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論在財政政策的應用詮釋

時間:2022-04-25 09:10:00

導語:需求理論在財政政策的應用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需求理論在財政政策的應用詮釋

關鍵詞:有效需求財政政策局限性

內容摘要: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在二戰以后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直都處于主流經濟學的重要位置,該理論主張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費、擴大出口等方式來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凱恩斯理論在實踐上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凱恩斯需求理論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使積極財政政策達到理想的效果。

凱恩斯需求理論產生的背景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是20世紀最具有破壞性的經濟事件。在這次經濟危機中,美國工業產值下降30%,股票價值縮水88%,近50%的銀行倒閉,失業率高達25%,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根據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具有內在的調節機制,“供給創造出自己的需求”,經濟長期背離均衡是不可能的。正如凱恩斯所說:“結果是理論與事實不符,應用起來越來越糟糕。”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大蕭條的原因,計劃的、非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歐美大學校園風靡一時,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以拯救資本主義守護神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在他的書中宣稱,資本主義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它沒有向充分就業發展的自然趨勢。凱恩斯認為在自由資本主義的情況下,就業傾向于均衡只是少數的偶然現象,而小于充分就業的非均衡經常存在,解決蕭條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國家干預,增加有效需求來解決就業問題。他認為不是“供給創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創造出了自己的供給”,凱恩斯認為引起經濟蕭條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張通過擴大政府公共支出來擺脫經濟衰退。凱恩斯認為政府的作用在于控制任性的資本主義的方向盤,使資本主義這輛高速運行的車不要偏離繁榮的軌道。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在經濟思想史上有重大的意義,他的理論是對古典經濟學的背叛與偏離,是對亞當•斯密“天賦自由”的市場理論具有威脅力的攻擊。凱恩斯不同于馬克思,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是由其固有的矛盾所決定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所決定的,而凱恩斯想努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是資本主義的拯救者。凱恩斯反對經濟國有化,反對實行價格-工資管制,他主張在微觀層面實行自由競爭,在宏觀層面進行國家干預和宏觀調控。

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局限性

凱恩斯的需求理論是建立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定律基礎之上。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占收入的比例,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會引起消費者的消費也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跟收入成比例增加,而是消費增量小于收入增量,凱恩斯認為這是由人天生就有愛好儲蓄的偏好心理所決定的。根據這一規律,收入越多,社會越富裕,收入與消費的差值就越大,儲蓄得越多,由此可以推論:隨著社會產出增加,在消費邊際傾向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導致消費與生產脫節,從而形成生產萎縮和失業現象;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由社會習慣等因素決定的,在短期內很難改變,為了彌補消費不足,增加投資就是重要的手段了,但凱恩斯認為由于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的作用,也將引起私人投資不足。

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很快成為西方的主流經濟學,他的理論在二戰后一直到70年代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資本主義國家長期陷入“滯脹”,凱恩斯的需求理論走下“神壇”,逐漸被自由主義的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學派所取代。凱恩斯的理論有其進步的一面,但也有巨大的缺陷,其具體表現在:

首先,凱恩斯沒有從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根本矛盾來解釋資本主義的大蕭條和失業,而是從維護資本主義體制的角度出發,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缺陷,因此他的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表現出“失靈”的狀況。

其次,凱恩斯沒有看到儲蓄的作用。凱恩斯認為儲蓄的增加會減少消費,但是凱恩斯沒有注意到當前的儲蓄就是未來的消費,今天儲蓄增加也就是未來消費的增加,當前消費的增加,而未來的消費就會減少。凱恩斯的模型中的消費只指當前的消費,而沒有未來消費的含義。如果按照凱恩斯的意思,當前增加消費會引起經濟的繁榮和就業的增加,而當前儲蓄的減少引起未來消費的減少,那么當前經濟的繁榮豈不是以未來的蕭條為代價的嗎?凱恩斯鼓吹“節約的悖論”,沒看到節約的積極意義,當前儲蓄的增加除了增加未來的消費外,還引起當前固定資本投資的增加,增加未來可消費的品種和數量。節約的美德這正是古典模型的基本前提之一,凱恩斯沒有看到儲蓄的積極意義,在他的模型中,儲蓄除了是引致蕭條的原因外,沒有其他任何效果。

最后,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在政策上的失靈。凱恩斯強調政府擴大公共支出,引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通貨膨脹與高失業局面共存的“滯漲”現象。政府的支出擠出了私人投資,而相對市場敏感的私人企業來說,政府的投資是缺乏效率的。政府的支出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呈現“雙赤字”的重要原因。凱恩斯片面強調需求方面的因素,而忽視供給方面因素,最終失去作為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理論基礎的地位。

凱恩斯理論在中國的應用效果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末期,也曾經用凱恩斯的理論作為中國財政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但效果不太顯著。1997年中國市場需求不足,央行連續幾次降息后,并沒有刺激投資的增長。于是很多經濟學家從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找解決辦法,正如書中說:在蕭條時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加有效,因為你只能“用繩子拉動,卻不能用繩子推動”。于是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公共財政政策,采取所謂的積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雖然政府的支出為穩定經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沒有帶動民間投資,中國從經濟緊縮走向經濟局部過熱,物價上漲壓力加大。

在西方可行的凱恩斯需求理論,為什么在我國效果不明顯呢?這固然與凱恩斯理論本身的缺陷有關,但更主要在于凱恩斯理論在制定政策上的大環境有著巨大的差別。凱恩斯理論在中國的失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與歐美不一樣,歐美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健全的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自由市場體系,而凱恩斯理論也是在西方成熟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產物,但中國的市場體系很不完善,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不健全。

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隨著政府大規模的基建設施的建設,會迅速帶動相應的私人資本跟進。雖然在硬環境方面由政府主導,但政府在完成引導過程后迅速退出,后續工作由私人企業完成。政府在繁榮經濟的過程中僅僅起了領頭羊的作用。但在我國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時,雖然由于基礎施舍等投資環境得以改善,但并沒有帶動民間資本的大規模進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稀缺的貨幣資本利率,“擠出”了私人投資,而資本市場不發達,銀行融資難度重重,地下錢莊成本高昂使得民營企業融資成本較高;二是,國內民營企業稅負較重,不能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的待遇。政府給予民營企業非國民待遇導致民營企業的預期利潤不樂觀,企業不愿意投資。

在發達國家,80%-90%的就業者在私營企業中就業,私人企業是吸引就業的主要載體,而我國這一比例大約在40%左右。因此中國公共財政支出的增加,除了本身的低效率外,在一定程度上還抑制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引發了就業難題,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不利于改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政府支出的增加,主要是流向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比如大修高速公路,大搞面子工程等。中國的財政政策是典型的建設財政,而西方政府在運用凱恩斯理論時,除了加大公共建設投資外,財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還用于轉移支付,提高民眾的消費水平。我國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小,難以啟動消費。即使小部分的轉移支付,老百姓也不會拿出來消費,而是儲蓄起來以備急需。

第三,西方政府的公共支出雖然沒有私人投資有效率,但他們體制完善,監管得力,政治體制也比較完善,在實施公共財政政策前,論證充分,注意公共投資的效益,從而使公共投資相對有效率和前瞻性。我國公共財政支出效率低下,存在大規模的重復建設等現象,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以眼前利益為重,政府支出的擴大帶來的卻是低水平、低效率的投資,從而使財政政策的效果不佳。

最后,西方政府在應用凱恩斯理論時,總是各種政策措施配套使用,而中國要么是單獨的財政政策,要么是單獨的貨幣政策,或者二者的配合不協調。中國在大規模的增發國債的同時,貨幣供給也增加了很多。比如,到2002年低,我國在國債6000億的情況下,貨幣供給也大幅度增加,這使得中國經濟擺脫了1998年來的通貨緊縮后,又迎來了通貨膨脹。這都是政府在使用政策方面,沒有協調使用各種政策的結果。這說明政府在宏觀調控時,手段還不夠成熟。

結論

誕生于資本主義危難之際的凱恩斯理論拯救了資本主義制度,在二戰后也為西方經濟的長達近30年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使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放任的制度過度到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產生于成熟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凱恩斯理論,在應用于中國經濟時,一定要注意中國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一定要將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只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商務印書館,2007

2.馬克.斯考森,馬文春譯.現代經濟學的歷程[M].長春出版社,2006

3.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胡耀輝.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與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J],商品與質量,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