接第15頁)效率的提高。(2)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權力應退出屬于市場的有效領域,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把主要職能放在維護市場秩序和國有資產管理上。(3)是政府間的關系。在合理劃分事權的基礎上,重塑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做到既不簡單放權又不隨意收回,中央對地方擁有宏觀調控權和監督權,地方則主要履行公共服務職能。

(三)加強財政預算管理,約束政府開支

對政府開支進行必要的約束,是防止政府規模無限增長的重要手段。(1)要使政府財政開支與國力相協調;(2)要確定政府消費、政府投資以及轉移支付的科學比例;(3)要規范財政稅收制度,杜絕政府各種形式的稅外亂收費;(4)引入行政成本收益分析概念,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講究行政效果。

(四)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政府效率

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各種類型的競爭,以此打破長久以來的行政壟斷,是振興公共機構,防止政府規模無限增長的重大舉措。具體地說:(1)是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使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社會化,改變過去一切社會事務由政府獨家壟斷的狀況。(2)是在政府內部建立競爭機制,以便在市場競爭和私人承包都不可行的領域改進政府服務質量,提高政府效率。例如:實施分權化管理,推行競爭性人事制度,實行政務公開,推動公民參與管理以及輿論監督等等。

只要我們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扎扎實實地做好上述工作,以新的舉措深化政府改革,以新的思路加快政治發展,那么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將會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太原,華夏出版社,1999.

[2]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美】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張志堅:中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