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機構倫理建設制度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10 04:16:00

導語:事業機構倫理建設制度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事業機構倫理建設制度化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倫理失范問題日益凸顯;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可行分析及推行意義;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的路徑分析四方面進行闡述。在倫理失范問題日益凸顯應注意公共事業組織應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失范問題日益嚴重;盡管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失范的表現形式各異,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在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可行分析及推行意義應注意倫理制度化既涵攝倫理自覺的本質規定性,又被賦予制度的剛性外觀;可行分析;推行意義。在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的路徑應注意樹立倫理制度化的正確理念;合理劃分制度化的倫理層次;構建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立法體系;強化事業倫理制度監督機制。該文對制度化是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具有參考作用。

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不能僅僅依靠道德自律或道德教化來影響公共事業組織成員的行為選擇。道德自律或道德教化只是一種軟性的約束機制,對于極少數具有道德操守的公共組織成員而言,也許不失為一種低成本的約束機制,但它卻無法為整個公共事業組織行為的合理運作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日益嚴重的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失范現象表明,傳統道德自律或道德教化對公共事業組織成員缺乏控制力。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的提升與重建必須通過制度化建設來實現。正如羅爾斯所言:“社會的制度形式影響著社會的成員,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想要成為的那種個人,以及他們所是的那種個人。”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的他律性、威懾性和強制性直接對行為主體自律品質的形成起到指導、監督和規范作用,制度化是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

一、倫理失范問題日益凸顯

國內學者普遍認同,在中國的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五大類型社會組織中,公共事業組織應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公共事業組織具有合法性、廣泛的社會服務性、非營利性和非政府性。公共事業組織作為與政府(第一部門)和企業(第二部門)并駕齊驅的“第三部門”,以提供準公共物品、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使命和宗旨在社會諸多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事業組織倫理是與其活動宗旨和服務性質相一致的,調整公共事業組織行為的道德規范和準則體系。一方面,它屬于職業倫理的范疇,所關注的是教育、醫療、科技、文化、體育、慈善等職業領域中的倫理問題。另一方面,它是一種角色倫理,作為被規范的對象——公共事業組織,其非政府、非營利的雙重特性決定了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差異于行政、企業倫理。公共事業組織提供服務的手段善和目的善的價值問題,是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的實質所在。

目前,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失范問題日益嚴重。公共事業組織成員往往難以抵御私欲的擴張,置其職業倫理規范于不顧,運用職權和信息優勢滿足私利,損害公眾利益。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的失范不是個案現象,其覆蓋面極其廣泛,幾乎涉及公共事業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江西省有272人因教育腐敗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其中40人被撤銷校長職務,查處違規金額3464萬元。在江蘇115所高校中,檢察機關查出有109所學校涉嫌130多起商業賄賂案,粗略估算:江蘇省在校大學生約120萬人,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平均購買英語教材及相關書籍至少200元,這個市場就是2.4億元,按照行業內通行的8.5折扣,這些灰色折扣款就高達3600萬元。醫療領域,哈爾濱醫科大學二院天價住院費事件,患者住院67天費用竟高達550萬元。齊齊哈爾假藥事件,11名患者因使用“齊二藥”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出現了腎功能急性衰竭的癥狀,其中5人不治死亡。科技領域,上海交大的“漢芯”造假案,以一塊磨光的別人研制的芯片騙取國家上億元經費。體育領域,各種體育賽事中的興奮劑丑聞。慈善領域,胡曼莉事件,因“以孤兒名義聚斂錢財”,“中國媽媽”胡曼莉被美國媽媽聯誼會告上法庭。

盡管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失范的表現形式各異,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即公共事業組織成員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上,徹底違背了公共事業組織倫理規范,把應盡的倫理義務當作謀取私利的權利和手段,扭曲了公共事業組織“非營利”的本質屬性,偏離了追求和實現社會公益的價值取向。公共事業與社會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其倫理失范產生的惡果比其他領域更為嚴重。它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國計民生,侵害公眾利益,而且會沉重打擊公共事業組織的公信力,侵蝕組織的合法性基礎。失范現象表明,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公共事業組織倫理規范的調控作用失效,對公共事業組織的行為缺乏制約力。因此,在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的過程中,應突破傳統“宣傳教化”的單維度視野,采用倫理制度化這一取向,將倫理上升為制度層面來強化對公共事業組織行為的約束,從而實現組織自律的最高境界。

二、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可行分析及推行意義

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是將公共事業領域中的倫理要求明文化、正規化、法律化,旨在通過制度規則的形式,把公平、正義、誠信的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目標定型化、標準化,形成一種穩定的規范體系,達成倫理自律與他律的有效結合。倫理制度化既涵攝倫理自覺的本質規定性,又被賦予制度的剛性外觀,成為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一項強有力的對策性措施和有效途徑。

(一)可行分析

理論上,倫理與制度具有同質性,都是關于權利與義務的規范,兩者內容上相互滲透,功能上相互補充,有著共同的價值基礎和目標取向。雖然倫理與制度的作用方式具有差異性,倫理是軟約束,以自律性為特征,制度是硬約束,以強制性為特征,但兩者有著共同最基本的調整對象,即利益關系。從歷史上看,制度無不滲透和體現著倫理的意蘊,制度規范往往就是倫理規范,同時倫理具有制度性,它存在于社會基本結構并通行于社會制度之中,成為維系社會制度延續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倫理為制定和執行合乎德性的制度提供前提,而制度可以提高倫理的權威性和規范性,為倫理建設提供保障。作為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倫理和制度共同發揮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共同追求社會穩定、和諧有序的目標。調控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二者在具體內容上的一致性。倫理所反對和許可的,往往也是制度禁止和允許的??梢?,倫理功能部分外移,部分功能由法制替代,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

實踐上,古今中外都不乏將倫理制度化的成功先例。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認為:“那些被視為社會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義原則,在一切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約束力的增強,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規則而實現的?!睔v史上中國著名的封建法典《唐律》將“三綱五常”的倫理蘊涵明確地加以規定,所謂唐律“一準乎禮”,“不敬”、“不孝”、“不睦”、“不義”這些不遵守倫理的人會受到法律制裁。中國現行的一些法律中也融入一些屬于倫理范疇的規范,如《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對教師職業領域教師的倫理責任、道德要求已納入法制軌道。《知識產權法》的頒布,使得侵犯別人的知識成果,已不僅是倫理問題,同時又是違法行為。國外亦有倫理制度化的成功經驗。如美國的《從政道德法》、加拿大的《道德法典》、韓國的《生命倫理法》、日本的《國家公務員倫理法》等,這些都是將職業倫理上升為法律,以此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

(二)推行意義

目前,中國已經步入“和諧社會”建設時期。和諧社會不僅是公平正義的制度期待,也是協調有序的倫理期待。。,自然,和諧社會離不開堅實的倫理支撐。公共事業作為社會的重要領域,它的健康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的調控功能日益弱化,公共責任缺失的問題十分嚴重。因此,轉型期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的提升和重建必須通過制度化來實現。“制度化”已經成為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的普遍趨勢和重要取向。

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有利于增強倫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倫理通過向組織成員昭示“不該如何”、“應該如何”來調整組織利益關系,但這“不該”和“應當”的規范往往缺少權威的確認。這種“先天”的權威性缺失,很容易導致公共事業組織成員對倫理作隨意理解,或視倫理而不見,帶來倫理實踐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從而降低倫理調節約束的有效性。而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能夠彌補倫理軟約束的不足。通過制度的合理安排,使抽象的倫理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規范準則,賦予屬于公共事業組織倫理范疇的規范具有剛性的特點,對公共事業組織成員的價值目標確定與行為方式選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制度化了的倫理明確地規定什么是允許的、什么是禁止的,為公共事業組織成員提供一個明確的選擇空間,從而實現組織行為的有序化。

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將倫理規范強制推行,其目的在于以他律促進和實現自律。公共事業組織倫理以組織自律為歸屬,但是自律不是自發形成的,它需要經歷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的轉化過程。事實已經證明,轉型期單靠倫理驅動或教化不可能形成公共事業組織的自律。因此,社會應采取措施提供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生長的外部環境和動力,幫助公共事業組織成員實現職業倫理的內化,而倫理制度化是使這一內化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制度化能將公共事業領域那些“應然”的倫理價值和觀念通過自身的制度化與規范化建設,促使倫理范疇的結構發生新的整合,產生新的力量,有利于倫理自覺意識的養成。在懲惡獎善的制度安排下,公共事業組織成員會漸漸習慣于遵守職業倫理要求,把帶有強制性的他律規范轉化為自覺的自律行為,從而實現道德境界的升華。

三、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的路徑分析

(一)樹立倫理制度化的正確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推進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建設,首先應樹立正確的理念。第一,要堅信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的制度化取向。倫理制度化無疑是轉型期約束公共事業組織行為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倫理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強力支撐,對恢復和維持公共事業管理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忽視或徹底否認倫理制度化的價值功能,是不可取的。第二,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建設要把握合理的“度”。倫理是內生性、自律性的社會規范,而法律制度是外生性、他律性的社會規范,這決定了倫理制度化的基本界限。。”如果過分夸大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的功能作用,以法律制度完全取代倫理,不僅會毀滅倫理,而且極大地限制甚或取消公共事業組織成員自由活動的廣泛空間,從而損害組織成員的正當權利和利益,最終會動搖法律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這背離了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建設的初衷。因此,在強調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的必要性,借助于制度化的力量恢復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秩序之時,切不可盲目地、無限制地推進倫理制度化的進程,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將公共事業領域的一切倫理規范一統制度化。

(二)合理劃分制度化的倫理層次

合理正確劃分倫理層次,對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綜觀分析,能夠將公共事業組織倫理轉化為法律制度的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組織成員“必須”遵守的倫理規范;二是組織成員“能夠”達到的倫理準則。具體來講,納入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的是規范性倫理,而非信仰性倫理。在規范性倫理之中,最需要和最適宜于制度化的是“不應當”型的規范倫理,即公共事業職業的“底線倫理”。底線倫理向公共事業組織成員提出了“不應當做什么”的起碼要求,既具有組織成員都必須遵守的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和懲罰性。另外,納入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的是“常人倫理”,而非“圣人倫理”、“精英倫理”。所謂常人倫理是公共事業組織成員能夠達到的倫理準則,它具有普遍平等性和最低限度性,適宜于轉化為制度化。對于公共事業的圣人倫理或精英倫理,即常人難以或不能達到的倫理要求,是不宜制度化的。換言之,即使可以將其制度化,也不會產生好的控制效果。

(三)構建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立法體系

倫理立法是倫理制度化的核心內容。應加快倫理立法進程,分層次、分步驟地來構建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立法體系。中國公共事業領域中的倫理立法基本上是空白的,為了更快地遏制倫理失范,加快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立法顯得尤為緊迫。2006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強烈呼吁進行醫療職業倫理立法,這為推進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立法工作提供良好的契機。在公共事業組織倫理立法中,應注意分層次進行,避免“后法大于先法”的困惑。宏觀層面上,公共事業領域各類組織在性質、服務宗旨、管理方式等方面是相同的,其所有成員有共同的底線倫理,所以應首先制定一部適用于所有公共事業組織成員的《公共事業組織倫理法》,明確規定公共事業基本的倫理原則、調整對象、規范內容、懲罰措施等。微觀層面上,公共事業覆蓋面之廣,不同的領域又有其不同的特點和倫理要求,因此,在《公共事業組織倫理法》統一指導下,對公共事業的不同領域分別制定出下位法,如《教育職業倫理法》、《科技職業倫理法》、《醫療職業倫理法》等。

(四)強化事業倫理制度監督機制

任何制度確立之后,其貫徹、實施就成了關鍵問題,否則制度將成為毫無意義的東西。在中國的一些領域,往往不是缺乏法律制度,而是執法不嚴。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的貫徹執行是倫理制度化的重要組成部分i是克服倫理失范和實現他律轉化自律的根本保證。為了確保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得到有效的執行和實施,需要強化預防、獎懲、評價等監督機制。成立相應的專門監督機構,對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的執行、遵守等情況進行嚴格的監察和督促,執行、遵守情況好的給予獎賞,否則給予相應的懲罰和制裁。同時應加大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的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值得一提的是,公共事業組織倫理制度化不是短期行為,其相應的法律制度需要在監督評價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85。

[2]婁成武,鄭文范,公共事業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3]李燕凌,詳論公共事業組織的本質特征[J],中國行政管理,2005,(01):96。

[4]贛查處教育腐敗40校長被撤職[N],江南都市報,2006-01-27。

[5]徐浩然,教育腐?。焊咝=滩幕乜叟c制度缺陷[N],廣州日報,2006-05-17。

[6][新聞調查]天價住院費[EB/OL]http://,2005-11-23。

[7]“齊二藥”造假被處“極刑”[EB/OL]http://,2006-07-01。

[8]高力,公共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1。

[9]鄧潔,陳金明,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倫理制度化論析[J],江漢論壇,2005,(06):63。

[10]程秀波,倫理的制度化及其限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49。