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
時間:2022-02-20 02:26:00
導語: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KnowledgeEconomy)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新經濟學名詞,它概括深刻、理論性強、意義重大;城市經濟(UrbanEconomy)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理所當然也是知識經濟的主導,具有無限發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既是知識經濟研究也是城市經濟研究的前沿性問題。
一、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同一性
人類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種以來就開始有一定生產知識,農業社會的時時令知識、天文知識還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小手工業的生產技能知識有的至今還傳為美談。但是生產知識和技能的迅速發展和聚集是大工業發展以后的事情。工業社會的生產知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之載體就是城市。城市經濟的本質就是廣義的知識經濟。
有人界定: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也好,我們甚至可以把“以知識為基礎”的確切含義做點“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過的指標體系那樣。例如:知識產業的比重。“知識產業”這個概念已經被廣泛使用,但其內涵現在并不規范。我以為,知識產業不僅僅是信息產業,它應是生產、傳播知識及其軟載體的產業的總稱。科學研究與教育主要屬于知識生產產業;郵電通訊、信息咨詢、新聞傳媒、文化交流等應屬于知識傳播產業;書本、文章、文件、報刊、電子軟件等屬于知識軟載體.對這些載體進行生產與傳播的產業自然上應屬于知識產業。所有這些產業集中在哪里?在城市!發展知識產業就必須發展城市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是同義語。統計部門應對其進行具體劃分,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新興產業,或者作為第四產業提出來。只有當第四產業的統計從第三產業中分離出來,而其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相繼超過第三產業,形成四次產業臺階的時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產業的產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階梯時,才具備狹義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如果一個城市首先具備這個特征,這個城市就應被認為是知識經濟城市;如果一個社會具備這個特征,這個社會就應被認為是知識經濟社會。
再如,社會經濟增長中的知識貢獻率。這也是人們很重視的一個指標。社會經濟增長與投入有關,其中主要有物質投入和知識投入兩個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要素,后者是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要素。根據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具體劃分,物質投入可以分為資金(K)和勞動力(L)兩個部分,知識要素可以用技術水平(A)來代表。知識貢獻率應當就是由于技術水平提高給社會所增加財富在整個社會產出中所占比重。現在研究這個比重的經濟學家,既有以國家為對象進行的,也有以城市為對象進行的。如果我們認為,只有當知識貢獻率穩定的超過50%時,這樣的經濟才稱得上知識經濟的話,那么,這既適用于衡量國家,也適用于衡量城市。
不過,一個國家形成知識經濟社會有一個城市化程度問題。因為知識經濟社會一般認為是后工業社會,而后工業社會一般出現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據國際經驗判斷,它的下限值應是城市化率為75%左右。當然這個指標不能孤立使用.19世紀末葉英國的城市比率就已經達到和超過75%.但那時它離知識經濟還很遠,因為當時英國的知識產業比重和知識貢獻率并沒有達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會發展階段上由于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識水平的提高,則有可能在城市化率達到75%以前進入知識經濟社會。
總之,知識經濟不可能在農村實現,也不可能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社會實現。城市是人類知識進步的產物,又是知識集中的區域。反過來,城市成為知識的搖籃。為了促使知識經濟的早日到來,我們必須下大力氣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加速我國城市化過程。
二、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的時代特征
從狹義的(即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知識經濟概念出發考慮,知識經濟的產生要晚于城市經濟,它是城市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也就是說,知識經濟的理論可以視為是新的重大的歷史分期學說,這也許是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意識到的重大貢獻。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的高級階段實質是指一個嶄新時代的經濟,這個時代是以往歷史時展的高級階段。
1、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嶄新階段人類社會生產力已經經歷兩個大的歷史階段: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從生產力水平來說,農業社會是低級階段,工業社會是高級階段。但是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高級階段的到來,以前兩個社會發展階段只能認為是“前知識經濟”階段,是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只有知識經濟時代才是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前知識經濟社會的生產要素的投入以物質性投入為主,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要素的投入以知識性投入為主;生產環境也有根本性變化,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環境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環境發展為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當然,以主導產業為標志進行社會階段性劃分,也可以有三分法,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知識經濟社會。不過兩分法比三分法可能更深刻、更有意義。
2、知識經濟是生產關系發展的嶄新階段我們曾經有過社會形態的劃分,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以前的四個社會形態都是生產關系被動地為生產力所突破實現的,只有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類自覺的行為。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這個現點有可能同知識經濟的觀點統一起來、一致起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生產力高度發展、知識文化極大普及為背景,人類將有從約束自己的生產關系中真正解放出來、提升出來的現買可能性。也就是說:在前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蕩滌社會一切污泥濁水是沒有物質基礎的,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則完全有這種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經濟時代的劃分比以往幾個階級社會的階段性劃分更具重大歷史意義。也許可以說,前知識經濟時代是人束縛于生產關系、被動行為占主導的時代.而知識經濟時代則是人有可能自動調節生產關系、主動行為占主導的時代。
3、知識經濟是人類社會理想的實現階段人類社會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仁人志士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從來沒有停止過。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分工、教育、道德、節欲等理想;我國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思想,是婦孺皆知的;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等提出了“社會契約”、“人權”、“平等”、“自由”、“回歸自然”、“理性王國”等一系列社會理想,對后世影響也很大;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家的種種社會理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更是盡人皆知的著名學說,多少人曾為之鼓舞.前赴后繼為之奮斗。但不管是理想也好,空想也好。都沒有如人所愿的實現。根本原因是物質條件尚不具備,社會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知識經濟社會和城市經濟高級發展階段的到來,卻為人類世世代想的實現創造了這樣的物質條件。用文學語言說,那是一個使人類的夢想變成真的時代。也可以這樣說,前知識經濟時代是人類追求理想和夢想的時代,而知識經濟時代則是人類實現自己的夢寐以求理想的偉大時代。
由此可見,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我們應該竭力爭取并為之奮斗的輝煌的明天!
三、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目標
既然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發展將把人類社會引向高級階段,我們有必要對這個階段的發展目標有梗概的認識。對于社會發展來說,社會進步是目的,而經濟發展不過是達到社會進步的手段。因此要時刻注意和加強研究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會在哪些方面引起社會進步的質的飛躍的方面,并應通過城市社會目標的逐一實現,謀求逐步達到整個國家社會目標的實現。對這個社會目標的期望值不僅不能低,而且應視為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發展進程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檢驗標準。這也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在發展知識經濟、城市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并在這個基礎上,有預見有規劃地提出社會進步的目標、條件和檢驗標準問題。我以為,以下三條是重要的:
1、社會差別趨于縮小社會發展總是一個否定再否定的過程,先有差距的擴大而后逐漸縮小。知識經濟的興起還會有差距的繼續擴大,但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穩定時期一定要創造社會差距逐漸縮小的社會條件,否則這個知識經濟的“知識”是有偏差的,起碼是社會科學知識不發達。縮小差別的內容當然主要是這三方面: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這曾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偉大理想。集中到一點,就是要使一直存在的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得到統一和解決。現在的情況是少數發達國家國內的差距有縮小的趨勢,而全球的差距還在擴大,這基本反映各個國家和全球距離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也會是不一致的。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提出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同時也提出過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現在城市經濟在全國的發展正在經歷由無差別和差別甚小到擴大差別的過程,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研究這個差別擴大可以允許的“度”,要不失時機地實現由差別擴大到差別縮小的轉變。
2、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顯著提高知識經濟應比前知識經濟給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發展環境,提供更好的食、衣、住、行條件.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和就業機會.使人的德育、智育、體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發展,真正出現高度物質文明與高度精神文明的統一,從而,人的平均壽命將進一步延長,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將大幅度提高。那時,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競爭的性質和形式也將發生變化,人們的價值觀、榮辱觀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對知識文化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以及由此形成的比、學、趕、幫熱潮將成為新的時尚。如果這樣認識是必要的,那么各個國家和全球要實現這個目標.可以說都還任重而道遠。我國歷來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主張兩手抓、兩手都要過硬;最近幾年進一步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觀念。這是一個重大進步。有些文明城市的建設也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就全國范圍來說,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尚需大大提高和加強。
3、社會的持續穩定和安定這是以上兩項實現的必然結果。那時,人民安居樂業,收入穩定,生活安定、自由、幸福,相處親和、友善、歡樂。患病率、犯罪率降到最低點,戰爭的陰影和威脅基本消除。如果不是這樣,即使社會科技很發達,生活水平也很高,每人一臺電腦、一輛車,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什么有什么,但是社會不安寧,刑事犯罪讓人提心吊膽,不減當年,甚至有所發展,算不算這個社會的經濟性質是知識經濟,這個城市的發展已經進入高級階段呢?我看不能。長治久安,是千百年來人們的社會夢想,在經濟水平低下的前知識經濟社會是注定不能實現的,而只有在全世界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時候才有實現的條件。現在少數發達國家是富裕了,但他們仍然感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脅,美國還在堅持要搞導彈防御系統,就說明這個問題:世界大同為時尚早。
知識經濟的前景和必然邏輯在昭示人類:不僅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政治的發展具有同一性,而且局部的(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全球整體的發展也具有同一性。可惜,美國總統的智商尚不能理解和接受這個“平凡的真理”,他們想到的和為之盡職盡力的只是美國一國的遙遙領先,而不是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各國政府現在能顧及到的也只能是本國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有的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社會代價和環境代價換取經濟的單純增長。這個教訓我們應該認真汲取,應從現在起就應首先在國內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擺平、擺正確。要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既勵精圖治社會安危于已然,也防患于未然。從城市做起,重點也在城市!
四、系統建設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
知識經濟時代是人類最美好的來來,但是通向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高級階段的道路并不平坦。現實告訴我們,一切關于知識經濟的絕妙的描繪,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不能只是理想、陶醉、沉湎而后已。知識經濟的“桃子”并不能伸手可摘,也不可能即摘即食、它若遠若近、若真若幻地擺在我們面前。你若取舍得法,功夫到家,他將屆時走來,同你握手;否則.也會失之交臂,離你而去。要保持清醒頭腦:在通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道路上充滿著荊棘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常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盡管十分嚴峻,但是機遇與有利條件對于我們來說還是十分豐厚的。如何利用機遇和有利條件,迎接挑戰并戰而勝之可以有各種途徑和方法:有認識的、技術的、制度的、政治的、經濟的各個方面,而且要配套實施。本文不能勝任回答所有這些問題,僅就其中一個問題,即認識知識系統、發展知識經濟系統和建設知識經濟中心城市問題談點淺見如下:
(一)認識知識系統
知識,是知識經濟的“元物質”;知識系統,是知識經濟的“基礎構件”。到底什么是知識,現有的源于國外的4個W(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以及國人所加的幾個W的認識,只是對知識的形態與分類作了表述,并未觸及知識的實質,不得要領。我以為,知識是人類通過實踐(勞動、科學實踐和人際交往)對自然、社會、思維的現象和本質所獲得的認識的總和,是可用以指導人類再實踐的寶貴精神財富。知識是社會生產力.是生產所以發展的根本動力。知識形態和表現是多方面的,知識系統可以根據它的形成過程作以下分析:
能動的和規范的生產技術。能動的生產技術是指勞動者在其勞動過程中,以自己先天和后天素質為基礎,根據切身體悟,隨時對勞動經驗直接進行總結和調整的活的操作準則和方法,能動的生產技術與勞動者的素質是“水漲船高”的關系;規范的生產技術是指在勞動者能動的生產技術基礎上,由具有專業知識的人進行系統總結,得出共同認識,而后用操作規程固定下來的操作準則和方法。規范的生產技術既受專業人員素質的制約,也受科學發展水平的制約。
實用的和基礎的自然科學。實用的自然科學是人類在總結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指導人類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物質形態的理論體系;基礎的自然科學是對人的實踐活動和實用自然科學進一步進行總結,揭示出自然演化的一般規律,而后形成的高度概括的理論體系,它對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與應用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微觀的、宏觀的和中觀的管理科學。微觀的管理科學主要是指導企業如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理論體系,它既管理生產經營活動中物質系統的運動變化,也管理其中的人事系統的運動變化,因此它既需要自然科學知識,也需要社會科學知識作為基礎理論;宏觀的管理科學是指導企業間的生產經營活動,一般以一個國家為單位進行管理的理論體系,它對微觀管理起著十分重要的或促進或促退的制約作用,實際上這只是宏觀管理學的一種狹義理解,就廣義而論,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在內的一般宏觀管理科學的誕生。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的誕生,實際上提出了建立中觀經濟管理學的要求,實際上也已經出現了這種管理學。這種管理學是微觀管理學與宏觀管理學的合二而一,是管理學發展的高級階段。[1]無論微觀的還是宏觀的管理科學都是人類長期進行生產斗爭和社會斗爭的寶貴經驗結晶,但是它比人類的自然科學技術結晶要年輕。
傳統的和現代的人文科學。傳統的人文科學是由古人和前人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對人類生存發展的現象和本質所進行的藝術的、政治的、法律的、歷史的和哲學的反映和概括;現代的人文科學是對傳統的人文科學的繼承和發展。二者在現代社會中有時是融為一體的,有時是混合的,但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對經濟基礎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反作用。
管理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總和可能就是社會科學的主體,而經濟學則分屬于二者。
以上關于知識系統的分類,使我們很清楚地看出各層次知識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層次越高,知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越高,也就是它的“軟化”程度越高。各層次的“軟知識”對社會經濟的各種有形的物質(“硬件”)運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而層次越高的“軟知識”,從長遠和全局來看,這種影響會越大。也就是說,以上四個層次的知識是一個整體,而且后者對前者具有調控作用。然而,在知識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愈前愈細,愈后愈粗的問題,與實際上應該具有的愈前愈淺,愈后愈深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以至一直存在忽視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和哲學的價值和指導作用的觀點和做法,對實踐造成數不盡的危害。現在看的很清楚,越是大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發生越是與哲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經濟科學的落后有關,而主要不是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落后的問題。可惜,現在在實際工作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還是實質上的自然科學技術救國論、高新技術重點論、自然科學人才上乘論,如此等等。這正是我們時代的消極影響深遠的認識誤區之一。
(二)發展知識經濟系統
由于知識系統的龐大和復雜性,知識經濟的內涵不宜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以某種某類知識為主(或為重點)的經濟。同時應該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理解修改為“以系統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定義,這樣可能更科學些。特別是城市經濟的發展,既決定于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的發展,也決定于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把知識經濟僅僅理解為技術經濟或高新技術經濟是片面的。
首先,應該把知識經濟系統理解為與知識系統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系統和管理結構系統。最能體現“能動的和規范的生產技術知識”的產業是我們一直很重視的生產企業,在知識經濟社會仍然是社會的基礎和骨干;最能體現“應用的和理論的自然科學知識”產業是各類學校、培訓班和科研機構,在知識經濟社會應有大的發展;最能體現“微觀、宏觀和中觀的管理科學知識”的產業是各級政府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在知識經濟社會主要不是數量的增加,而是質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體現“傳統的和現代的人文科學知識”的產業,在知識經濟社會將發展為相對獨立的具有高級人文科學知識的勞動者真正自由結合的社會團體。四者的比例關系必須協調,而且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總有逐漸依次增高的趨勢。
其次,應該把知識經濟系統理解為知識資源開發—知識生產—知識流通—知識消費的再生產系統。知識資源的開發主要是人的智力的開發與正確運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德育、智育、體育)的過程。具有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為此教育產業的投資和發展從根本上說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知識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趕超意義;知識生產主要是人認識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的感性與理性知識的積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學技術、管理理論和方法、社會理論和意識的創新,為此自然科學的、技術科學的、社會科學的和管理科學的研究機構與產業的發展具有根本意義,而各行各業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義;知識流通主要是知識信息的傳播,為此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保障、調控和制約的決定性意義;知識的消費就是知識的再生產,而知識的投入并不會消失、磨損和折舊。這是與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最大不同和最大優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產過程也必須互相銜接、協調發展。
最后,應該把知識經濟系統理解為精神財富的再生產過程與物質資料再生產過程相耦合的系統。就是不能把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與知識資料的再生產截然分開,不能因強調知識經濟系統的重要性而矯枉過正。二者的關系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關系,而且前者是基礎,后者是主導;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動性、可重復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動性、創造性和無限性。分別來說,物質產品的生產與精神產品的生產是耦合的,沒有單純的物質產品生產而沒有精神產品生產(如勞動者的產品成果與勞動技能與經驗成果都是同時獲得的),也沒有單純的精神產品的生產而沒有物質產品的生產(如著述立說的精神生產與其物質載體紙墨、書本、電腦的生產是必須相結合的);物質產品的流通與知識產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沒有單純的物質流通而沒有知識流通(任何經濟范疇的物流,皆因市場信息知識主導的商流所引起),也沒有單純的知識流通而沒有物質流通(任何經濟性質的信息知識流通必然伴隨和引起物質商品的流通)。電子商務則是這種結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樣道理,物質資源與知識資源的開發、物質資源的消費與知識資源的消費也具有同樣的耦合性。不明確樹立這種全面觀點和辯正觀點就容易神化知識經濟,吹成虛無縹緲的天國,而放松對它踏踏實實的建設。
知識經濟系統的分析,實質就是知識經濟結構的分析,與我們現在通行的經濟結構分析明顯不同的是加進了與物質結構相提并論的知識結構的分析。只研究有形的物質形態的結構(即通常所指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而不研究無形的知識文化形態的結構調整與發展問題,不研究后者對前者的重大作用和密切關系,是我們時代又一影響深遠的認識誤區和實踐誤區之一。
(三)建設知識經濟中心城市
知識系統與知識經濟系統的存在、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城市經濟系統的建設。城市經濟系統的建設首先是城市經濟中心的建設,在知識經濟社會則主要是知識經濟中心城市的建設,然后帶動周圍城鄉的建設。原來關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強調它是經濟中心,或者籠統提出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談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產中心、流通中心、交通樞紐、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進一步具體化為鋼鐵生產基地、煤炭生產基地、港口城市、邊貿城市等等。而在知識經濟社會談中心城市的功能應該明白無誤地提出與之相對應的“軟”功能,即城市同時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設知識經濟中心城市就必須朝這個方向努力。
——信息中心是知識經濟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向導和先導。主要由信息產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心來代表,其中又可分為信息傳播中心(這是各類媒體、郵電通信產業的主要職能)、信息生產中心(這是各類圖書、音響、電子信息制作、出版、發行行業的主要職能)、信息技術中心(這是各類通訊設施、器材的生產和維修行業的主要職能)所構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數字城市”的建設,全方位向外向內提供盡可能全面系統信息,加速信息流轉,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科技中心是經濟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制高點和推進器。主要由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引進中心和科技輻射中心所構成,這里的“科技”是廣義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會的科學與技術,符合這個概念的產業或行業組織現在基本沒有,或者尚處于萌芽狀態。現在一些發達城市建設的高新技術園區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設置的社會科學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雛形;
——教育中心是知識經濟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基礎。主要由德育中心(城市應是精神文明最佳的地方)、智育中心(城市是各類學校的集中地)、體育中心(城市是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開展最活躍、水平最高的地方)所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體素質的模范地區。在知識經濟社會城市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渾然一體,義務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識經濟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現。主要由經濟的政治的決策中心(政府、公司總部等)、咨詢中心(各類信息服務、經紀服務、展銷服務、就業服務等)、學術中心(各類創新性學術活動等)所組成,實際起著城市和地區的神經系統的作用,對調控和促進城市與地區協調發展起著無可估量的決定作用。恰恰在這方面我們城市的智能作用、質量、效率和系統性軍相差甚遠。
應該指出的是,知識經濟中心城市的軟功能與硬功能一般是相輔相成的耦合關系,不能偏廢。但是一批以軟功能為主的中心城市會應運而生(如大學城、科學城、文化名城以及以政治、游息、會議、管理為主要任務的城市等),并在社會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力和競爭力也將以擁有這批城市的數量和質量為轉移。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之深謀遠慮的重點,也許就是要把現在已見端倪的這類城市或城區揣在懷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熱情加以扶持、培養、“重用”、“提拔”,使其長足進步和發展。“創建知識經濟中心城市”應是時代的最強音,發展城市的最響亮的口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還要指出的是,知識經濟社會的“知識水平”是很高的,但不是劃一的。這是因為即使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系統也可以根據其傳播和應用特點劃分為低層次知識、中層次知識和高層次知識。三個層次的知識也是一個有機結合的呈“金字塔”形的整體。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當然決定于其高層次知識水平如何.但是任何高層次水平知識是離不開與之相輔相成的其他中低級知識的相應傳歷與作用的。現在經常使用的低技術(Low-Tech)、輕型技術(Light-Tech)、高技術(High—Tech.)在知識經濟社會也會各有提高,但不同層次會依然存在,各有用場,決不會一刀切為劃一的高技術。與此相適應,不同層次的城市(如大中小城市)屆時也會有不同層次的適用技術,各類城市各得其所,各有用武之地。這就是城市經濟分布的系統性。
知識經濟的曙光在前,誰會是觀知識經濟日出的第一人、第一城呢?讓我們既參與競爭又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