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標準和經濟狀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26 02:55:00
導語:計量標準和經濟狀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老齡經濟學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對我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筆者翻閱了大量國外老齡經濟學文獻,重點對計量標準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的研究進行綜述,以饗國內學者。【關鍵詞】計量標準、經濟狀況AnalysisonEconomicsofAging:MeasurementandEconomicStatus【KeyWords】Measurement,EconomicStatus前言目前我國老齡經濟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對老齡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和數據的收集,以及研究中碰到的難題和結癥等問題還沒有充分的熟悉,老齡經濟學的研究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決策的需要,因此,加強老齡經濟學的研究迫在眉睫。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老齡經濟學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筆者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國內學者。一、老人經濟福利的計量我們做研究,首先要搞清楚所使用的計量單位和概念問題。克雷斯托對老齡經濟學研究中碰到的計量問題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他認為,從已經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來看,對老年人以及比較老年人與其他年齡人口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的估計量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選擇使用的概念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必須考慮的計量問題包括:計量收入積蓄的層面概念,即是用個人、家庭還是用家庭戶為計量單位。分析單位和對“老年人”單位的界定,即老年人為戶主的平均家庭戶收入與只有老年人的平均家庭戶收入是不同的。調查數據來源的選擇。按家庭或家庭戶規模、資產對老人經濟福利的貢獻,以及實物收入,對在可使用的調查數據中,一些收入類型的低進行調整。集中趨勢計量單位的選擇,即用平均數還是用中位數。橫截面視角對縱向視角,即用橫截面數據還是用縱向數據。1.分析單位和收入概念美國大多數消費收入和資產統計基于普查局調查的數據,如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SIPP調查等,在分析這些數據時,分析單位可以是家庭戶、家庭或個人。這同樣適用于分析老年人收入時所使用的概念,例如,個人層面的分析可以側重于個人收入、家庭收入或家庭戶收入的分析。由于相對少量的老年人家庭包括非家庭成員,家庭戶和家庭收入計量非常相似。許多研究使用家庭戶作為分析單位,比較老年人為戶主和非老年人為戶主的家庭戶資產,因為,在這種分析中,以老人為戶主的家庭戶權數是相同的,不管這樣的家庭戶是否包含一個、兩個或更多的老人。與有配偶老人相比,關于獨居老人的數據被大大地加權。而那些住在非老人戶主家庭戶中的老人則沒有被體現出來,因此,這樣的數據在統計上不能代表老年人口。家庭戶收入作為簡明扼要的計量單位僅僅反映部分情況:關于個人收入的信息同樣重要,因為,用家庭戶或家庭為計量單位的關于“經濟資源共享”假設充其量只是對復雜現實的粗略估計。為了比較不同老年亞群體以及老年人群與其他年輕人群的經濟福利,我們必須根據不同家庭戶收入差異和消費這些收入的人數的差異,確定可以比較的家庭生活水平。通常按照未調整的家庭戶收入,用戶主的年齡對家庭戶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非凡指出,老年戶主家庭戶顯然不如非老人戶主的家庭戶富有。2.貧困計量一些研究者認為,試圖按照一個絕對的、不隨時間和收入分配的變化而變化的計量標準測量貧困是不適當的,而且會夸大老年人經濟改善情況。他們建議使用一個相對計量標準,如收入中位數的50%為貧困線。另外,官方的貧困統計以現金為基礎,沒有反映實物補助的變化,因而可能低估了改善情況。爭論的結果建議貧困計量標準使用更寬泛的收入概念,例如在收入中包括醫療補助等【3】。由于許多老年人聚集在接近按官方定義的貧困線區域四周,有關低于貧困線的老人和非老年人的比例變化趨勢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過分樂觀的老年人經濟狀況改善的畫面。盡管研究者對使用官方貧困線尚存在相當大的不滿,但對于使用一個恰當的貧困概念還沒有達成共識。然而研究結果證實,在現有的貧困標準框架內,運用不同的貧困線進行比較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3、資產對經濟福利的貢獻像現金收入一樣,對資產的所有權代表著對經濟資源的支配權,即使這些資產在即定的年份沒有兌現成現金的收入。有研究者采用幾種方法來分析資產對經濟福利的貢獻,非凡是探討了資產的全部或部分凈值,因為它是在個人晚年生活中可以分配的年收入。住宅資產受到非凡的關注,因為它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資產。住宅資產提供居住資源,在西方國家它的價值可以被折算為“估算的房租”。顯然,在比較經濟福利時,完全忽視住宅資產是說不過去的。萊德勒【4】也將財富納入分年齡別的經濟福利比較之中。考慮到在計量方法上缺少共識,他提供了幾種可供選擇的估計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將財富定義為全部凈價值,其它僅按金融資產概念來定義財富。調整后的收入概念包括非財產收入加上1/3財富。通過這種方法,將資產適當考慮進來后,老年人的經濟狀況相對改善了。這反映了這樣一種事實:老年人的財富遠遠超過了非老年人,不管其凈值或金融資產是否被用來定義財富概念。4、其它概念問題在計量經濟福利當中,老年醫療保險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另一個分析問題是集中趨勢計量方法的選擇,因為晚年收入存在偏態分布,平均數受到高收入人口分布的影響很強。一些分析家認為,分年齡組進行比較時,應當主要使用中位數而不是平均數作為比較的基礎。假使老年人收入分布不均勻,集中趨勢的任何單個計量方法都不足以為比較不同群體收入提供根據。因此,必須用其它有關收入分布的信息補充集中趨勢的計量分析的不足。二、經濟狀況在過去幾十年里,老年人的經濟福利一直是公眾爭論的焦點。赫德【5】認為,抱著眾多目的,分析老年人經濟狀況的研究結果發現,測量經濟福利比只測量收入統計數據效果要好,用這種計量方法能確定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是否得到改善,是否比非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改善得更快,是否比非老年人的經濟地位更高。這些研究最終的社會目標是評價非老年人對老年人的轉移支付是否充足,以及是否有現實的政策意義。1、收入的來源克拉克、克瑞普斯和斯潘格勒【6】認為,在美國,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社會保障金已經成為老年人收入最主要的來源,但隨著社會保障受益人其它收入的增加,社會保障金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額急劇下降。舒爾茲【7】分析了1996年65+老人的收入來源構成:社會保障是主要來源,占40%,資產收入占18%,養老金占19%,工資占20%。西方學者指出老年人通常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舒爾茲列舉了老年人可能受到通貨膨脹不利影響五個主要方面。沒有隨通貨膨脹調整的資產價值會貶值。轉移支付的收入或其它收入的調整滯后于通貨膨脹,其實際收入會減少。工資水平的調整滯后于通貨膨脹,實際工資會減少。實際稅收負擔的增加。假如通貨膨脹針對構成老年人預算支出的大部分項目,非凡是用于計量和調整各種收入來源的指數不能準確反映老年人購買模式,那么老年群體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收入趨勢赫德認為,沒有一項的調查或研究能夠得到對家庭戶規模和收入進行調整后的令人滿足的收入結構。他首次運用一種規模調整方法,然后將這種調整方法應用于某一個年份,假定調整的結果具有穩定性,把這兩種方法合并,就可以看出完全調整后的收入趨勢。表1顯示稅前貨幣收入的年增長率和1984年按照官方貧困指數進行調整以后的家庭戶規模的收入水平。在這種按比例測量中,給一個非老年人的權數為1.024,兩個非老年人的權數為1.322,三個人的權數為1.568等等。給老年人的權數比非老年人少些,規模調整后的收入等于家庭戶收入除以家庭戶權數。這種按比例測量體現了家庭戶消費的實際規模收益假設:兩個人的非老人家庭戶比一個人的家庭戶只需要29%多些收入。這種測量得到的收入數量更接近人均家庭戶收入,而不是人均收入。老年家庭平均人數比非老年家庭平均人數少,因而,相對于非老年人來說,規模調整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數量。1984年未做規模調整的非老人對老人的收入比為0.67,規模調整后的比率為0.87。平均家庭規模一直在下降,但非老人比老人家庭規模下降得更快,因而,規模調整后會出現非老年人收入比老年人增加很多。例如,從1979到984年,規模調整使得非老年人年收入增長率增加0.9%,而老年人只有0.3%。不管使用調整的還是未調整的計量方法,老年人比非老年人有更高的收入增長率。表1還表明,對規模進行調整后,在大多數情況下,收入增長伴隨著年齡增長,部分原因是存在較富有的同批年輕老年人效應,部分原因是社會保障的增加。表1:平均家庭收入的增長年收入增長1984年收入1967-19791979-1984未調整65歲以下1.0-0.427,46465+1.53.418,279調整65歲以下1.70.516,29365+2.23.714,16065-691.83.816,49670-742.14.214,40175-793.03.112,61780-842.93.311,46985+2.75.511,825來源:見參考文獻【8】3、收入分配舒爾茲分析了美國老年人家庭的總貨幣收入情況,另外,還分析了1998年不同年齡戶主的中位數家庭收入,45-54歲為61,833美元,55-64歲為52,577美元,65-74歲為34,719美元,75+歲為27,717美元,可見,中位數收入變化還是很大的。盡管美國的社會保障是老年人收入重要來源,并且通過社會保障累進制減少了收入不平等,但老年人的收入分配比非老年人更加不平等。表2顯示了收入的吉尼系數和將收入劃分為五組中最高一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表2:收入分配
克雷斯托分析了老年人收入不平等現象,早年經濟機會和經濟資源是導致晚年經濟不平等的因素,猜測退休后影響經濟福利的要素與猜測退休前影響經濟福的利要素是一樣的。福切斯【9】認為,65歲以上的收入狀況比65歲以下的要平等得多,65歲以上的收入差距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障金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勞動性收入明顯減小,前者的分配比后者更平等。經驗研究結果取決于所使用的方法。例如,克雷斯托和希爾用吉尼系數比較1984年SIPP調查中不同年齡組的不平等狀況,使用的收入概念是家庭戶收入,并對家庭戶規模、低和資產等數據進行了調整。結果顯示,65-74歲的收入不平等比之前的任何年齡組都高,而75+歲最高。克雷斯托和希爾提醒說,這種分析沒有告訴我們退休前處于有利經濟地位的人和退休后處于有利的地位的人是不是同樣的人。這樣的分析則需要使用縱向數據而不是橫截面數據。他們還認為,生命事件如健康狀況變化或喪偶可能引起老人經濟狀況的改變,未來研究老年人經濟狀況一個主要的挑戰,是深入理解這種事件的財政金融影響以及退休計劃項目能否為避免這些影響提供保護的程度。受教育程度也是研究老年人經濟狀況一個社會經濟指標。一項研究表明,與中青年相比,受教育程度更好地解釋了65歲以上人的經濟資源的變化情況【10】。4、貧困老年人貧困一直是老齡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因為貧困問題給老年人造成很大的麻煩,老年人陷入貧困的時間比非老年人更持久,解決的辦法也很有限。在美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中,收入低于官方貧困線的人數從1959年的550萬下降到1976年330萬,比例從35.2%下降到15.0%,老年家庭的貧困率下降得尤為顯著,從27%下降到8%。萊德勒認為,伴隨者收入增加,老年人貧困率急劇下降。美國普查局198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假如考慮非貨幣收入等因素,貧困率會顯著降低。美國勞動統計署【11】在1998年做了一項研究表明:用一般通用的方法計算1995年美國65歲以上老人貧困比例為10.5%,用美國科學院建議的方法計算為24.2%,兩個結果相差很大。女性喪偶老人的貧困率也下降了,但比起總人口和其他老年人的貧困率還是高,原因很復雜。一種解釋認為,不同收入水平的死亡率存在差異,貧困家庭丈夫比富有家庭的丈夫死得早,經常的情況是貧困家庭的女性喪偶老人繼續遭受貧困。另一種解釋是,當丈夫死后,一些收入來源中斷了,一些財富減少了。第三種解釋是,死亡率與財富水平有影響,丈夫死亡時財富構成的變化為女性喪偶老人的高貧困率提供一些解釋。由于橫截面的貧困數據存在同批人效應,目前還不清楚貧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作為個人年老時花費的資產造成的。5、財富赫德認為,盡管收入實際上是計量老年人經濟狀況唯一使用的標準,但生命周期理論告訴我們,至少對于老年人來說,財富卻是測量消費機會更好的計量標準。基于收入的代際比較要改成用財富來比較不是件輕易的事情,因為在職人員大部分財富是觀察不到的未來的收入。由于預期壽命的變化,我們甚至不能直接比較不同年齡的退休老人的財富。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但財富數據對收入數據是一種有意義的替代和補充。表3【12】給出了老人平均可遺贈財富。需要說明的是,SCF以家庭為單位,SIPP以家庭戶為單位。財富包括金融資產、不動產、住宅資產、所有凈負債。不包括養老金和社會保障財富,人生保險和家庭戶耐用消費品的現金價值。SCF不包括在小企業和農場的汽車和股票面值。SCF樣本規模為3,824,SIPP為18,700,包括所有年齡。表3:老年人平均可遺贈財富1983年沒有1983年有補1984年SIPP補充的SCF充的SCF平均數90,800118,700250,000中位數59,50051,00051,900注釋:SCF:theSurveyofConsumerFinances.SIPP:theSurveyofIncomeandProgramParticipation.如前所述,單獨的收入數據只能部分地理解老年人經濟資源的擁有量,財富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資源。所以,有必要研究老年人的財富分配。由于財富分配比收入分配的偏態分布更嚴重,在分析中忽視老年人持有的財富會低估晚年生活實際的經濟不平等程度。三、評論老齡經濟學是一門交叉科學,需要有經濟學、人口學、統計學等多種學科背景,并將其融會貫通,國外學者做得很好,這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另外,國外老齡經濟學研究非常重視數據的開發和經驗分析。雖然在美國已經有了幾項大型的老齡經濟調查,但仍然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有些分析和比較受到數據的限制,無法再深入下去或者擱淺。這是我們今后研究需要注重的。再次,從美國的研究來看,老齡經濟學研究和數據開發的政策意義還沒有完全展示出來,還有很大的伸展空間。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Crystal,Stephen.EconomicStatusoftheElderly.InR.H.BinstockL.K.George,Handbookofagingandthesocialscience.AcademicPress.1996.Rainwater,L.Whatmoneybuys:Inequalityandthesocialmeaningsofincome.NewYork:BasicBooks.1974.【3】U.S.BureauoftheCensus.Measuringtheeffectofbenefitsandtaxesonincomeandpoverty:1986.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88.【4】Radner,D.Theeconomicstatusoftheaged.SocialSecurityBulletin.1992;55:3-23.【5】Hurd,MichaelD.Researchontheelderly:EconomicStatus,Retirement,andConsumptionandSaving.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0;28:565-637.【6】Clark,RobertL.;Kreps,JuanitaandSpengler,JosephJ.EconomicsofAging:ASurve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78;16:919-962.【7】Schulz,JamesH.TheEconomicsofAging.AuburnHouse.2001.【8】Radner,D.MoneyIncomeofAgedandNonagedFamilyUnita,1967-84.SocialSecurityBulletin.1987;50:9-28.【9】Fuchs,V.R.Thoughmuchistaken:Reflectionsonaging,health,andmedicalcare.MilbankMemorialFundQuarterly:HealthandSociety,1984;62:143-166.【10】Crystal,S.,Shea,D.Krishnaswami,S.Educationalattainment,occupationalstatus,andeconomicwell-beingamongtheelderly.Journalofgerontology:socialscience,1992;47:S213-S221.【11】Garner,T.,K.Short,S.Shipp,C.NelsonandG.Paulin.ExperimentalPovertyMeasurementforthe1990s.MonthlyLaborReview.1998,March:39-61.【12】Radner,D.TheWealthoftheAgedandNonaged,1984.LipseyandTice.1989:645-684.
- 上一篇:保險公司與農村醫療保險論文
- 下一篇: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總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