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傳統建筑論文

時間:2022-03-25 03:09:00

導語:西藏傳統建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藏傳統建筑論文

摘要:西藏傳統建筑特點很多,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河谷平原分布,二、依山而建。西藏建筑在這兩種分布方式下均呈現出自由生長的態勢,一方面與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精神有關,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著西藏傳統建筑在空間布局與立面造型上表現出靈活、不對稱特征。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借鑒西藏傳統建筑內部空間組織與外部形態特點,創造出符合藏式建筑空間神韻的建筑。

關鍵詞:西藏傳統建筑;自由生長;建筑布局;空間形態;借鑒

Abstract:TherearemanycharactersintheTibettraditionalbuildings,ofwhichthemostimportantoneintheplanisthattheyarealmostlocatedontheflatlandsundertherivervalleyoronthehill.Moreover,thebuildingsseemstodevelopfreelyallthetimeinthetwoabovecircumstance,resultingfromthespecialgeographicconditionsanduniqueculturalspirits,andleadingtotheflexibilitiesandsymmetryintheorganizationofthespacesandoutlooksofthebuildings.Therefore,weshouldrefertheseuniquecharactersintheTibettraditionalbuildingstodesignsofthemodernTibetstructureswhichexpectedtohavetheseminalvirtuesoftheoldones.

Keywords:Tibettraditionalbuildings;freelydevelop;theplanofthehouses;theorganizationandexteriorofthespaces;reference

1引言

西藏地區為我國青藏高原的主要部分,地形復雜,雪山環抱,狹小的河谷平原穿越其中。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很大。在歷史的長河中,藏族人民發展出其獨特神秘的宗教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并在不斷地摸索中創造出了一套適應地形氣候特征、反映民族風貌的獨特的建筑體系——藏式建筑。西藏傳統建筑特點很多,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河谷平原分布,二、依山而建。西藏建筑在這兩種分布方式下均呈現出自由生長的態勢,一方面與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精神有關,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著西藏傳統建筑在空間布局與立面造型上表現出靈活、不對稱等特征。

2布局方式上呈生長之勢

2.1河谷平原分布——散落與“平鋪”

西藏按照地貌形態主要劃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東高山峽谷以及喜馬拉雅山地四大地帶。藏東多為山區,河谷面積稀少,一般民用建筑沿河岸兩側自由散落分布,多為簡陋土胚房(見圖1);藏北因氣候惡劣人口稀少,游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民居多采用即拆即走可移動式帳篷(見圖2)。藏南地勢低洼,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為大規模的建造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條件。此地河谷平原民居多圍繞寺廟而建,形成自然的聚落,從一個或多個中心向外延展生長,參差錯落,和諧共生。雖然建筑單體平面布局較為簡潔,但通過不斷的重復、拼接、擴展,形成了極具生命力的建筑群體,建筑外部空間也因房屋的自由布局、體量的錯落變化而變得饒有趣味(見圖3)。拉薩老城區是一很好的例證。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在渦湯湖邊河谷平原修建大昭寺,最初周邊只有四座房舍簡宮供松贊干布和他的臣相嬪妃居住。大昭寺建成以后,游僧信徒蜂擁而至來此朝拜文成公主從唐都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佛像,年年月月日日圍繞大昭寺“轉經”。歷經幾百年的發展,這條圍繞大昭寺的環行“圣路”逐漸發展成一條鋪有石板的街道——八廓街(俗稱八角街)。八廓街周圍相繼出現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和小寺廟之類的建筑,更有許多信徒干脆背井離鄉來到大昭寺周圍定居,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的聚落格局(見圖4)。這些傳統民居多為中間帶天井的典型藏式建筑,體量接近,相互拼接組合向外延伸,外部街巷起承轉折變化無窮,轉角廣場加上大昭寺前廣場形成若干大小節點,為頻繁的傳昭集會及貿易往來創造了條件,再加上空間尺度宜人,現在仍不失為充滿活力的步行街區。

位于河谷平原上的傳統宗教建筑則吸取了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的特點,有著嚴格的宗教等級制度,通過低矮的輔助建筑地位崇高主體突出的大殿,但藏族寺廟卻無明顯的中軸線,注重平面功能的協調配合,追求整體的結構布局,根據功能的需要興建、改建、擴建,在平面上不斷衍生。前文中提到的位于拉薩老城區的大昭寺就是平地寺院的代表,總平面采取了非對稱靈活布局,覺康大殿居中,殿內環繞大小拉康,殿外豎轉經筒,主殿前為千佛廊院,四周不規則的建有經堂和附屬建筑。(見圖5)大昭寺剛建成時只是供皇家供佛念經使用的兩層樓神殿(即現在的覺康大殿及前面的中庭和廊院部分),吐蕃禁佛期又遭破壞,后弘期得到修復,擴建了釋迦牟尼佛殿,十三世紀增加了大門、護法神殿和覺康主殿,第三層東、西、北建造神殿并蓋金殿頂,十五世紀又加蓋了部分頂蓋,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時期更換增建了金頂并增建了四座角樓佛殿及其他附屬建筑(包括正門、上拉丈、下拉丈、噶廈政府機關、埃旺姆廈和各傳昭機構),后歷經各代修改與擴建,終形成今日占地25,000m2之規格(見圖6)。

2.2依山而建——層疊與“直敘”

由于河谷平原面積相對狹小,既要靠近賴以生存生產的水源,又要避免雪山融水導致的江河泛濫,谷底兩側的山地便成為西藏人民的安居之所。整個村落通常會依坡而建——將山坡處理成若干個臺地,臺高與建筑層高相仿,上層建筑就建在下層建筑屋頂及臺地上,有時還會采用與穴居與干欄式建筑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良好的日照條件,層層疊疊向上發展。建筑單體形制統一簡單,多為二層建筑,底層多為儲物、牲畜、廁所,樓層為會客、居室及宗教政務活動用房,屋頂則常成為上戶人家的前坪廣場,利用木梯上下(圖7,8)。為抵御外敵及防止洪水災害,在地形險要的山頂與山脊也常會看到一些與山體色澤材質相近,形態自由的宗山建筑群,這些建筑高低錯落通過石階或石墻相連,并與山勢巧妙融合(見圖9)。

另外,山地建筑相比平原建筑居高臨下,更容易體現統治階級的至上權威及宗教中的神界,許多宮殿廟宇都擇山而建,充分利用山地凹凸轉折,遵循建筑單體——院落——組群的構成原理,由非常簡單的基本單元組成復雜的群體結構,遠遠望去整個建筑群群樓重疊,外觀威峨。位于拉薩西郊10km處的格培山半山腰的哲蚌寺,順溝谷延伸,占地面積約20萬m2,逐層升高的佛殿、經堂、僧舍群樓聳峙,宛如山城。(見圖10)。建造者根據坡、塢、溝、壑、坪等不同地勢,建成若干大小不同的房間,若干房間連成一個“康村(僧舍)”院落。這些建筑單位再以“欽措(大殿)”“扎倉(經堂)”這些大型建筑物為中心,結合寺院行政生活組織“杜康”組成一個建筑群落。每個建筑群落基本上分為僧舍、經堂和佛殿三個層次,依據地勢形成由大門到佛殿逐層升高的格局,強調和突出佛殿的尊貴地位。經過數百年不斷的興建與擴建,不同時期的建筑群落依山形、沿等高線層層向上修建,形成內部井然有序,外部卻因地勢、體量、色彩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空間形態,行走其中有如立體迷宮一般。

3空間組織與外部形態上具靈活不對稱性

西藏傳統建筑從群體上來講由于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生長,使其空間布局上必然要打破中國傳統建筑中軸對稱布局而呈現出自由、靈活的特性。新老建筑的拼接與重組,地勢的高低與平緩又決定了其在外部形態上具有均衡而又不對稱特點。

坐落在拉薩西北部紅山之顛布達拉宮,由頂部的紅宮,兩側的白宮及山腳下名為“雪”的輔助用房組成及山后的龍王潭四大部分組成。白宮及以下部分初建于松贊干布時期,五世達賴圓寂后增建了紅宮與其靈塔殿,此后歷經各代達賴擴建才形成此“屋包山”規模。主體建筑起建于山腰,內部依山體不同走向、起伏、凹凸等地勢建成大小不同的房間,若干房間再連成大小不同的院落、樓群。這些樓群高低不等、肥瘦各異,外部再由大面積的花崗巖宮墻統一立面,由下而上作明顯收分成梯形,并略向后仰,不同時代建成的以梯形為母題的建筑輪廓再相互咬合、穿插,高低錯落,前后參差。從下引上的踏垛呈“之”字形沿山周緩慢爬升,外圍城墻亦依山體走向而建。整個建筑打破了傳統中軸對稱格局,與山體巧妙融合,布局靈活,呈現出均衡不對稱的形態特征(見圖11、12)。

同時,這種不對稱性特征通過大量體量、色彩與裝飾上的對比得到加強。在藏族宮殿、寺廟建筑群中為凸顯統治階級與神權的崇高地位,常以低矮的輔助建筑襯托高大的主殿,再加上碉樓、佛塔、曬佛臺、曬經墻、臺階、踏垛、經幡柱等一系列點、線、面、體不同形態的建筑實體的設置,更加強了體量上的不對等性。在布達拉宮中地位最為崇高的紅宮位于整座建筑群的最高位置的中部,莊嚴對稱,次地位的白宮左右簇擁,做為輔佐用房的“雪”城位于山腳,體量矮小隨機布置,再加上鋸齒狀跌落的踏垛和大小不一的碉樓,形成了豐富的構圖語言。(見圖13)同時附屬建筑物的色彩裝飾盡量樸素簡潔,以襯托主體建筑物的華美壯麗。通過山腳雪城與山腰白宮的素凈反襯出山頂紅宮的壯美;并隨著位置的增高,其窗洞由虛變實,由小變大,檐口角部的裝飾也越加精美繁雜。

從建筑單體上來講西藏傳統建筑出于功能需求的改擴建也造成平面和立面上的一些自由與不對稱,這更多地體現在民居建筑中。西藏典型的民居平面多為方形,以柱及墻分隔房間,屋頂形式為平頂,墻體不同程度地向上收分,由土、石、木三種自然材料修建,習以“碉房”稱之。由于房主的經濟情況及實際使用情況不同,其平面形制也不一樣,有四面圍合內部一天井呈回字形的,有三面或兩面半圍合的,甚至一面建房外部圍一院落的,其樓層數也不一樣,有一層兩層的,還有多層,并隨需要而進行改擴建(見圖14、15)。另外其門窗依實際功能需要自由布置,裝飾細部也隨等級及審美趣味差異而不盡相同。

宗教與宮廷建筑由于受宗教信仰和中原傳統宮廷建筑的影響,為體現其莊嚴肅穆,主體建筑立面上一般都采取了均衡對稱的構圖手法,但在平面上還是會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布置與增設房間(見圖16、17),這些附屬建筑物兩側高低不等,細部比例尺度不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見圖18)。

4感悟

西藏傳統建筑由于受獨特的地理與人文環境的影響,在空間布局上有著極其鮮明的地方特點——依地而生,相似形制的不同單元結構不斷向上向外延伸擴展,不拘一格。這種自由生長的態勢直接導致了其在空間布局上具有自由、靈活性,在群體外觀形態上和單體體量造型上呈現均衡而又不對稱的特點。觀望當代西藏境內城市內外,傳統建筑所體現出來的空間形態特色卻并未引起設計者足夠的重視,在新建建筑與老建筑更新改造中他們更偏重于外部裝飾性傳統符號的羅列及建筑材料與色彩的模仿而忽視了作為建筑更為本質的空間要素及未來改擴建的可能,因此,在西藏現代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借鑒西藏傳統建筑內部空間組織與外部形態特點,創造出符合藏式建筑空間神韻的建筑。這里并非要求所有建筑群都要通過簡單的單體——院落——組群的方式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發展,也并非要求每棟建筑都要采用不對稱構圖形式,而是希望在利用現有的地勢情況下,能根據現有及將來的使用需求,靈活組織各功能房間,并合理設計其體量大小、比例尺寸,融入各種傳統建筑元素,注重材料、色彩及細部的對比與統一,使其內外空間錯落有致,在整體形態上呈現出自由生長的態勢。

參考文獻:

[1]陳耀東編著.中國建筑藝術全集.佛教建筑(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王紹周.中國民族建筑第一卷.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3]蕭加.中國鄉土建筑.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4]大昭寺.西藏工業建筑勘測設計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朱瑩.陽光下的城池——哲蚌寺.建筑師.2005/01.

[6]葉玉林.布達拉宮的建筑美學.建筑藝術.1995/05.

[7]次多.西藏民居建筑謅議.中國藏學.2004/01.

[8]王立品,闕龍開.拉薩現代建筑文化淺析.西藏大學學報.2004/03.

圖片來源:

圖4《大昭寺》西藏工業建筑勘測設計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圖12、16、《中國民族建筑第一卷》王紹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圖17《中國建筑藝術全集佛教建筑(三)》陳耀東編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圖6、8、14筆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