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衡量省際財力差異論文

時間:2022-05-23 05:15:00

導語:綜合衡量省際財力差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衡量省際財力差異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衡量指標、方法與數據;中國各地區財力差異的變化;地區間財力差異的分解;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準確地反映了地方可以用于安排一般預算支出的可用財力、分析時段的數據選擇2001年以來人均財力的差異、基尼系數是衡量財力差異的重要指標,它可以采用分組和不分組兩種方法來計算、離差系數反映了各地區人均財力的離散程度、中國各地區間財力差異的絕對值和相對水平變化、中國地帶之間財力差異的絕對值和相對水平變化、中國各地區之間人均財力差異的變遷、地區間財力差異分解的計量模型、實證分析結果等,具體請詳見。

近年來,隨著中國各地區財政收入快速的增長,地方財力也不斷增強。2001-2007年,中國各地區人均財力由866元迅速提高到2587元,年均增長20.1%,遠遠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中國各地區財力增長帶有明顯的不平衡性,財力差異仍然很大,這種差異反映在地帶間財力差異和省際之間財力差異。因此,單純研究某一方面的地區差異很難反映出中國地區財力差異。本文將選擇人均財力作為主要指標,利用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離差系數來綜合衡量中國省際之間財力差異。在此基礎上,運用錫爾(Theil)系數對中國地區間財力差異進行分解,以探尋地帶間差異和省際差異。

一、衡量指標、方法與數據

本文將人均財力作為衡量地區間財力差異的指標,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地方可以用于安排一般預算支出的可用財力。有關數據來自于財政部編寫的《中國財政年鑒》(2002-2008)、財政部預算司地方處編寫的《地方財政運行分析》(2001-2007)和河北省財政廳國庫處編寫的《河北省財政統計資料》(2001-2007)。

分析時段的數據選擇2001年以來人均財力的差異。本文分析的地域范圍包括全部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但不含臺灣省),其中,按照財政部地域分類方法,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9省市;中部地區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省市;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省(直轄市、自治區)。

本文使用變異系數等國內學術界普遍采用的方法來衡量地區之間財力差異,同時還采用了基尼系數和離差系數進一步驗證各地區財力差異的變遷。在分析影響財力差異的因素時采用了錫爾系數。

衡量各地區財力差異的方法,目前學術界主要采用變異系數(V)和加權變異系數(CVω)來考察地區之間人均財力的差異。

數。

國省(市、區)的數量。

變異系數和加權系數越大,表明各地區財力差異越大。

在此,本文選取基尼系數(G)和離差系數(V)測算分析各地區財力差異的變化情況。

1.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衡量財力差異的重要指標,它可以采用分組和不分組兩種方法來計算。在本文中,將采用不分組的計算方法。首先,將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按人均財力的大小由低到高排列,然后分別計算出各地區人均財力占全國各地區人均財力總和的比重。

Y=(Y1,Y2,…Yn),Y1≤Y2≤…≤Yn

式中:Yi為第i個地區人均財力;Y為全國各地區人均財力總和;yi為各地區人均財力占全國各地區人均財力總和的比重。

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是:

G(Y)=aUy-b

基尼系數越大,表明地區之間財力分配越不平等。

2.離差系數。離差系數反映了各地區人均財力的離散程度,它也是衡量地區之間人均財力差異的一個重要綜合指標。其計算公式:

離差系數越大,樣本分布的離散性越大,一般反映各地區差異越大。

二、中國各地區財力差異的變化

(一)中國各地區間財力差異的絕對值和相對水平變化

反映各地區財力差異絕對值和相對水平變化主要采用絕對極差(DHL)和相對極差(RHL)指標。絕對極差是指最高財力省份和最低財力省份人均財力之差,它反映了全國地區間人均財力差異變化的最大絕對幅度。相對極差是指最高財力省份和最低財力省份人均財力之比,它反映了全國地區間人均財力差異變化的最大相對幅度。表1是根據2001-2007年中國各地區人均財力數據計算的絕對極差值和相對極差值。

從最高人均財力和最低人均財力省份的絕對極差來看,2001以來各地區之間人均財力的絕對極差不斷擴大,由2001年的3933元擴大到2007年的10733元,擴大了2.73倍。從相對極差來看,2001-2004年呈現擴大趨勢,由2001年的9.94∶1擴大到2004年的10.52∶1;從2005年開始出現下降,2007年降到7.76∶1,小于2001年的相對極差值。

(二)中國地帶之間財力差異的絕對值和相對水平變化

地帶之間財力差異的變化也采用絕對極差的(DT)和相對極差(RT)的方法,表2反映了地帶之間的差距。地帶間絕對極差是以西部為參照,分別計算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人均財力的差。地帶間相對極差是指以西部為1,計算東、中、西人均財力之比。

從絕對極差來看,三大地帶間人均財力呈現擴大的趨勢,東西部之間差距由2001年的699元擴大到2007年的1548元。中西部間差距也逐年擴大,由2001年的107元擴大到339元。從相對極差來看,三大地帶間人均財力差距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尤其是東西部間,由2001年的2.01∶0.85∶1降低到2001年的1.71∶0.85∶1,中西部人均財力差距變化不大。

(三)中國各地區之間人均財力差異的變遷

通過使用極差值率、變異系數和加權變異系數方法分析中國2001-2007年人均財力差異的變遷,得出表3和圖1結果。

從表3和圖1可以看出,在分析中國各地區人均財力差異的變化時,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離差系數的變化具有一致性,2001-2004年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2005-2007年又出現下降的趨勢。與2001年相比較,2007年四種方法測算的系數均有所降低,變異系數降低了0.13,加權變異系數降低了0.08,基尼系數降低了0.08,離差系數降低了0.07。這表明從2005年開始,地區間財力差異有縮小的趨勢。但一般認為,變異系數的臨界值為0.3,超過0.3,則表明數據之間的差距是大的,因此,從表3中數據看,變異系數和加權變異系數均達到了0.6以上,表明各地區之間的財力差異是很大的。

三、地區間財力差異的分解

(一)地區間財力差異分解的計量模型

早在20世紀60年代,錫爾就運用信息理論提出了一個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數(H.Theil,1967)。該系數可以滿足Dalton-Pigou轉移原理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質性等所有條件(A.F.Shorrocks,1980)。錫爾系數的衡量方法如下:

如果將所有單位按一定的方法分成G組,則錫爾系數I(O)可以按如下方法分解(J.Schwarze,1996):

上式中第1項代表每一組內各單位之間的人均財力差異,在本文中它用來衡量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帶內的各省份之間差異。第2項代表各組之間,即“三大地帶”之間的人均財力差異。式中,Vg表示第g組財力占總財力中的比例,Pg表示第g組人口占總人口中比例。因此,總體人均財力差異可以分解為“三大地帶”內部省際差異和地帶之間差異之和。按上述分解方法,可以計算出“三大地帶”內部省際之間差異和地帶間差異在總差異中的比重關系。

(二)實證分析結果

表4是統計分析的結果,圖2是根據表4繪制而成。從表4和圖2可以看出:在地區間人均財力總體差異的構成中,“三大地帶”之間的差異平均約占41%,東部地區省際差異約占37%,而中部地區省際差異約占5%,西部地區省際差異約占17%,其中“三大地帶”之間差異和東部地區差異占總體差異的比重合計達到了78%。這表明,中國地區之間財力差異的主要表現為東部省際差異和“三大地帶”之間的差異。東部地區省際差異較大,主要是由于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的人均財力遠遠超過其他地區,且對總體差異的貢獻越來越重要,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由2001年的32.1%增加到2007年的43.6%,上升了11.5個百分點。“三大地帶”之間的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由2001年的43.6%降低到2007年34.8%,這表明“三大地帶”之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越來越小,但其占總體差異的比重仍達到了30%以上。因此,如何采取措施,逐步縮小東部省際之間和東西部財力差距,將是均衡各地區財力差異的關鍵所在。

從總體趨勢來看,2001年以來,中國地區間人均財力差異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01-2007年,錫爾系數由0.0759降低到0.0595,降低了20.6%。與此相對應,東、中、西部、地帶間人均財力差異也呈現下降的趨勢,與2001年相比,2007年錫爾系數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四、結論

1.從中國各地區和地帶間財力差異來看,絕對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而相對差距和衡量財力差異的各系數出現了不斷降低的趨勢,這表明中國中西部地區省份財力增長速度要快于東部地,同時,中央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均衡轉移支付力度,使地區間和地帶間財力的相對差距不斷縮小。

2.從財力差異因素分解來看,東部地區之間和三大地帶之間財力的差異是引起地區間財力差異的主要因素,因此縮小東部和地帶之間的差異成為縮小各地區差異的關鍵。

3.政策建議:總體上說,有三個因素對地區間財力差異產生重要影響,一是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財政體制既定的條件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財力越充裕。二是財政收入分配體制,對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的選擇對財政收入分配體制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三是中央均衡轉移支付制度的構建,包括中央政府財政能力和均衡模式。在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存在且長期存在的前提下,縮小地區差距的主要動力就來源于改革現行財政分配體制和財政均衡轉移支付制度,尤其是后者,如逐步取消轉移支付中稅收返還項目,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占總轉移支付量的比重,建立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等。

參考文獻:

[1]歐陽華生.中國省際間財力分配差異與轉移支付效果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7,(5).

[2]胡怡建,張倫倫.我國地區間的財力差異——基于地方稅與轉移支持體系的比較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7).

[3]魏后凱,劉楷,周民良,楊大力,胡武賢.中國地區發展——經濟增長、制度變遷與地區差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