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財政體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31 08:29:00

導語:鄉鎮財政體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財政體制改革論文

一、鄉鎮財政存在的問題

1.鄉鎮財政負擔沉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鄉鎮財政從小到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縣財政收支平衡作出了積極貢獻,為農村經濟發展和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近幾年鄉鎮財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收入增幅下降,支出增幅增強,收支矛盾日趨突出,從而造成鄉鎮財政出現了巨額負債。據某縣調查資料表明,截至到1999年底,該縣9個鄉鎮財政負債總額1890萬元,占1999年全年鄉鎮財政本年本級收人的139%,占1999年本年本級支出的488%。鄉鎮財政負擔重已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2.鄉鎮財政體制不完善。鄉鎮財稅體制的不配套,對鄉鎮預算執行造成了很大影響收入任務能否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稅、地稅部門的配合,而鄉鎮又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協調國稅、地稅。鄉鎮為了完成任務,有時甚至不得不拿錢“買稅”,或借款墊交稅既增加了稅收成本,又加大了鄉鎮財政負擔,也扭曲了鄉鎮政府與稅務部門的關系。

工鄉鎮財政管理水平低。隨著鄉鎮經濟建設的發展,鄉鎮出現了各部門自立賬戶、分散管錢、各自為政的現象。這不僅肢解了鄉鎮財力,而且還導致么鎮敗府對整個鄉鎮經濟難以進行宏觀調控,特別是預算外資金,對鄉鎮一級來說仍處在失控狀態,部門分割比較嚴重。

二、科學發展觀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關于發展的實質、目標與要求的經典論述。鄧小平曾指出:發展就是硬道理。但是由于當時發展經濟學理論中GDP發展觀占據著主流地位,所以我國基層干部職工普遍存在著“GDP增長即發展”、“稅收增長即發展”的觀念。誠然,這種觀念曾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鄉鎮經濟的發展,但同時我國鄉鎮財政也出現了上述“任務型收入機制”、“吃飯型支出機制”等問題??茖W發展觀的提出彌補了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不足,糾正了傳統的GDP發展觀的錯誤,并吸取了可持續發展觀等各種發展觀中的合理因素??茖W發展觀的提出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則更加明確提出: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總理在《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之后,他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加注重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和環境保護,實現既快又好發展,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走在全國前面。所以科學發展觀包括四方面內容:第一,以人為本;第二,全面性;第三,協調性;第四,可持續性。科學發展觀是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綱領,作為經濟發展全局中的一個小問題——鄉鎮財政體制改革當然也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三、運用科學發展觀進行鄉鎮財政改革

科學發展觀從上述方面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鄉鎮財政體制改革,以保證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問題,其核心是以正確的政績觀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學者提出,我國的政績觀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發展觀上的偏差,政績觀仍然存在由“增長即發展”的觀點決定的“GDP增長即政績”、“稅收任務即政績”的不足?,F在鄉鎮干部考核把稅收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形成了鄉鎮財政“任務型收入機制”,造成了稅收剛性。而作為一個較小的經濟個體,鄉鎮經濟是有波動的,稅收也應該隨經濟波動而有增有減,否則就會違反經濟規律,影響經濟健康運行。“以人為本”要求鄉鎮財政根據農民的需求調整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因此應該降低稅收任務指標在鄉鎮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地位,而應該把農民滿意度等體現“以人為本”的指標加入鄉鎮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改變過分強調稅收增長的政績考核制度,從而打破“任務型收入機制”,順應經濟規律,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可持續性”的要求;并且這樣也會使得鄉鎮干部更加全心全意地為農民服務,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以人為本”的要求。

(二)加強鄉鎮干部的監督體系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以人為本”的要求,還需要加強鄉鎮人大的監督作用。同志曾指出:人大既要敢于監督,又要善于監督,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監督的目的。所以鄉鎮人大要敢于監督鄉鎮干部職工的行為,敢于監督鄉鎮財政的政策導向。當鄉鎮財政的服務對象發生偏離時,鄉鎮人大應敢于提出異議,并且要善于監督,采取適當的方法糾正鄉鎮財政的錯誤政策。同時,應建立農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性,從而促進農民、農業協會對鄉鎮干部、職工的監督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三)努力化解鄉鎮債務風險。鄉鎮在注重防止新增債務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債務風險的化解工作,堅持采取可行措施,積極穩妥地解決債務問題。一是對債務進行清理認定,制定化債計劃。鄉鎮債務雖然全區已進行了清理,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后,債務結構與數額又有了新的變化,筆者認為至少兩年要進行一次清理,并制定針對性的化債方案,分期分批逐年化解。二是建立償債準備金,專項用于化債。各鄉鎮應在年度預算中,按照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償債準備金,專項用于化債。同時,還可以從行政事業性收入、國資收益等非稅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專項用于化債。三是上級財政要適當補助,支持鄉鎮化債。對于鄉鎮在特殊歷史時期和特定條件下,欠下的債務,上級財政部門要根據自身財力狀況,加大補助力度,支持鄉鎮債務化解,減輕鄉鎮壓力。四是堅持量力而行,控制新增債務。鄉鎮在支出安排和建設發展過程中,要堅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能舉債辦企業、搞建設,不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五是區財政應建立鄉鎮債務監管機制,對鄉鎮債務化解情況、新增債務情況進行監督,并加強督辦,確保鄉鎮債務化解工作落到實處,債務風險得到有效化解。

(四)規范建立轉移支付制度。根據財政部“三獎一補”政策和各級轉移支付政策,綜合考慮各鄉鎮的具體情況,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一是合理確定轉移支付基數。在測算鄉鎮的上解、補助基數時,要充分考慮鄉鎮的實際,科學預測鄉鎮財政收支形勢的變化,制定合理的補助標準,保證鄉鎮各項事業的正常開展。二是努力實現鄉鎮之間的平衡。由于鄉鎮發展很不平衡,鄉鎮之間財力差別很大,因此,區財政在制定轉移支付政策時,要更多考慮貧困鄉鎮,加大支付力度,保證貧困鄉鎮財力不斷增加,努力實現鄉鎮之間的基本平衡,做到“富鄉鎮有肉吃、窮鄉鎮有湯喝”。三是盡力實現財力下移。對于上級財政部門增加的轉移支付資金,本級財政增加的可用資金,應盡可能的向鄉鎮傾斜,緩解鄉鎮財力的不足,解決鄉鎮實際困難,支持鄉鎮發展。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以人為本、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茖W發展觀從這些方面給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落實科學發展觀,鄉鎮干部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其次要加強鄉鎮干部的監督體系建設,化解債務風險,同時要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農村公益事業支出。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鄉鎮財政體制改革

鄉鎮財政是我國五級財政最基層的一級,是我國財政體系的基礎環節。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鄉鎮財政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鄉鎮財政體制自身的缺陷,其間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尤其是鄉鎮財政缺口的日益擴大,不僅阻礙了鄉鎮財政的正常發展,甚至還危害到了鄉鎮政府以及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解決鄉鎮財政缺口,理順鄉鎮財政體制,已成為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潘建偉,張豐蘭.認識與實踐科學發展觀[J].經濟學動態,2005.

[2]簡新華,曾憲明.論科學發展觀的形成、貢獻和落實[J].經濟學動態,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