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信息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9-09 11:13:00
導語:財政信息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省財政信息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財政改革與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堅持“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資源共享、建用并重”的原則,進一步加快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財政業務軟件和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力度,促進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依法理財、科學理財,逐步建立起科學、先進、完善的財政運行技術保障機制。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全省財政信息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服務財政改革、促進財政管理這個主題,以網絡建設為基礎,以業務軟件開發為核心,強化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學、先進、完整的財政信息化管理體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公共財政體制要求,縱橫交錯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縱橫交錯的財政信息交換網絡,形成一個覆蓋省市縣鄉的高速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實現財政與省市主要經濟部門聯網,逐步達到網絡的寬帶化、數字化、綜合化和智能化,為全省財政信息化建設提供功能完善、使用安全便捷、技術先進可靠的高速互聯傳輸網絡。一是重點建設和完善財政綜合業務網。財政綜合業務網作為全省財政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網絡,將緊密結合財政改革,逐步向下延伸,形成聯結省市縣鄉的四級財政網絡系統。為財政業務的上網運行,實現全省財政系統辦公自動化、財政業務處理網絡化、各種經濟信息共享和交流現代化提供基礎保證,同時也為建立其他專門業務網絡提供互聯基礎。二是進一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網。要根據財政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重點建設各級國庫集中支付網。形成以省廳為核心,財政綜合業務網為依托,聯結各級財政部門與集中支付大廳的網絡系統,實現財政資金的集中收付和報賬、記賬等功能。三是建立省直財政專項業務應用網。以財政綜合業務網為依托,以省廳局域網為核心,建設聯結省直各有關部門的專門業務網絡。通過省直預算網、社會保障財務網、基本建設資金管理網、糧食風險基金管理網等,實現對省直各部門從預算編制到各專項資金支出的集中控制和管理,更好地發揮預算資金的宏觀調控作用。四是建立全省財政經濟綜合網。實現與計劃、經貿、統計、稅務、銀行等主要經濟部門的聯網,進一步提高財政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實現不同經濟部門經濟數據的共享與交流。
建立規范統一的財政業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緊緊圍繞為財政改革和發展服務這一宗旨,按照建立財政運行技術保障機制的總體要求,狠抓財政業務軟件開發與應用,以預算編制、集中收付等系統軟件開發為重點,帶動其他財政業務軟件的開發,形成符合業務活動和監督管理要求,集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財政監督和財政發展四位一體的財政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推動信息技術在各級財政業務領域的應用力度,促進財政管理整體水平的提高。
1.預算編制系統。根據財政預算改革的總體需要,不斷擴大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力度,完成對各部門預算的審核,編制出符合綜合預算、零基預算和實際需要的預算方案。
2.預算管理系統。通過開發預算指標管理軟件,全面反映指標運行的全過程,實現對預算資金規模、分配、使用等情況的有效管理,逐步建立預算指標數據庫,實現對預算指標執行情況查詢、分析和管理的現代化;通過開發預算資金調度軟件,實現對預算資金的有效調配,監督預算資金調度的全過程,有效地提高預算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軟件實現對政府采購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增加政府支出透明度,規范財政采購支出行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有效防止腐敗。
3.預算執行系統。通過開發預算指標管理軟件,根據預算單位年度預算方案,科學地制定季用款、月用款進度計劃,實現預算指標安排、撥款、預算會計等功能;通過集中收付軟件,實現財政資金集中收付和預算支出的集中管理,將所有財政支出資金置于財政部門監督之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保證工資及時發放和整個預算的順利執行,強化預算約束,實現對財政資金支付過程的依法規范管理。
4.財政監督系統。財政監督貫穿于財政工作和財政資金運行的全過程,建立財政業務應用軟件系統必須以建立健全的財政監督系統作保障。通過開發和運用財政監督實時監控軟件,使財政各項工作的靜態和動態情況及時進入到財政監督視野,確保財政工作和財政業務的穩定、安全、高效運行;通過財政監督信息和控制軟件,一方面實現財政監督系統與決策系統的信息直接交流;另一方面實現對其他財政業務系統運行的實時控制。
5.財政發展系統。根據財政管理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財政運行發展系統,科學地分析影響財政運行狀況和結果的各項因素,為財政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財政運行評價系統,利用各種評價模型,對財政運行過程和結果進行跟蹤分析,量化財政決策、財政管理和監督的效果,進行財政形勢預報,找出影響經濟平衡運行的原因,確定管理和監督的重點;通過財政收支預測分析系統,利用各種數字模型,對影響財政收支的各項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高財政收入預測的準確性,為科學地確定年度預算收支規模與結構提供依據;通過財政風險預警系統,分析監控各種風險因素的變化,科學地判斷財政風險程度,提出預警建議,改善和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建立穩固與平衡的財政運行與發展體系。
除此之外,通過開發和利用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軟件,實現對醫療保險、勞動保險等社會保險業務的全面、高效監督和監控管理;通過建立財政數據庫管理軟件,利用各類企業(包括集體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建設單位數據庫,建設會計信息查詢系統,逐步實現會計信息查詢和檢索網絡化、自動化,為各級財政系統多層次的數據隨機檢索和分析提供服務,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效率;通過開發糧食風險基金管理軟件,對國家糧庫的糧食儲備、品種、財政補貼等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建立糧庫糧食儲備數據庫,對現有的糧食儲備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匯總、預警,方便糧食調度,為制定糧食政策提供相關依據;通過建立一個以省為中心,覆蓋到縣鄉的農稅征管網絡,利用農稅征管軟件,以數據和文字信息為基礎,以科學分析為手段,為農業稅收工作的重大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為各級農業稅收征收人員提供信息服務。
——以信息網站為基礎,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是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戰略資源,其開發和利用是信息化建設永恒的主題。作為財政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工作,以財政信息網站為依托,在擴展信息源的基礎上,密切結合財政業務需求,為財政工作提供分類科學、精練實用、準確可靠、豐富多彩的動態經濟信息。同時,通過充分調動各市和部門的積極性,在“活”信息和“深”層次的財政信息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深入挖掘、研究經濟熱點、難點問題,為領導提供決策依據,便信息網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財政工作的參謀和助手,全省社會、經濟活動不可缺少的神經中樞。同時,利用視頻點播、在線廣播等多種形式,對內加強交流指導,對外樹立財政形象、宣傳財政政策,把網站建設成為財政系統的“互聯網”,成為財政部門開展工作、溝通社會的重要窗口。
——逐步建立滿足財政新體制要求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根據財政業務和財政決策對數據的要求,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與維護的原則,逐步建立財政動態數據庫、基礎數據庫、部門預算編制基礎數據庫、預決算數據庫、財政收支政策數據庫、法規數據庫、歷史資料數據庫、公共信息數據庫和決策匯總數據庫,加快開發速度,提高信息質量,保證信息數據的充分共享與有效使用。
——建立為公共財政
服務的辦公自動化系統主要是通過開發和運用辦公自動化系統、領導查詢分析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和外部信息接收與發送系統,以及IP電話系統、網絡電視會議系統等內容,實現無紙化辦公,提高辦公效率和決策水平。
——努力培養造就一支適應財政改革與發展需要的財政信息化隊伍一是向財政系統全體職工普及信息技術知識。密切配合人事、勞動部門采取各種形式,大力進行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的培訓。二是加快信息化專門人才的培養,根據信息化建設的需要,注重培養多層次的信息化專業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批能跟蹤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和有創新能力的中青年業務骨干,特別是要注意培養既掌握信息技術又懂財政業務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大力加強財政信息化專門機構的建設,在確保加強市級財政信息化專門機構和人員到位的同時,要逐步建立縣級財政信息化專門機構或配備專人管理,為財政信息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為實現上述目標與規劃,必須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財政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寬,技術性強,關聯度高,必須通過各級部門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財政信息化,確保財政運行機制落到實處是事關全省財政改革與發展的大事,各級領導必須高度重視。要把財政信息化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充分認識信息化在財政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促進信息化發展。信息技術是現代化高科技技術,投資大,更新快,其效益往往以間接形式表現于社會各個領域,難以用貨幣形式計算其價值。要保證財政信息化工作正常開展,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必須加大對財政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保證必要的設備和設施購置與維護,為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的技術保障機制提供物質基礎。
三是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信息化標準、規范和規章制度。財政運行技術保障機制的建立是財政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關系到今后財政工作的正常進行和科學管理。因此,必須堅持標準統一和標準化工作要先行的原則,將標準化工作和質量管理工作貫穿于信息化建設的全過程。要按照財政運行技術保障機制的需要,逐步形成全省統一的標準體系。根據國家信息化、標準化體系和本地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網絡、業務軟件、信息資源、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制度,統一技術標準。無論是網絡建設還是軟件開發,起點要高,標準要統一,以保證網絡配置合理、性能優化、安全暢通。各級財政部門在建設網絡、數據庫、業務軟件和實現聯網的過程中,在用戶界面、交換格式、網絡協議、分類編碼、應用接口等方面,必須遵循統一的技術標準,以保證計算機系統的互聯性和各種上網信息的有效性。
四是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全系統的信息化水平。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等方式,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識,增強全系統人員,尤其是各級領導的信息化意識。進一步明確財政信息化工作為財政工作服務的性質,使信息化觀念深入人心,形成上上下下重視和支持信息化建設的輿論氛圍。通過實施大范圍的計算機技術培訓,提高全系統員工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其效用。
五是提高信息質量,加大信息服務力度。真實可靠、準確及時的財政信息是進行財政決策的依據,要加大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實現信息的科學組織及檢索,在網站信息管理上,通過利用數據庫技術等先進技術,實現數據庫的科學管理,提高數據庫的技術含量。擴大信息源,狠抓活信息和歷史信息的建設。以歷史資料數據庫、財政業務數據庫和公共信息數據庫等數據庫為突破口,注重信息的實用性和專用性,突出財政業務的特點。同時要提高信息的再加工能力,為領導決策提供高質量和及時準確的相關信息。
六是提高安全意識,強化安全措施,確保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適應計算機信息網絡迅速擴展的新形勢,針對能夠對信息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突出問題,制定網絡運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強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崗位培訓,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識,便全體財政干部都能夠自覺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加強網絡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加強網上信息資源的安全保護,通過安裝網絡管理系統、防火墻、殺毒軟件,制定信息資源上網、下載等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網絡監管體系,增強網絡可靠性和抵抗外來人侵的能力,實現科學與規范的管理。
- 上一篇:非稅財政收入管理論文
- 下一篇:財政委托監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