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服務型思想創新論文

時間:2022-05-28 11:00:00

導語:政府公共服務型思想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公共服務型思想創新論文

摘要探討了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如何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與實現工作方法的創新。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實現政府工作基本觀念創新;堅持“全面”、“協調”發展,塑造新時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點;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政府工作注入新的內涵。實現政府工作方法的創新主要分析了矛盾分析法和系統辯證法的特點,以及“以面帶點”和“以點促面”的新政府工作特點。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政府轉型工作思想工作方法

1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

新時期政府工作改革和創新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進而將科學發展觀的哲學精神與現實的政府工作實踐相結合,形成有中國特色政府工作思想,推動新時期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創新。

1.1樹立“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實現政府工作基本觀念創新

實現新時期政府工作創新涉及多層次、多方面的問題,既涉及到觀念層面,又涉及到政府職能,還涉及到政府與社會關系定位等問題。“以人為本”重要思想的提出為政府工作創新觀念問題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歷史主體的基本觀點。在當代中國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本。三中全會要求我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的求真務實精神來落實“以人為本”重要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實現基本觀念創新,從社會的控制者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從傳統的管理政府向現代服務型政府轉變。

同時,“以人為本”重要思想與新型的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理念相契合。服務型政府服務理念的核心性以及民意的主導性,客觀上規定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以及服務工作的最終評判標準等基本問題。科學發展內在規定了服務型政府的服務主體是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服務對象是公民、組織和社會,服務內容由民意決定,服務工作的最終評判在乎民意。這些問題的科學回答實現了政府工作基本觀念的創新。

西方國家服務型政府改革的指導思想與中國有所不同。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興起了一次行政改革熱潮,指導這次行政改革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政府是一個以顧客為導向、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競爭性政府”的觀點。該理論具有“顧客導向”和“企業家導向”等缺陷,在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誤區。后來,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此作了一定修正,提出“關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現代公共行政理念,確立了“與公民對話協商”和“追求公共利益”等基礎理念。

1.2堅持“全面”、“協調”發展,塑造新時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點

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協調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想。社會系統的整體性要求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社會系統的有機性要求社會發展的協調性,社會系統的內在結構和機制則展示實現全面協調發展的機制和形式。

現代社會是具有嚴密社會分工與合作而連接起來的多要素結合體,社會的各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都空前的重要。要素和要素之間形成了關系復雜、影響強烈的網鏈。各要素之間緊密聯系,任何一個要素出現了反常都會引來相關要素的聯動反應。社會各部門和方面更像是被連接起來的鏈條和鏈網,一個環節出現不良反映,就會帶動一個網絡或是一條鏈條的聯動,就有可能帶來對整個社會體系的風險和沖擊,產生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是由于現代社會這種多要素聯動的特點,決定了每一個社會要素,每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方面都不能忽略,都需要被納入到社會宏觀管理的體系之內認真考量。

然而,20多年來政府工作采取的是一種非均衡發展方式。這使得我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的問題。新時期,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壓力迫使中國必須堅持“全面”、“協調”的發展方針,實現政府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一方面,要全面履行現代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四大基本職能。另一方面,又必須建立起一個定位科學的“非全能型”而是“有限型的”公共服務型政府。這就要求政府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均衡設置政府功能,全面履行政府職能,以適應新時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點。

1.3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政府工作注入新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在面臨全球性問題和發展困境的現實條件下,人們全面反思尋求出路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種新的發展觀,而且蘊含了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一種新的文明觀。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可持續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傳統工業文明那種人類征服自然的做法沒有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福祉,反而招致大自然無情的報復。可持續發展倡導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廢除舊的工業文明,建立新型的生態文明。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可持續發展追求建立新的公平觀。它既追求當代人的代內公平,同時也尊重后代人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確立代內的公平原則既是保護稀缺環境與資源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特征的體現。代際公平原則尊重后代人有生存發展的權利,主張保護后代人耐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它不僅要求后代人享受和當代人一樣的生活發展條件,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之上一代更比一代好。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著眼于更寬廣的視野,努力探索政府工作的長效機制,協調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2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實現工作方法創新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當前中國政府工作改革創新的目標,新形勢下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必須立足新時期工作特點,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實現工作方法的創新。

2.1矛盾分析法:“兩點論”、“重點論”和“彈鋼琴”

矛盾分析法是老一輩革命家和建設者長期以來所沿用的主要工作方法。矛盾分析法在我國長期政府工作當中主要表現為“兩點論”和“重點論”。兩點論,即在研究和解決具體矛盾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主要矛盾,又要關注次要矛盾。重點論,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觀點為基礎,在研究復雜事務和解決具體矛盾時,重點把握主要矛盾或者著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將之確定為工作的重心。

矛盾分析法或者矛盾規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建國初期,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指導處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各種問題。同時,在處理特別復雜的局面時,黨和政府還總結歸納出“彈鋼琴”的工作方法,用以處理需要統籌兼顧的復雜問題。同志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形象的將中心工作與一般工作相結合的領導方法比喻為“彈鋼琴”,要求在彈工作之琴時,十個指頭都有動作,但是十個指頭又不能同時按下去,而是要有節奏、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產生好的音樂,才能在抓好中心工作的同時,把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好。

客觀地說,矛盾分析法作為傳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很長一段時期里,在黨和政府開展的工作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在運用中卻容易被簡單化,總是希望在社會、經濟等工作中尋找“主要矛盾”或“突破口”,求得“以綱帶目,綱舉目張”的神效。而不是把諸多國民經濟和體制改革等社會現象看成是由多元素、多環節、多層次構成的有機聯系體來加以考量。因此,用傳統思想方法指導工作很容易出紕漏。依靠“抓主要矛盾”、搞“單項突破”、“專項打擊”的老方法,往往陷入顧此失彼、捉襟見肘、“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被動境地。出現這種情況的癥結在于傳統方法自身的弊端與事物的整體性、系統性相違背。并且,隨著中國社會新問題地不斷涌現,傳統方法那種“重局部、輕整體”以及不適合用來同時處理數量較多、種類各異矛盾的弊端將更加突出。

2.2系統辯證法:“全面”、“協調”和“五個統籌”

隨著各式各樣矛盾的不斷涌現,黨和政府開展工作必須統領全局、兼顧各方,及時高效的應付各類危機與問題,應付更加復雜的工作局面。系統科學的發展為處理這種復雜工作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借鑒與指導。系統辯證法是近年來逐步適用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學發展觀提倡的一種新的重要方法。它既堅持矛盾分析法的指導地位,同時又引入了系統論的理論成果。

“全面”,即各個方面都要發展。科學發展觀所主張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還強調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協調”,即協同調和,體現為一個相互協作、互動以促進發展的機制,它包含有制度的演進和結構變動方面的意義。現代意義上的協調更多地是與系統相聯系,是一種動態的機制。

我們所面對的各項工作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各方面,都是有機聯系、相互制約的,都是整個網鏈上的一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與其他方面相影響和聯系,各個環節都十分重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科學發展觀不僅強調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而且強調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協調互動。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就是要從全局的、整體的觀點出發,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的摩擦,降低由于各子系統之間的各類沖突。

“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它歸納出近一段時期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統籌兼顧,繼續妥善處理的社會熱點問題。“五個統籌”的實質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應用“全面”“協調”的觀點來看待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五個統籌”是辯證法與系統科學在政府工作方法創新的成果,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表現形式。它指出了今后一段時間政府工作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工作重點,便于各級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統籌兼顧,減少工作失誤。

2.3由“點”到“面”,“以面帶點”和“以點促面”

政府工作必須遵循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斷探索適合工作局面的工作模式,創新政府工作方法。建國初,政府通過抓主要矛盾解決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后來政府開展工作的方式逐步過渡到將同類的相關矛盾和問題放在一起統籌處理,工作講究“提綱挈領”,現在政府工作實現由“點”到“面”的突破。“兩點論”、“重點論”和“彈鋼琴”的工作方法主要還是帶有單個解決問題特征,這種情況下政府工作的視角往往容易局限在孤立的“點”上。這種“點”式特征在政府工作中往往表現為“以重點帶全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適合應付局面較為復雜、矛盾較為多樣的情況。

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協調”和“五個統籌”的工作思想,為政府工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工作模式。它要求我們改變以前對社會的簡單認識,樹立起科學的全局觀,開展工作要“點”、“面”結合,統籌兼顧。形成“以面帶點”和“以點促面”的新的政府工作思路。這對于政府工作改革,正確履行政府四大職能,突出公共服務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江明,梁渭雄,天豐.科學發展觀與社會發展辯證法[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

2高小平.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轉變政府職能[J].中國行政管理,2005(1)

3吳玉宗.服務型政府:緣起和前景[J].社會科學研究,2004(3)

4張緒剛,朱曉紅.試論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及其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J].求實,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