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發展經驗概括論文

時間:2022-06-01 11:01:00

導語:人類社會發展經驗概括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社會發展經驗概括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從烏托邦主義、技術決定論到公眾規劃理論:人本思想貫穿始終并不斷深化;從“田園城市”到“全球城市”:要素關注日益廣泛和全面;從終極藍圖到有機更新和精明增長:逐步形成協調與可持續理念;從學習借鑒到批評提升:走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城鄉規劃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被認為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龍頭、當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早期的城市規劃師們洞察了無序城市化的弊端、系統方法、理性決策和控制論被引入到城市規劃中來、世界政治經濟及國際關系變化起伏、城市應當被當做一個大舞臺,認識這個舞臺有助于我們認識創造這個舞臺的整個社會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從不同角度討論了在城市規劃領域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從局部到全面、從孤立到協調、從“終極藍圖”到可持續發展的演進脈絡,以期說明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

[關鍵詞]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科學發展觀;學習借鑒;批評提升

城鄉規劃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被認為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龍頭?,F代城鄉規劃的起源觸發于工業革命后城鄉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多種社會問題,其理論在波瀾壯闊的近現代社會實踐中不斷修正、調整、創新,始終圍繞著經濟社會以及人的發展。城市規劃理論本身發展變化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現代各時期人們對發展的觀點態度??疾煲巹澙碚摰陌l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從膚淺漸入深刻、從單一趨于綜合、從武斷走向科學的一條線索。

一、從烏托邦主義、技術決定論到公眾規劃理論:人本思想貫穿始終并不斷深化

大約公元前1000年,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臘人獨立意識、決斷性格及閑暇、優雅的生活態度。當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環境的協調。這可以說是后來整個人本主義的思想歷史的發源。17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席卷歐美,隨著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功能日趨復雜,布局更為混亂。加之嚴重的工業污染,突出的貧民窟現象,混亂的社會秩序造成城市生活質量日趨下降,居民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催生了現代城市規劃。人認識到這樣無序的城市建設所帶來的災難性結果,并試圖提出一個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改善居民生活狀況。可以說自城市規劃理論發展之初,對人的關懷就成為其緊扣的核心與主題。

早期的城市規劃師們洞察了無序城市化的弊端,他們試圖設計一個通用的結構模型,使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化,包含了人文關懷的主觀愿望。令人遺憾的是,早期建造的一些現代派住宅區為代表的城市規劃與設計不久以后被認為過于冷酷、不近人情,而引出許多社會問題,結果有些在1970年代被炸毀。在后來的反思中,人們批評這些大師把自己奉為先知,通過現時的和眼前的情形來預判將來,這就難免與未來的實際有一定差距。而且大多進行的是物質環境實體方面的規劃,缺少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考慮,并沒有真正了解以及在規劃中解決好各階層人們的真實愿望與需求。

1960年代后,城市規劃師開始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思考。最具代表性的是規劃師作為倡導者的理論(PlannersasAdvocater),源于197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丹尼斯(Dan-nis,N)、戴維多夫(Davidoff,P)。其主要的觀點是針對規劃師過去作為城市發展的客觀評價者和決策者而言的。戴維多夫主張規劃師應該作為倡導者,作為政府利益、集團利益、組織利益或政策可能影響到的社區個人利益的代表,參與到政治進程中去。他認為規劃師這樣的角色能夠使公眾在民主進程中發揮真正的作用。

1990年代開始,一種漸漸流行的規劃觀點是將規劃看作溝通(communicative)和協作(collaborative)的過程。這一規劃理論通常稱作協作式規劃理論。這是城市規劃師對自己的角色的再次定位。其代表人物是哈貝馬斯(Habemas,J)和福柯fFoucault)等人。作為溝通式的規劃,福瑞斯特(Forester),提出了一套規劃師的工作方法:培育社會聯系交流的網絡:認真傾聽;特別注意沒有組織做依托者的利益;教育公民和社區組織:提供技術和政治信息;保證非專業人員得到資料和信息;鼓勵社區為基礎的團體對提交的方案施加壓力;提高規劃師自身與其他團體共同工作的技能;在協商討論之處就加強建立社區組織自己的權威性;鼓勵獨立的、對以社區為基礎項目的反思;預知政治、經濟的壓力。

在這里,我們看到人本思想始終是城市規劃的核心思想,城市規劃師的角色定位從以社會責任代表出現的技術專家到公共利益倡導者,再到不同利益群體間的溝通和協作者,而相對應的另一方面,作為工作客體和對象的民眾是從被動接受者到行動參與者,再到獨立行為的協作主體。進一步來說,城市規劃對人的關照有著從生理到心理,從生存到發展,從物質到精神,從文化到政治這樣一個逐步深化的發展過程。

二、從“田園城市”到“全球城市”:要素關注日益廣泛和全面

1960年代,系統方法、理性決策和控制論被引入到城市規劃中來。1969年,麥克勞林的經典著作《系統方法在城市與區域規劃中的應用》的出版是一個重要標志。該書中論述的規劃的標準理論已經完全超出了物質形態的設計,強調的是理性的分析、結構的控制和系統的戰略。城市規劃中的系統方法和理性決策過程之間有一定的差異,不能等同視之?!袄硇浴贬槍Φ氖浅鞘幸巹澾^程。過程規劃理論核心是提出了帶有工具理性色彩的決策過程的城市規劃“理想型”概念,要求規劃師完全理性和價值中立,而且一直延伸至城市規劃中的所有決策人員?!跋到y”則是針對規劃中處于對象的實質規劃理論核心:把城市規劃的主要對象——城鎮、區域乃至整個地域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通過系統方法來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強調整體性、相關性、結構性、動態性和目的性。有學者認為系統論、理性規劃方法達到了實證主義的頂峰,“科學方法”和“理性思維”成為關注重點。

197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城市規劃在研究空間形態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更為重視產生人類活動各種社會制約的政治經濟制度的結構主義學派等,城市空間的社會、經濟、政治屬性受到關注。研究發現,直至1970年代中期仍然認為城市規劃是城市土地開發主要能動因素的觀點在本質上是錯誤的,城市演變的根本動力來自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而城市規劃是同樣根植于這一背景的非自治性活動,對于城市規劃實踐效果的解釋因此必須放置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中。在此期間占據顯著地位的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野的研究觀點認為,政府及其城市規劃在本質上都依托于特定的政治經濟背景并成為其組成部分。新馬克思主義和新韋伯主義分別作為當時最具影響的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和行為學思潮的代表,他們把政治、經濟及意識形態列入城市規劃的基礎要素。

20世紀下半葉。世界政治經濟及國際關系變化起伏,經濟逐漸走向集團化、區域化、國際化,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出現并繼續發展。從全球化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結構分析,包括全球化的經濟結構重組和世界市場趨勢的國際經濟過程成為城市和區域發展的一種基本動力。薩森于1990年和1994年出版了《全球城市》和《世界經濟中的城市》,堪稱城市規劃領域鼓吹全球化城市的先鋒。最初由格迪斯提出的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概念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薩森積極地探討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深遠變化對城市的影響,她認為正是世界性的經濟造就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從而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此時城市分析已經采取了全球的尺度,城市規劃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和全面。

三、從終極藍圖到有機更新和精明增長:逐步形成協調與可持續理念

1933年《雅典憲章》較早地從城市規劃角度提出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由于這些工作的開展,人們深刻地認識到舊建筑、舊居住區在實用、經濟和藝術方面的長遠價值,開始以新的觀點研究舊城、舊區、舊建筑的改造問題。通過全面調查、精心規劃,把舊城、舊區、舊建筑合理地利用起來,使之既適應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續性,從而使城市規劃的觀念和程序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1977年,國際現代建筑師大會發表《馬丘比丘憲章》,并聲稱并不是對《雅典憲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對它的批判、繼承和發展。它強調世界是復雜的,摒棄了功能理性主義的思想基石,宣揚社會文化論的基本思想,強調物質空間只是影響城市生活的一項并不起決定作用的變量,起決定作用的是城市中各類人群的文化、社會交往模式和政治結構。提出了混合功能區的思想。

1980—19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及全球的經濟組織結構又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環境轉變,生活方式轉型都使得城市問題極其復雜、變幻莫測,多元思潮蓬勃興起,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已進人更為廣闊的背景之中。全球化、管制、可持續、文化等成為主導新時期規劃思想的關鍵詞。1990年代末,美國人意識到其“郊區化”發展帶來的問題:低密度的城市無序蔓延,人口擁向郊區建房,“吃”掉大量農田,城市越“跑”越遠,導致能耗過多、上班路程太長等城市病接踵而來。而歐洲的“緊湊發展”卻令許多歷史城鎮保持了其緊湊而高密度的形態,并被普遍認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環境。美國人因此取法歐洲,提出了“精明增長”(smatgrowth)概念。2000年,美國規劃協會聯合60家公共團體組成了“美國精明增長聯盟”(SmartGrowthAmerica),確定精明增長的核心內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重新開發廢棄、污染工業用地,以節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生活和就業單元盡量拉近距離,減少基礎設施、房屋建設和使用成本?!熬髟鲩L”強調環境、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的共同發展,強調對現有社區的改建和對現有設施的利用,強調減少交通、能源需求以及環境污染來保證生活品質,是有意識地運用城市規劃這一重要工具達到節約城市資源目的的一種較為緊湊、集中、高效的發展模式。

1999年國際建協簽訂了《北京憲章》,在前兩個憲章的基礎上,強調必須分析與綜合兼顧,重在“整合”,指出綜合乃至整合作為新世紀的主題正悄然興起,并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強調用系統的思維方式來迎接未來的挑戰,將技術與人文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從學習借鑒到批評提升:走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看到,西方城市規劃理論演變歷程清晰地勾勒出在城市規劃領域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從局部到全面、從孤立到協調、從“終極藍圖”到可持續發展的演進脈絡,人本思想一以貫之。城市社會學者富,帕爾(RayPahl)說過,“城市應當被當做一個大舞臺,認識這個舞臺有助于我們認識創造這個舞臺的整個社會?!痹诮F代西方城市舞臺上演繹著的發展觀念變化過程,充分說明了現在我們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

反思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市規劃與建設走過的坎坷道路,我們發現自己并未避開西方早期發展中曾經遭遇到的陷阱,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破壞自然、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無序發展成為前一階段相當常見的現象。這里有發展階段使然的客觀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亦有未能注意學習西方前期發展實踐經驗的主觀原因。我們應當樹立科學發展觀,虛心學習、采納和引進世界發達國家城市規劃方面先進的、成功的、成熟的制度、方法和措施,汲取前人的實踐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審視自身的發展之路。

另一方面,對西方發展經驗的借鑒也不能全盤接受,照搬照抄,必須創造性地消化吸收并加以應用。要加強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文化教育,提高國民特別是公務人員的理論素養和鑒別能力,消除崇洋心態,避免少數人將中國當做不成熟理論和技術的試驗場,更要防止用心不良者拿過時的和不適宜的理論“忽悠”群眾。要特別注意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種新型社會模式,我們的社會實踐與西方國家有著完全不同的制度背景。在學習實踐中,對于當代西方城市規劃理論中頻繁出現的諸如“國家角色”、“政府利益”等概念要慎重對待、正確把握。要意識到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體制下,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的國家、政府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不存在獨立于人民利益之外的自身利益。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一定要準確定位,自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決不能被西方理論誤導而去謀求部門利益或其他自身利益。要對這類理論進行深刻地批判和揚棄,取其精華,創新提升,在我們自身的制度框架下結合實際加以應用。這才是科學的學習態度,才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準確把握,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實踐中落實好科學發展觀,走出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