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節能稅收政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0 11:25:00

導語:發達國家節能稅收政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達國家節能稅收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發達國家在其經濟發展史上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能耗模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能耗模式;二是以歐洲和日本為代表的低能耗模式,不同能耗模式的形成與這些國家的稅收政策密切相關。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應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適當調整現行稅制,開征部分新稅種,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

[關鍵詞]能耗模式;節能稅收政策;資源節約型社會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增長。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我國GDP總量僅為3624.1億元,2004年增長到了136875.9億元。然而在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GDP的快速增長伴隨著大量資源的消耗。“十五”期間,我國GDP增長了57.26%,然而能源消費卻增長了67.82%。而從單位GDP能耗來看,國家發改委的官員稱,我國2005年的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國家和地區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當前我國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明確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本文從發達國家的幾種不同能耗模式出發,分析發達國家的節能稅收政策,從而為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供借鑒。

一、發達國家幾種不同的能耗模式

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英、法、德等國都是典型的發達國家,由于經濟起步的時間以及各自的國情不同,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能耗模式。表1是1997~2003年間美國、英法德三國平均以及日本人均GDP和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數據。

數據表明,1997~2003年三個地區的人均GDP總體呈現上漲的趨勢,美國在這7年問增長了3277美元,增長幅度為11.2%,居三者首位。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則表現出不同特征:美國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逐年上升,與基期相比增長了4.12%;歐洲三國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費則呈波狀變動,7年平均消費量為269.56百萬噸標油;日本人均消費的一次能源7年來基本維持基期水平,雖然2000年和2001年的能源消費與基期相比偏高,但是接下來兩年卻低于基期水平。

通過對表1數據的進一步分析還可發現,日本7年間平均人均CDp約為美國的1.43倍,但其平均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卻不到美國的1/4,這說明日本更注重能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其能源經濟效率明顯優于美國。反映能源經濟效率的重要指標是百萬美元GDP能耗,圖1是1997~2003年間這三個地區百萬美元GDP能耗的比較。

圖1清楚地反映了美國、歐洲三國平均以及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這7年間,生產同樣數量(百萬美元)的GDP,日本需要消耗的能源最少,始終保持在100噸標油以下;歐洲三國平均處于中間水平,在150噸標油左右;美國的能源消耗處于最高水平,達258.44噸標油,約為歐洲三國平均的1.8倍,相當于日本的2.9倍。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7年來美國每百萬美元GDP能耗逐年減少,在三個地區中減幅最大;歐洲三國也呈遞減的趨勢,但減幅不及美國;而日本在這期間能耗水平基本保持不變。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發達國家在其發展史上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能耗模式:一種是美國的高能耗模式;另一種是歐日的低能耗模式。之所以出現上述差異,主要是由于各國的資源稟賦不同,而對能源消費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美國國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對能源消費限制較少;而位于歐洲的英、法、德三國,領土面積相對于美國而言十分有限,資源也不及美國豐富,有些資源基本依靠進口,因而在發展經濟的進程中,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狹小,資源相當匱乏,經歷了第一、二次石油危機后,日本深刻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特別注意能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發達國家所呈現出的這兩種不同的能耗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來的能源政策決定的。稅收政策作為各國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進英、法、德、日等國節能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二、發達國家的節能稅收政策

稅收政策對節能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其一,從需求角度來看,稅收通過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從而影響商品的需求量。對能源征稅,表面上是由生產者承擔稅負,但由于流轉稅稅負可轉嫁的特性,生產者往往通過提高能源價格,將稅負轉嫁給消費者。根據供求理論,價格是影響消費需求的首要因素,價格提高,將一定程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費需求,從而推動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節約能源資源。其二,從供給角度來看,稅收能夠有效地引導投資方向。通過對生產節能產品、運用節能技術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投資利潤率,從而刺激企業投資節能項目或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設備,達到節能的目的。

汽車在發達國家的普及率相當高,據統計,發達國家每千人的汽車保有最超過350輛。在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中,汽車用油占據了很大比例。因此,研究各國的汽車稅收政策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這些國家的能源政策。發達國家大多對汽車分購置、保有和使用三個階段征稅,表2是日本和美國對汽車在各個階段征稅的情況。

資料顯示,日本的汽車稅分類詳細,稅種明顯多于美國,各階段的稅負也普遍高于美國。購置階段,日本的汽車稅負達購車價格的8%~10%。相比之下,美國的普通轎車和輕型車的稅負平均只有4%。保有階段,日本的汽車主要征收車輛噸位稅、機動車輛稅和微型汽車稅,而美國僅根據車輛的重量征收聯邦使用稅。使用階段,以汽油稅為例,日本的汽油稅包括純汽油稅和地方道路稅,稅率為53.8日元/升,折合人民幣為3.59元/升,而美國的汽油稅折合人民幣約為0.276元/升。日本和美國的汽車稅收政策,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兩國不同的能源政策,日本對能源采取高稅收政策,促使能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而美國采取的是低稅收的能源政策,節能的力度不及日本。因此,兩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能耗模式。

對汽車征稅只是發達國家利用稅收政策節能的一個方面,表3列示了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在能源利用的其他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典型的節能稅收政策。

日本和歐洲國家的節能稅收政策,有效地推進了它們的節能進程。在當今世界石油價格不斷攀升的形勢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也開始注重節能,先后出臺政策鼓勵節約能源。如從2001年7月起聯邦政府對新建的節能住宅、高效建筑設備等實行減免稅政策;各州政府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地方節能產品稅收減免政策。綜上所述,發達國家的節能稅收政策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1)覆蓋范圍廣,稅負重。發達國家的節能稅收政策涉及能源生產、流通、消費等諸多領域。稅負重,尤其體現在對能源征稅方面,日本和歐洲各國普遍對能源征收重稅。(2)開展稅制改革,開征專門的稅種。如德國開展生態稅改革,對能源加征生態稅。英國開征能源稅,主要用于籌集節能資金。(3)稅收優惠政策多樣化。發達國家基于節能目的的稅收優惠政策多種多樣,如直接稅收減免、加速折舊、投資額抵免等。

三、發達國家不同能耗模式及其節能稅收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在發達國家的節能進程中,稅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由于長期缺乏節約能源的稅收政策,以至于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形成了高能耗模式。而日本和歐洲國家充分運用稅收政策,保證能源的利用效率,節約能源資源,形成了低能耗模式。因此,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對于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很好的借鑒。

1、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資源利用。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求在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使用資源,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圖2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資源利用流程圖。該流程說明: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下,資源節約覆蓋了資源(替代資源)—產品—廢棄物的整個流程。有幾個環節尤顯重要:一是資源替代,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如風力、水力發電;用新型資源代替傳統資源,如乙醇汽油替代石油等。二是回收利用,將不符合規格的廢品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等回收加工,恢復其原有的使用價值;或者將產品消費后產生的廢棄物中有用的部分回收利用,作為生產新產品的資源。

2、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的構建。目前我國缺少節約資源的專項稅收政策,節約資源的稅收政策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政策混在一起,并沒有體現資源的節約意識。另外,現行稅制中,以資源節約為目標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政策其形式也過于單一,主要采用的是所得稅直接減免的方式。因此,筆者認為,以圖2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資源利用流程圖為藍本,針對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適當調整現行稅制,開征部分新稅種,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勢在必行。圖3是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的基本模型,與圖2中資源流動的各個環節相對應。它體現了構建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的兩條基本思路:一是調整現行稅制;二是開征新稅種。

首先,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對現有稅制進行調整。一是調整資源稅,這涉及到資源的生產、開采環節。將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如海洋資源、生物資源等納入資源稅的征收范圍,確定合適的稅率;適當提高現行礦產資源的資源稅率,使之能夠反映使用者成本、社會成本等外部性成本;另外,建議對企業開采的資源不管其是否銷售或使用一律征收資源稅。二是調整企業所得稅,這涉及到資源利用的所有環節。對現行體現了資源節約目標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進行調整,將直接減免方式轉變為投資額抵免、加速折舊等間接減免方式。三是調整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等,這涉及到資源的消費和使用環節。可以采用差別稅率的政策,鼓勵有利于資源節約的消費,減少資源浪費的發生。如我國現行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采用定額稅率,削弱了稅收的調節功能,因此,有必要根據車輛的不同能耗標準實施差別稅率,從而改變汽車消費結構,限制高能耗汽車的盛行。四是調整土地增值稅,這涉及到資源的消費和使用環節,可以適當降低土地增值稅的稅率,促進土地資源的正常流轉,從而使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最后,考慮到替代資源的利用在節約資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對替代資源的生產和使用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如給與生產替代資源的企業或使用替代資源的企業一定的所得稅優惠,減征或免征替代資源開采、生產環節的資源稅等。

其次,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適時進行稅制改革,開征新稅種。一是開征燃油稅。我國當前燃油的稅負偏低,如對燃油的生產或銷售環節開征燃油稅,能夠提高燃油的使用成本,從而促進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節約礦產資源。新燃油稅的征稅范圍可以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的油品。日本現行的燃油稅稅率為120%,考慮到我國現實情況,稅率可適當從低,據業內人士測算,可初定為30%,再逐步提高到日本的征稅水平。二是開征物業稅和土地閑置稅。我國現行土地稅制設計不夠合理,不能很好地體現資源節約的目的,可以考慮將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和城市房產稅合并開征物業稅,其征稅范圍可以由城鎮擴大到農村,征收稅率則應使稅負與現行稅費的總體規模相當;同時,應將土地閑置費改為征收土地閑置稅,該稅包括城市閑置土地和農村集體未用土地兩個稅目,以土地的實際占有者或承租人為納稅人,以實際閑置的土地面積為稅基,并根據土地閑置時間的長短和土地類型的差異,從高適用稅率。

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稅收作為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中大有作為。我國應該抓住當前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契機,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的構建,利用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資源,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