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論文

時間:2022-03-09 05:02:00

導語:政府公信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公信力論文

一、樹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獲得公眾的信任度,是政府行為所產生的信譽和形象在社會組織和民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公信力來源于公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即滿意度越高,也就意味著對政府越信任。

公信力評價的主體是公眾,政府行政能力只有轉化為行為和行為結果才能獲得公眾的評判。現代民主共和制度國家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系統,其宗旨是為全體人民服務。

二、落后的行政管理對政府公信力的破壞性。

落后行政管理會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主要表現出以下幾種特征:

1、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

因政治權力缺乏足夠監督導致貪污腐敗;決策的隨意性和不連續性,導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護主義,無視國家法規政策;為撈政績,公然偽造上報數據等等現象,一次次挑釁著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與民主性。民眾的知情權和參政要求沒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踐踏,政府的公正性和為人民服務的無私性也就無從體現,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2、職能與責任不清。

機構職能交叉,各有各的門檻,交叉執法、重復執法,導致公眾無所適從;部門領導多,虛職多,造成“職務貶值”,既助長了官僚主義,又阻礙了政令的暢通;多頭領導,幾個部門分段管理,崗位的設置界限不清,導致管理混亂;一旦出現失誤,即以集體名義承擔,規避責任。

3、效益觀念不夠。

存在小部門利益主義,不作為、慢作為;辦事程序冗長、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務中心”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門檻;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費情況嚴重,如大力興建嚴重超標的辦公樓、招待費用居高不下、錯誤認為只要自己不拿吃點喝點不算腐敗。這類“公家的錢,隨便花”的奢侈浪費,也讓“該花錢的地方,沒錢花”,使公眾怨聲強烈。

三、通過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緊迫性。

1、行政“文明”——加強行政法制化建設。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發展,是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的要求,筆者認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政府產生的合法。依據社會契約論,政府的權力源于民眾授予,一切違背這種委托關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

(2)選舉、任免的合法。發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效力,不斷完善人大對政府的監督和質詢制度。讓人民代表大會在官員任免、升遷和績效評估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使政府官員任免、升遷和行政人員的錄用都能更好地體現民意。因為只有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能讓機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行政法律化。構建法制政府,避免政府權力部門化、政府權力地方化。政府部門在執行法律、法規、決策、命令的過程中,應嚴格地依法行政,使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真正得以貫徹實施。

(4)嚴懲權力腐敗,克服官僚主義。逐步推進和完善權力的監督體系。包括中紀委派駐機構、巡視制度、中央提名地方紀委書記、官員任職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針對基層官員(縣、鄉)建立的權力監督體系等等。

2、行政“科學”——加強行政規范化建設。

(1)通過“民主”,智慧行政。政務公開、聽證會等拓寬民眾參與政治的渠道。讓民眾關注政府日常行政過程,使民眾可以依賴社會組織參與和影響具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來爭取到自己的合法權益。

(2)建立管理規范化模式。要形成一套統一、科學、系統的精細化行政管理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構建一個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節約型政府。通過操作的細化、管理的細化、執行的細化,將工作、服務、管理做細、做實。精確計劃、決策、控制、考核,把管理的對象逐一量化為具體的數字、程序、責任,做到“責、權、利”的統一。

(3)強調“效益”觀。政府行政時,要充分體現政策水平、戰略眼光、卓越的見識和運籌能力,做到效率高、效果佳。這種“效益”觀,是要以促進社會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具體到整個辦事過程,科學決策依據、環節、順序、責任人一一落實,減少了時間、精力、財物的浪費,提高了效率。

3、行政“人性”——加強行政文化建設。

政府的公信力,應主要通過其代表——公務員自身的行政品性來表現。誠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獻的公務員隊,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獲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進的文化領航,要明確行政隊伍的文化素養直接關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政績觀來規范行動,創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環境,營造誠信和諧的人文環境,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無源、木之無本。通過文明、科學、人性的行政管理,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公正廉潔、透明公開、講究實效的政府形象,才能獲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政治的文明、社會的文明。

[參考文獻]

[1]鄧志輝,《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消費導刊·理論版,2008年第九期。

[2]金太軍、袁建軍,《和諧社會視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會科學戰線,2006,(4)。

[3]喬耀章,《政府理論[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8-9。

[4]吳敬璉,《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的八點建議[J]》,光明日報,2003-04-17(3)。

[5]魏昕、博陽,《誠信危機—透視中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