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河歷史文化園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6 01:38:00

導語:轉河歷史文化園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河歷史文化園設計論文

[摘要]轉河歷史文化園是轉河六大景區的開頭篇。筆者在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河道固有歷史文化背景,尊重歷史自然屬性,恢復河道及河道兩岸原有景點、建筑物,并加以提升、精華,從而營造出“夢回長河”的深淵意境。

[關鍵詞]轉河、歷史文化園、長河遺夢、歷史、文化

1&前言

轉河歷史文化園位于轉河上游,西起北京展覽館后湖,東至高梁橋,其水線全長550米。追溯歷史,明清兩代曾經是連接昆明湖的皇家御道,也是百姓踏青觀柳的好去處。河道沿途景點、建筑物有“綺紅堂”、“綺紅堂碼頭”、“高梁橋”等,應該說,他們的存在標明著轉河的歷史,體現著轉河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些特定事件的影響,園內景點、建筑物遭受到一定程度損壞。河道也是經歷了填埋、打開多種境遇,直到今日,才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得以修復、重建。

筆者在歷史文化園的規劃設計中,圍繞“長河遺夢”這一轉河全程設計主題,利用現代水利技術,融入治水新理念,展開多種表現手法,著重強調了該景區的歷史性、文化性。如果說“長河遺夢”的設計主題是為了實現讓轉河鏈接歷史、通向未來的夢想,那么歷史文化園就是夢的源頭,夢開始的地方。

2&恢復自然型生態古河道

一直以來,回歸自然,恢復生態環境是人們向往和推崇的一種境界。“自然”無論是在物境上,還是在意境中都美化著世界,凈化著心靈。恢復生態原有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是體現自然,以人為本的唯美途徑。

筆者在歷史文化園河道的規劃設計中,考慮到該河道原有文化歷史背景,在恢復自然生態河道的同時,用多種表現手法將歷史文化蘊涵其中,從而讓河道生動、多樣,韻味無窮。

1.1&恢復河道原結構從根本感受自然

河道是水生態的重要載體,恢復河道原有結構,順其自然,為生物提供多樣、豐富的自然環境,是治理歷史文化園河道的基本原則。在歷史文化園河道生態整治修復工程中,筆者本著“宜寬則寬,宜彎則彎”的治河思想,恢復河道原有的結構形態與自然特征,讓原有生物群回遷,重新建立水生物生態系統。

設計中,在滿足宣泄洪水的基礎上,盡量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樣性,只有水流的多樣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樣化。恢復后的生態河道,為水生、兩棲動物創造了優良的棲息繁衍環境。這樣既有助于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凈能力。

1.2&利用植物體現歷史文化

回首歷史的長河,早在明、清時代河道兩岸綠樹成蔭。春夏之季,更是引無數的文人墨客提詩賦詞,風靡一時。據《瓊花齋記》記載,當年長河兩岸風景可謂是“兩水夾堤,垂楊十余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可見;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竊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設色以娛游人。當春盛時,城中仕女云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為將現歷史文化園恢復其歷史原貌,在規劃設計中充分尊重歷史文化背景。布景中不做過多修飾,而是在河道兩岸及河道內大量種植柳樹、桃樹、荷花、蘆葦等植物。并利用現代光感技術,配以燈光效果,從而更加完美的再現了長河綺麗風景。

新建歷史文化園,河面水光瀲滟,兩岸樹影婆娑;柳枝低垂搖曳,植物的清香沁人心脾,明清兩代盛極一時“長河觀柳”的民間聚會,在這里再次成為一種風俗、一種時尚。由此不難看出,歷史文化園大面積種植多種植物,是在讓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的同時,又將歷史與文化的特性得以拓展。

1.3&故道遺址濃縮的歷史文化

文化對于一個城市有著深遠的影響,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是體現文化的一種方式。祖先千百年積沉保留下來的文化不應被支離破碎,而是需要更多關注和保護。將歷史文化的延續性與都市生活的現代性有機的融合,才能創造出都市景觀新文化。

歷史文化園內長河故道遺址是歷史文化園設計中,突出歷史文化的點睛之筆。故道遺址在被挖掘維護的同時,遺址四周利用經過仿舊處理的條石將之圈起。條石的運用讓歷史的味道呼之欲出,故道遺址與周邊現代環境的強烈對比,在感官上提高了人們對長河歷史文化的興趣與認識。

3&重建綺紅堂碼頭

關于綺紅堂的歷史應當追溯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其生母孝圣太后祝賀花甲正壽,在長河南岸修建了綺紅堂作為登船游覽皇城水系的一個碼頭。其間,綺紅堂不僅作為御用碼頭,更是自乾隆后歷代皇帝在來往皇宮與萬壽山途中,小憩、用膳、召見群臣處理國事之地。當年光緒皇帝就曾在此下榻,跪接慈嬉。

綺紅堂新碼頭由臺階、坡道、休息平臺、拴船樁、浮雕、立石雕塑組成。重建后的綺紅堂碼頭,不僅秉承了原有碼頭的功能性及使用性,更是加深立意,用藝術的語言傳達思想,讓人們從更深層意義上了解河道的歷史文化變遷。

碼頭背景墻上的浮雕被設計為三個部分。中間采用高溫彩釉的工藝,以“春水游幸圖”為主題,用圖畫的形式展現了昔日帝王出游的熱鬧場景。左、右兩旁分別選用漢白玉材質,以“水系開鑿圖”和“澤潤萬民圖”為主題,依此講述了北京水系的起源、開鑿、修浚。三幅不同的畫面讓人們了解了歷史,感受了歷史文化,從而達到了加深立意主題的目的。

碼頭立石雕塑在選料上分別采用新舊兩種石材。用從原有河道挖掘出的舊石材與新石材混合排列,從視覺上形成新舊對比,在內涵中象征著歷史與現代溝通、融合。其中舊石材的排列為“九位一體”的組合方式,九位的選用是因為在中國、佛教以及各種文化中數字“9”都代表著各種能量的高度聚合,并有吉祥、幸福之意。在排列中五塊立石被放在碼頭平臺高處,表示歷史被認知的部分;另外四塊則放在平臺低水位處,隨著水位的變化時隱時現,意味著歷史還未認知的部分。而在條石排列中變化的水位,也在寓意著人們在不同歷史階段對于主觀認識的變化,是大眾群體的象征。

其實縱觀重建后的綺紅堂碼頭,不難看出設計中大量運用了對比與交錯的表現手法。兩種不同的手法都再次演繹了歷史與現代的共存。

4&亮出高梁橋

高梁橋始建于元代初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多次對古橋修葺,清代修葺過的石橋橋下為單孔拱券,橋上用青白石構筑,橋兩側的護欄雕琢精美。橋體外觀樸實無華,堅固無比,是京成著名古橋之一。

高梁橋不僅具有歷史的意義,還蘊涵著一段神話傳說。傳說中,高梁橋的得名是因為當年劉伯溫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龍神。龍神大怒將全城的水偷走,伯溫發現后立即派手下名為高亮的大將追趕。在擒獲返回的途中,龍神掙斷繩索逃跑,臨跑前還將裝水的水車推入長河。高亮怕皇帝怪罪,隨身跳入長河,從此他跳河的那座橋偕他名字之音,被稱為高梁橋。

鑒于高梁橋的歷史性、文化性,亮出高梁橋成為設計中的重點。經與多方部門協商,基本保留高梁橋基礎原結構,并對原結構進行加固處理。對于橋體外觀進行適當裝修,在橋頭兩側安裝青石板碑文,分別篆刻橋名及橋名傳說。橋西側采用投頭燈照明,著重反映出高梁橋及周邊景區。光源采用代有凝重氣氛的橘色,更好烘托其歷史氣息和文化氛圍。

高梁橋的亮出為歷史文化園帶來了良好的景觀效應和社會效應。在景觀上,遠眺高梁橋,長河似玉帶,白橋跨碧水;近觀高梁橋,橋下,柳浪飛燕逐清波;橋上,行人車馬如穿梭。側看高梁橋,則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高梁橋的保護、修復,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政府對待歷史的高度重視和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并讓那些關注歷史,熱愛文化的人感到欣慰。

5&結束語

現在的歷史文化園就像一幅舊畫,在經歷重新接裱后,舊畫的韻味還在,舊畫的歷史還在,舊畫歷史中的光芒還在。只要一切都在,我們的夢想就會實現。所以打造歷史文化園,就是打造夢想的工程,夢想在這里開始,在無限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